我与贵州教育40年

2018-11-17 10:39覃淋
当代贵州 2018年46期
关键词:兴农办学条件贵州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覃淋

贵州实现了“穷省办大教育”的宏伟目标

何志旭(遵义医学院党委书记)

改革开放40年,贵州高等教育发展突飞猛进,硕果累累。我作为高等教育战线上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亲历了教育改革的变迁与发展。

16年前的贵州高校,无论教学还是科研水平与国内发达地区差距非常大,办学条件也很艰苦。我在贵医工作之初,当时学校没有一个省级以上的实验室,科研经费每年只有400多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年就几项。2003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陈竺教授夫妇(中国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来贵医帮扶建立了我省第一家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开创了贵州医学分子生物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先河。通过整合校内科技资源并积极引进国内外人才和技术,先后建立了一系列高水平科研平台。2012年,我接任校长后重点完成了花溪新校区建设和贵州医科大学更名工作,实现了贵医发展和办学条件的华丽转身。2017年,贵医在第四轮学科评估和“双一流”建设中获得良好成绩,进一步夯实了贵医的学术地位。16年来,学校年科研经费增长了20倍,拥有20余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年获批70余项,学校整体实力跃居国内中上地位。

贵医只是贵州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看着如今崭新、规模气势宏大的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以及遍布全省各市州的规模不等的大学园区,贵州的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规模达到70余所,实现了“穷省办大教育”的宏伟目标,为贵州弯道取直、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勇当时代弄潮儿

蒲邦顺(贵阳市白云兴农中学校长)

我是农民的儿子,依靠教育改变了命运。

回望过去,方知来路。1993年,我辞去贵阳市公办学校副校长职务,瞄准农村孩子“跳农门”的梦想,和“中等生群体”渴望升学的机遇,在较为落后的郊区创办了兴农中学,当时师生员工不足50人,办学条件极其艰苦。所幸,一代又一代兴农人不忘初心,矢志奋斗,硬是把农家小院里的小学校,迅速办成我省办学规模最大、办学历史最长、社会声誉较高的民办中学,2005年通过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评估,被誉为贵州民办学校的一面旗帜。

时光如梭。我今年77岁了,扎根教育战线已经53年,国家级、省级荣誉获得了不少,但我更看重自己是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身份,仍然有为贵州教育事业添柴加火的壮志和精神。在我多年的基层调研中,发现很多父母宁愿勒紧裤带,每年花几万元送孩子到外地求学,他们知道,只有让子女读书才能改变后代命运,他们隐约懂得,教育才是子孙后代脱贫的最根本的办法。因此,解决好教育落后问题、农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让农民子女有学上、上好学的困难,比发救济粮、发扶贫款更触动内心。

回望改革开放40年,贵州教育人没有辜负历史、时代和未来的重托,在云贵高原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遍布黔山秀水的大中小学校园,已成为世人公认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把教书育人当作人生的快乐

陈安云(凤冈县沿江小学校长)

1983年3月,高中毕业还不到20岁的我,便踏上了向往已久的三尺讲台。35年弹指一挥间,我虽没干出惊天动地的成绩,但很多故事难以忘怀。

2016年前,从学校到镇上还有近5公里的公路是坑洼不平的泥巴路,每个星期天都要骑摩托车到镇上去购买学生食堂食物。晴天还好,一遇雨天,摩托车爬不动,我只能肩负食物,一步一步走。到达时,已满身是泥。2017年春,最后一个老教师退休,我一个人坚守在学校里,守着一个班,过着“既当爹又当妈”的生活。上班期间,有些工作根本无法做完,节假日、星期天加班是家常便饭。2018年秋,上级给我校新招两位年轻教师,开设三个年级。

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爱心人士对我校进行了资助和帮扶,捐赠图书、衣物鞋子、文具用品。学校也新增了电脑、打印机、单人课桌椅、校园广播、多媒体设备、体育器材等,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校园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30多年来,我从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收入提升了不少。我时刻告诫自己,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教书育人对我来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无论再苦再累,我都是快乐的。

紧跟时代 乐于奉献

王丹(龙里县湾滩河镇羊场中学特岗老师)

我叫王丹,今年26岁,2015年7月毕业于苏州科技大学历史系。怀着对教育工作的热爱,我通过考试来到龙里县湾滩河镇羊场中学担任一名特岗教师。

我见证了乡村学校的许多改变,乡村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村级教学点改造工程,通过实施一系列工程,大力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并为乡村教师建立起保障性公租房,解决了我们这些外地教师的后顾之忧。政府通过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实施农村特设岗位教师计划,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每个月都能够领到两百多元的边远地区生活补助,并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评职难的现状得到改善,城乡师资逐渐趋于均衡发展。

自2006年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后,如今县城以下义务教育学校在校学生中午都能享受到国家的免费营养餐。教学设备也从简单的教具、小黑板,变成了今天的投影仪、电脑班班通、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实验室、音乐室、图书室、书法绘画室一应俱全。整齐的绿化带、文化气息浓厚的教学楼走廊、拔地而起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校园成为乡村靓丽的风景。

改革开放40年,贵州教育实现巨变,但有一样没有变,那就是乡村教师的奉献精神。环境艰苦时,苦中作乐;条件改善时,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猜你喜欢
兴农办学条件贵州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庆丰收
天津农商银行“兴农助教”专项基金已资助6590名学生用款逾1568万元
工匠培训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实证研究
市县两级教师培训机构发展问题及建议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贵州古驿道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