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参与意识形态工作路径探索

2018-11-18 16:00朱燕
记者观察 2018年9期
关键词:专业课高校教师思政

文 / 朱燕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由哪些人开展、这些人本身是否具备了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能力并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是该项工作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一、专业课教师参与意识形态工作的意义

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是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骨干,但仅占少数;忽视其他教师在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作用可能使该项工作的合力下降。“高校教师要发挥好专业课的渗透作用,专业课教学中要讲授与该学科相关的伦理知识,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人民群众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指导下的主导价值观,就会迸发出强大的主体力量。”此外,“从人员对象来看,高校全体师生员工既是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主体,同时也是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客体。”因此,应当要提升其他专业教师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能力。

二、高校在促进教师对意识形态工作认同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形成意识形态认同的外部机制,无法满足内在机制的需求是导致当前意识形态认同状况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一)偏重业绩考核,忽视认同教育,虚而不实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时游离于学校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之外,衡量指标多用一些显性的例如论文、项目、奖项等;但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却缺乏针对性措施,使从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人员积极性不高,教育资源严重流失和浪费,难以保证认同效果。

(二)偏向短期教育,缺乏现实针对性,持而不久

一般情况下,教师队伍组成较稳定,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思想意识多样化、价值追求物欲化……课堂纪律松懈化的态势。”因此,教师应具备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加强思辨能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目前存在以几次讲座学习的形式就想达到教师深刻领会的目的,会导致教师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能力不足。

三、促进全体教师参与意识形态工作路径探索

(一)强化党政协同,提升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干部的意识和能力

“高校广大党员干部是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力军,只有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才能保证意识形态教育信念不移、起步不偏”,才能解决好“谁来干”“怎么干”“干不好怎么办”的问题。因此,要提升二级院系干部的意识形态甄别能力、导向能力、把控能力。

(二)加强人文关怀,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人文关怀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接受中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坚持实施“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可从关心教师个人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子女健康等各方面、关注教师的课堂质量等,避免用一条标准衡量全体教师,使全院教师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上团结在一起。

(三)坚持制度保障,强化教师“双重身份”意识

全体教师应有“双重身份”意识,一是所在岗位身份,二是人生导师身份。要求全体教师一是明确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政治上坚定;二是要求教师有意识结合民族发展、国家需求做好专业导论;三是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德”居于“才”之前;四是凡事与学生相关,绝不推诿,“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绝不能成为形式。

(四)强化理论学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要落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是不断用新理论、新思想武装教师的头脑,严谨治学;二是提升教师政治素质;三是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四是挖掘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五是搭建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六是让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攻坚克难。

猜你喜欢
专业课高校教师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