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转译,日本景观教育的追求—“传统造园的传承”与“接轨世界的设计能力”

2018-11-19 03:07大野晓彦马嘉
风景园林 2018年9期
关键词:庭园造园设计师

著:(日)大野晓彦 译:马嘉

1 难以察觉的日本景观之趣

说到具有日本特色的景观设计,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也许是日本庭园。但其实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从德、美等国引入了公园和风景园林等概念,并在其他国家设计思想影响下进行设计实践,使风景园林得以在日本发展。然而,日本近现代景观的魅力却未能完整地传达给世界。这些并不代表日本的设计缺乏特色,也不能归咎于传统庭园的技术工艺未能得以传承。其实,传统日本庭园的设计思想已经被应用到现代景观之中,现如今丰富的细节设计也正是得益于传统庭院。在现代景观设计的细节表现方面,日本可以说已经处于世界领先行列。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很难将这一点传授给学生,所以需要通过实践来体会这些肉眼难以分辨的技术和设计考量。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日本大学在课程设置中,强调传统技术传承和设计细节的实践教学。

当下,全球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在发展成熟的城市中,常规的规划设计方法已经遇到瓶颈。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在深化专业领域的同时进行多领域融合,将景观设计融入城市基础设施老化、人口减少、经济衰退等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去。但是回顾历史,其实在日本传统庭园中早已出现具有可持续性的规划设计方法,只需要进一步通过现代技术进行重新诠释与表达,就可以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设计手法。而积极找回这些被遗忘的“老式”理念,也正是现在的日本景观教育所寻求的方向。

本文将在回顾日本景观教育史的同时,通过几个具体的教育课程,介绍当今日本景观教育是如何传承传统造园技术,又是如何培养学生用景观方法解决当前社会问题。

2 日本造园学的开端

目前,日本大约有50所大学设立了景观相关专业,除了少数专门开设造园学专业的高校以外,还有在农学、建筑、艺术学院中开设相关课程的高校,此外一些专门学校和农业高中也开设了景观课程[1]。

日本景观教育的起点,可追溯到东京高等造园学校和千叶县立园艺专门学校。这2所大学拥有90年以上的历史,设立造园学专业方向,迄今为止已培养出诸多景观设计师。而日本的造园教育始于1911年镜保之助先生在千叶县立园艺专门学校(现为千叶大学园艺学部)开讲的《庭园论》[2]。自此,在庭园论的基础上,为了适应日趋近代化的生活方式,开展了城市公园设计等新型庭院设计课程。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对东京造成毁灭性灾难。翌年,上原敬二先生为了培养灾后复兴的人材,成立了东京农业大学造园学科的前身—东京高等造园学校[2]。上原先生在《亲眼所见的造园发展史》(『この目で見た造園発達史』)中写到“东京的大部分地区发生火灾,庭园、公园、行道树、植被全被烧毁的惨状摆在眼前。如果没有这场灾难带来的强烈打击,恐怕也不会成立造园学校”[3]。

从日本造园课程的发展演变来看,昭和初期以“庭”相关的课程为主,例如日本庭园、西洋庭园、“茶室·茶庭”“茶道·茶道史”等。而以“庭”为开端的造园学也和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土木工程学等城市复兴建设所需要的学科一样,顺应时代发展逐渐扩大到城市规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造园学中融入了道路工程、建筑学等跨学科课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增强教育体系的专业方向性,丰富的实践课程逐渐取代了土木及建筑学的相关课程,并发展形成以应用科学为主,结合创作、制作的实践型教学体系[4]。

由此看来,在社会发展和时代背景下被认为理所当然的跨学科跨领域融合,正是日本景观发展的本质。

3 注重传承的景观课程设置

3.1 测量

将传统空间转化为现代空间的第一步就是“测量”,需要学生测量庭园、公园、广场等各种空间,并进行照片记录。将实体空间图纸化是课程的基本内容之一,而照片记录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实体空间和图纸空间的直观思维。

首先,让学生自由拍摄感兴趣的空间,用尺子测量并记录。然后,向大家展示标注好尺寸的照片,并汇报自己对其中的哪些空间尺度最感兴趣。例如,课程中让学生测量记录六义园泷见茶屋周围的空间,并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评价,将体验作为笔记添加到照片上,以便作为后期的参考(图1)。回到学校后,发表并分享测量成果(图2),这门课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对历史空间的开发“尺度感”,并且参与课程的老师们每次也都会从中获得新的发现。

转译传统空间不可避免地受到思想和形式的限制,容易忽视空间的本质,而如何抽象化是将其应用到现代的关键。因此,先通过“测量”排除传统空间的思想和历史因素,再将获取的尺度感应用到现代城市空间之中。

1 早稻田大学艺术学校的学生作业Student works in Archietcture and Art School, Waseda University

2中央大学的实习课程实景Scene of the internship course in Chuo University

随着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虽然可以不用人为测量记录,使用3D扫描仪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转换大量的空间信息,但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能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例如,日本庭园中的一个踏脚石,用多少3D模型也不能亲身体会舒适步行距离的空间感受。而学生通过在实体空间中反复行走和测量,可以感知舒适的空间尺度,并形成身体记忆。在多次行走体验之上再使用3D扫描仪,则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之前未能注意到的细微纹理和高程变化。

特别是树木、石材等自然要素,作为日本传统庭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难以对风景体验进行量化。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已经发展出一系列新研究领域,例如通过3D扫描仪和3DCG等设备获取风景的量化数据等。众所周知,借景是传统庭园中常用的手法,现在可以运用3D扫描仪测量庭园中的植物,通过GIS数据叠加,获得具体的可视范围以及被树木阻挡的空间[5]。此外,使用3D扫描仪可以获得激光测量仪无法捕捉到的弧度和细微凹凸差异,例如通过3D扫描仪对传统庭园中汀步的空间布局进行研究(图3)。然而目前的缺陷是获取过量信息,未来需要进一步解决数据简化和结论抽象化等问题。

3.2 触摸

3 3D扫描仪对传统庭园踏脚石的空间布局研究Research of stepping stones with a 3D scanner

通过“测量”获得的尺度感,并不能帮助学生掌握传统技术的所有细节,除非实际感受并熟知材料的特性。特别是,种植施工和管理技术是伴随日本庭园发展逐渐形成的传统造园技术,即使景观的形式从传统转变为现代风格,仍然需要那些常年参与建设管理、熟知种植技法的工匠们来塑造庭园的细节。设计师虽然不是工匠,但如果不熟悉传统施工方法,也很难做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在千叶大学、东京农业大学、京都大学等较为完善的风景园林课程体系中,均设有实习课程。现场实习分为几种类型:

1)辨识树种。逐一观察树木的同时,学习树形、花、叶等特征,在最终测试中说对超过60%的树种即为合格。设计师如果不熟悉树种及植物特点,很难将它们灵活运用于设计之中。因此,树木实习多数时间是在学生熟悉的校园里进行,以便在日常学习之中观察植物。例如历史悠久的千叶大学,早在1933年就已经建立了校园植物名录。经过多次更新之后,2002年学校对校区内的植物进行了全面调查,发现仅木本植物就有91科396种[6]。

2)修剪和移栽。作为日本传统造园技术之一,也被纳入到课程之中。随着季节变化学生们会实际接触到多种树木,有时还会将校园里的树木作为教材进行绕根法移植,让学生们实际体验移植、修剪等造园施工过程,加深对树木的理解(图4)。

3)京都实习。根据学生意愿,还可以选择跟随日本皇家庭园的专属庭师进行实习。比如,仙洞御所、桂离宫、修学院离宫等日本宫内厅管理的京都庭园,一般需要预约才能进入参观。但是在课程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参观很少对外公开的庭园,还能接受传统造园技术指导,向专属庭师学习传统的施工管理技术,机会非常难得(图5)。植物是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中让学生通过实际经验了解植物的动态变化,是将其应用于现代城市空间的重要环节。

4 树木绕根法移植的实习Transplantation practice for tree root method

4 注重发展的景观课程设置

4.1 跨领域型课程

如前文所述,日本设置造园和景观设计专业独立教学体系的高校并不多,许多景观专业的教师被分配到建筑或艺术学专业中,每个方向最多只有2名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依据所属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同,景观教学会进行很大的让步和变化,容易导致课程设置不充分的现象。因此,在项目类型和社会问题多样化的背景之下,想要从更加多元的视角开展景观交流讨论,只在教育机构内部做文章显然是不够的。日本关西地区从2000年开始进行7所高校景观联合展览(现为京都景观展,图6),关东地区也从2005年起由学生在景观设计学生展(Landscape Design Students Exhibition)的基础上自发创立了日比谷景观展。多所大学的优秀学生作品面向社会进行公开展示,并邀请建筑师、土木工程师等担任客座评委,专门从事庭园学、植物学的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进行交流讨论。展示内容主要以毕业生作品为主,也包括一些优秀课程作业。由于每所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尽相同,特点也显得愈发分明。不仅是造园学科,艺术和建筑学科的师生们也欢聚一堂,促进了相关领域之间的广泛讨论交流,也为学生们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

其中也有很多学生针对当今的社会问题进行大胆尝试,虽然作品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实现,但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仿佛能够看到城市未来的景象。比如,2018年获得最优秀奖的山崎ひかり(Hikari Yamazaki),通过自己的作品对日本垂直分裂的行政现状进行隐喻式批判(图7)。日本的许多土木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忽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为了能够稳定地管理河流,相关部门对水量进行调整,并去除了在发生洪水时可能成为障碍物的植物。针对这种现象,山崎在作品中用计算机模拟河流动态,根据水流设计植被和河床结构,使河道能够承受几年到几十年一遇的洪水所造成的威胁。在此之上,考虑到此后10年到100年的变化,进行了细致的种植和土木工程设计,并提出100年的远期规划。这种接受并顺应大自然变化的方式,是日本自古以来形成的自然文化。例如一个叫霞堤的堤防,在部分决堤的时候将洪水引入陆地并暂时存放在农田里以保护村庄安全,而并非将洪水完全阻挡于外。山崎在作品中,对这种传统土木工程结构进行重新诠释,将其升华并巧妙设计成适合现代城市的空间环境。而她能够作出这样的作品,既归功于她在课外学习了土木工程领域的知识,也是教育机构提倡跨领域学习的成果。

5 京都实习Internship in Kyoto

6 2018年京都景观展Landscape exhibition in Kyoto

立命馆的工作室设计项目(SDP,图8)也是一个很好的跨领域课程案例。立命馆SDP是一个本硕连读的建筑师培养课程。建筑学的学生在研究生毕业时,可以取得一级建筑师的考试资格。此外,该课程还是一个以少人数制工作室为中心运作的欧美式教学项目,为了使建筑学的学生能从更加多样的视角进行设计,从而设置了景观课程。由建筑师、景观设计师联合授课,通过城市规模的景观项目,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考能力。而课程设计的对象也每年都会变化,多数是关于城市整体尺度的课题。

2017年的课题以运河和琵琶湖畔组成的“琵琶湖疏水”为对象,课程前半部分由建筑家吉村靖孝担任主要组织者,作为一名建筑师吉村先生提出了“建造ad hoc的建筑”这一景观式命题。课程后半部分由宫城俊作和宫原克升两位景观设计师担任景观规划设计的教学指导。通过将日本的造园思想教给习惯建筑思维的学生们,帮助他们掌握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非建筑式解决方法。日本的造园造型语言由未来的建筑师们进行重新诠释,在传承日本的传统造园思想的同时,迸发出新的空间形式。

4.2 实践型课程

除了庭园设计领域以外,在建筑外部空间设计领域也同样可以看到日本施工技术和细节设计的精致。1998年,鹿岛出版会出版的杂志《SD》上刊登了《风景创造的现在—景观设计师的挑战》,景观设计的细节受到业界瞩目[7]。2001年,竹中工务店出版《景观设计及细节》[8],之后许多设计师也纷纷效仿出版设计详图集(图9)[9]。将室内外空间作为整体考虑的景观设计思想,通过混凝土、玻璃等材质在高层建筑中得以表达,并汇总在这些图集之中。而大学则以这些图集作为教材,让学生们通过临摹图纸学习其中的细节设计。

7 日比谷景观展最优秀作品(山崎ひかり)Best works in Hibiya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2018(Hikari Yamazaki)

但是,只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前文中提到的日本的创作制作,从工匠精神到实际空间展开的过程和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的重要环节。目前,在日本的景观教学体系中实际参与设计和施工的教师并不多,这也是景观教育界多年来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近年来项目的设计施工方开始组织筹划各种教育培训项目。2013年成立的日本景观设计师协会(Japan Landscape Architects Union),每年都会多次组织由设计师领队的项目参观活动。可以在现场听到设计师讲述自己的设计思想是如何实现的,为学生们提供了解设计思维及项目落地过程的宝贵机会。并且,由于日本的设计细节丰富,作品中蕴含了很多一见之下难以察觉的设计考量,由设计师亲自进行解说,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设计的理解。

近年来该团体以“老化”为题,组织参观已竣工10年以上的项目。2016年参观了品川中央公园(studio on site)、御殿山 Hills(M&N环境计划研究所,图10)、大桥Think Park(日建设计)等项目。通过这些项目我们可以发现,既有随着树木生长,空间感比竣工时更为舒适的作品;也有并没有按照设计当初的用途进行使用,或是出现了各种突发问题的作品。参观过程中,设计师之间分享问题和经验,并相互学习总结今后将要面临的课题。在日本庭园等私人空间中,庭园的主人通常不会对空间做出过多改变,但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由于使用者多、面积大,管理过程中通常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因此面对不同项目、不同情况,需要设计师因地制宜、灵活对应。

8 立命馆SDPStudio and Design Program in Ritsumeikan University

9 杂志中刊载的景观设计细节Landscape design details published in a magazine

10 在御殿山Hills现场通过设计原图进行说明Explaining with original drawing at Gotenyama Hills site

5 总结

虽然这些都是看似平常的事,但却是日本景观教育实际情况的一部分。与全球相比,日本的景观设计师很少,教育体系也很难称得上完善,但有幸日本有着丰富的自然环境和传承至今的传统文化。不管空间形态是否变得更为现代,只要坚持传承传统造园技术,就可以延续日本传统庭院设计的细节之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本庭园的传承对于景观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同时,对日本文化进行现代诠释与转译,积极解决应对我们身边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是景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我们经常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优秀案例,但如何在日本进行应用也很重要。仅仅是学习和建造国外的设计,并不能突破模仿的限制。理解国外案例的背景,运用日本的技术手段对空间语言进行解读重组,才是原设计(Original Design)的基本。教育机构现在应当重视的是“解读”技术,汇总并重组各种课题以积累经验。这样的想法不仅限于日本,亚洲的其他国家也同样拥有本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技术,拥有与欧美几何形设计截然不同的自然观和园林空间。因此在学习新技术和设计的同时,如何传承传统造园思想并进行现代空间创造,是今后亚洲的设计师们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在对传承至今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景观进行重新认识及再构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教育机构承担相应的任务,还需要社会的广泛理解。社会大众普遍认同庭园和历史遗迹具有非常高的价值,而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认识到里山、宅旁林地作为文化景观的价值。在农业社会时期,这些曾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随着近代城市发展开始遭到破坏。如今,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得以保留的里山、宅旁林地又重新得到重视,作为大型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宏观空间中发挥着重要的景观和生态作用。然而,这样的价值观仅被景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所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能形成社会普遍认同,在土地私有制的日本很难得到保护与延续。因此,有必要通过面向市民的公开讲座、在职研究生培养、在线教育、夜间大学等社会教育,向社会大众普及景观知识。例如,早稻田大学艺术学校中有很多在职学生利用工作之余继续深造学习,可见诸如此类的教育机构和教学体系也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日本人口减少和城市衰退,人们需要更加努力地利用有限资源进行细节丰富的设计。今后在教育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社会性和实用性兼备的景观教学,将成为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的重要课题。

注释:

图9引自参考文献[9],其他图片均由作者及其科研团队绘制拍摄。

猜你喜欢
庭园造园设计师
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壹 造园·纳瑞集祥
里巷庭园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设计师的存在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日本庭园的物象与心境
谈日本的大名庭园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