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目送》中的刚性与柔情

2018-11-19 10:12张瑾怡
北方文学 2018年32期
关键词:龙应台刚性

张瑾怡

摘要:一直以来,龙应台的文字都是以针砭时弊著称,所写多为关乎国家大事的杂文,文风尖锐而犀利,但在《目送》一书中,她却一改常态,以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对自己的生活以及生命态度进行了叙述,其中虽有刚性的一面,但更多的却是深邃、忧伤但又不失美丽的柔情,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对龙应台《目送》一书展开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龙应台;刚性;柔情

《目送》是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所创作的一本散文集,全书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记录了她在人生中与父母、兄弟、儿女间的点点滴滴,以及从中对生死的感悟,被称为是一本“生死笔记”,而书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刚性与柔情,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一、缠绵与无奈的柔情

《目送》一书说是直面生死、拷问人生,但实际上也不过只是对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记录与感悟,面对再正常不过的儿女情长,那个直抒胸臆、抨击时政、怒斥世态炎凉的龙应台实际上与我们并无区别,她感到了同样的无奈,也变得同样脆弱。在见证父亲离去、母亲日渐衰老时,她能够清楚的明白“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离别,子女与父母间的距离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越拉越长,而作为子女的我们,所能够做的只能是看着父母老去,并最终离开我们的身边”。当她做了母亲后,会立马变成了“很能干的人”,但当孩子们长大后,她又发现自己突然之间有重新成为了那个不会烧菜做饭的人,面对孩子们的不断长大,她已经不再被孩子所依赖和需要,烧菜做饭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心中也同样有着淡淡的失落。而面对婚姻,她又说到:“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如此种种,可以看出,生活中的她不断变换着角色,对身边的人充满柔情,但这种柔情往往又夹杂着许多无可奈何。

龙应台的柔情同样也是细腻的,细腻到她可以从生活的点滴之中敏锐地感悟到许多简单但又再正确不过的道理。她往往能够从一个简单的对话中感受到细腻的情感,就像当儿子拉着她买菜、教她做饭时,她能够从“我是要你以后做给自己吃”中发现儿子的成长、感受到儿子对自己的关心,虽然儿子不愿将这种关心直接表达出来,但作为母亲的她仍然可以敏锐的察觉到。当然,她也能够从母亲的回忆中体会到故乡的意义,母亲虽然人已经远离故乡多年,但故乡的景色仍然深深地印刻在脑海之中,台湾的山林勾起了母亲的会议,也让她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那时的家乡有很多杨梅和桃子,有会给她“一大堆果子”的佃农,还有高高的树。这些回忆,都是再平凡不过的生活琐事,再平常不过的家长里短,但她偏偏就由此细细地写起,真情流露,但又丝毫不显矫情,仿佛在不经意间触动了人内心最深处的那份情感。

二、柔情背后的刚性

當然,龙应台毕竟是龙应台,这位体验过人情冷暖、世间百态的知识分子在面对柔情时终究比常人多了几分理性,多了清醒。在清明节陪患病(脑萎缩)的母亲回乡的火车上,母亲嚷着“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这是一个患病老人再正常不过的状态,但她却清楚地意识到“妈妈要回的‘家,妈妈口中想要会到的家,既不是她们在台北的家,也不是远在大陆的家乡,而是不存在于这一空间的另一段时光,在那段时光里,妈妈能够看到自己的孩子“围着自己追逐笑闹”,也能够听到门外“限时专送拿印章来”的高喊,她可以在厨房忙碌,也可以与丈夫玩一些“蒙住眼睛猜他是谁”的游戏。而现在的妈妈,其实只是一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妈妈想要的,是回到那段熟悉、温馨、能够给她以安全感的时光;她要回家,也并不是黑夜让她感到不安,而是她身边已经找不到记忆里熟悉的人。

而在《狼来了》一文中,龙应台少见的并未记录自己的生活,而是由新闻中德国环保部召开的会议而引发了对教育、生态以及人性的思考,无论是狼还是鸽子,都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普通生物,但由于教育、文化的差异,人们在对待它们时的态度却千差万别。在威尼斯,鸽子多到连走路过桥都很容易撞到,同时鸽子带来种种疾病,也会对孕妇、儿童、老人、病人产生威胁,单从数量和危害性上来看,这和鼠疫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而鸽子也只不过是“会飞的老鼠”而已。但人们仅仅因为《圣经》中鸽子的美好形象而放任鸽子繁殖,但对老鼠却恨之入骨,另外人类之所以会“理直气壮地对狼进行种族大屠杀”,也仅仅是因为寓言、成语中对狼的形象的抹黑。但如果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灰狼的出现也就意味着当地的生态环境会重新恢复平衡,因而欧洲森林里再度出现灰狼,实在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在这短短一篇文章中,现代环保工作的可笑之处,教育的自相矛盾以及人类的自以为是都能够从中得到体现,由此,龙应台的另一个形象也可窥得一二。

在泰国旅行时,看到湄公河上的欧洲孩子衣着华丽、生活富足、父母溺爱,坐在高高的游船上,仿佛一个个“部落的王子”,而河岸边村落中的孩子却生活艰苦,无学可上,只能“跟着父母种地、打渔”,或是“跟伙伴们在沙里踢球”,在看到游船时,只会远远的望着,就好像在望向另一个世界。这些本不过是当地常见的情境,但在龙应台的眼中,这却体现出了人类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她能够想到:“这些孩子,距离船里那打扮得像个寮国王子的欧洲孩子又有多远?可不可测量?”,也会为如何缩短这一差距而做出努力。

三、结束语

可以看到,《目送》虽然记录了龙应台生活的点滴柔情,但她刚性、理性、揭示社会病情的一面也同样有所展现,我们从中能够理解她的伤逝之痛,能够感受她对身边人的柔情,但也因她刚性的另一面而产生敬意。

参考文献:

[1]李存.个体忧伤的集体感怀——谈龙应台《目送》的情感意蕴[J].名作欣赏,2012 (03):87-88+108.

[2]朱秀霞.刚性中的柔情——读龙应台《目送》[J].法制资讯,2010 (04):54-55.

猜你喜欢
龙应台刚性
自我革命需要“刚性推进”
社会治理既要有刚性也要有柔性
加权p-Laplace型方程的刚性
刚性兑付的法律治理
有价值的善良
质疑是最好的学问
锻锤的打击效率和打击刚性
《银色仙人掌》
刚性桩复合地基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