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北华人村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个案调查

2018-11-19 10:12朱珠杨刚
北方文学 2018年32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华裔泰国

朱珠 杨刚

摘要:文章以泰国北部华人村作为样本,对当地华裔青少年的中华文化认同情况进行的调查,调查发现,当地华裔青少年的中华文化认同具有连续性、封闭性、渐变性三大特点,同时受到泰语、泰文化的冲击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文化认同;汉语;华裔;青少年;泰国

泰北华人村指泰国北部沿泰国、缅甸、老挝边境的108个华人聚居村落。华人村的历史可追溯至抗日战争时期,最早居民为滞留该地的中国国民政府远征军。此后,该地区成为国民党残军部队93师及家属的安置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华人村已成为总人口超过20万的华人聚集地。

一、调查基本内容

(一)汉语认同

就调查结果来看,华人村青少年都具有较长的汉语学习年限,学习汉语5年以上的学生有92人,接近总人数的九成。其中,超过五成的学生学习时间在八年以上,84.1%的青少年表示喜欢学习汉语,表示对自己汉语名字很喜欢87.8%,受调查学生中不少除了中文学名之外还有自己的“字”。由此可知,华人村青少年从接受教育伊始便学习汉语,汉语、汉字作为最为重要的身份识别标志,在华人村得到较好传承。调查中也发现少数华裔学生认为自己既然生活居住在泰国,就没有必要学习了解汉语。

(二)生活习俗认同

调查发现,51.4%的学生一日三餐均为中式,29.9%的为泰式,55.1%家庭成员交流仍以汉语为主,31.7%的学生用泰语进行交流,由此可见,尽管饮食习惯、交流用语依然是中餐、汉语,但受到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已逐渐“泰国化”。就调查样本来看,华裔学生到中国机会不多,仅有34.5%的学生到过中国且以旅游探亲为主,由此可见中国与华人村的联系亟待加强。

(三)传统节日认同

调查显示,华裔学生认知程度最高的中国传统节日为春节(100%)、中秋(100%)和清明(100%),其次为端午(90.7%)、元宵(94.4%)。总体来说,华裔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认知度普遍较高。

(四)中华文化认同

由于中华文化包含的内容较为繁杂,我们选择了较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进行认知度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对旗袍(49.5%)、长城(72.8%)、孔子(72.8%)等中国服饰、建筑、文化人物等标志性符号都具有较高认知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西游记》认知度较高,达94.4%,其次为《三国演义》,但仅为23.4%。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文化认同的基本特点

1.文化认同的连续性

泰北华人村作为华人聚居地,汉语始终作为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比如:88.7%的学生学习汉语在5年以上;84.1%的学生表示喜欢学习汉语;55.1%的学生在和家人交流时使用汉语。华裔青少年高度认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比如:51.4%的学生常吃中国菜;春节、中秋、清明、端午等中国传统节日认知率普遍较高。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热爱,比如:68.2%的学生经常看中国的影视剧;77.5%的学生喜欢中国歌曲;94.4%的学生看过《西游记》等。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华人村自20世纪50年代出现至今,虽已经过四代,汉语及中华文化依然得到较好的传承。

旅居海外的中国华人华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社会地位得以稳固之后,便开始关注汉语及中华文化延续和传播,泰国华人也如此。泰国普通华裔往往第一代、第二代汉语及文化传承较好,但自第三代以后随着通婚、客观大环境的影响基本不会说汉语也不了解传统文化,即所谓“暹罗化”或“泰化”。泰北华人村华裔来与此不同说,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其国籍意识尤为强烈,他们自发捐资建设各类华文学校,家长也很乐意送孩子到华文学校而非泰语学校学习。这使得华人村华裔的汉语学习及文化认同没有出现过太大的断层。

2.文化认同的相对封闭性

泰北华人村基于其形成的特殊历史背景,村民既无中国国际亦无泰国国籍,仅有泰国政府颁发的山民证,村民外出学习工作受到严格管控,这在客观效果上造成华人村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华人社团。相对封闭的环境对文化传承具有一定积极作用,比如,传统语言文字文化的继承较少受到外部因素特别是泰语泰文化的干扰。但封闭性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加明显,即无法实现与文化母体的有效沟通,无法在传承的同时自我更新、与时俱进。目前,这种封闭性伴随现代媒体的出现逐渐打破,中国影视剧、流行歌曲进入华人村,为当地文化的多样化、丰富化提供了契机。

3.文化认同的渐变性

华人村尽管是相對封闭的华人社团,依然受到泰语、泰国文化的冲击。调查显示,31.7%的学生用泰语与家庭成员交流;29.9%的学生日常饮食为泰国菜;15.9%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汉语;15.8%的学生表示不需要了解中国文化。以上数据说明,华人村尽管管控严格,相对封闭,但也无法做到与世隔绝,依然会受到来自泰语泰文化的冲击,这是无可避免的。接受调查的华人村青少大部分为第四代华裔,可以预见,在第五第六代华裔群体中,泰语、泰文化的影响会更加深刻、明显。

(二)存在问题

1.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泰北华人村学校是由当地华人捐资兴建,没有专有的管理机构和固定的资金来源。以本次调查的三爱学校为例,2017年募集资金15万左右,收取学费50万左右,但是由于教师工资等支出都由学校自行负责,学校经费入不敷出,直接影响到汉语教学及文化推广的顺利进行。

泰北华人村各类华文学校虽为华校,同样遵守泰国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比如,课程设置中泰语课课时量远超汉语课,以三爱学校为例,该校汉语课每天两个半小时且在晚上,授课时间短,这使得老师的教授与学生的接收都极为有限。又比如,泰北华人村华校应泰国政府的要求关闭长达15年之久,这使得泰北华裔群体中出现了汉语教育断代的情况,这对于文化传承影响巨大。

其次,对学生来说,学习泰语的实际意义和价值远超过汉语,这使得部分华裔学生学习汉语不够积极,比如,调查发现15.9%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汉语;15.8%的学生表示不需要了解中国文化。从长远角度看,以泰语作为交流工具将在泰北华裔青少年之间逐渐占据主流。

再次,华文学校学平均每年的学费在2000以上,对于大多务农家庭来说这属于一笔极大的开销,与泰文学校免费入学相比处于经济方面的考量大多学生选择泰文学校。已就读学生辍学率也比较高。

最后,2013年之前,华人村华校师资主要来自中国台湾,教师授课采用传统的注音符号而非汉语拼音,使用繁体字而非汉语拼音方案,并对于当代中国的情况缺乏认识。因而学生即使学习不错,也无法准确的阅读内地出版的书籍和报纸从而自行习得中华文化知识。

2.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华裔学生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家庭长辈,华裔们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及传承有着强烈的意愿,在他们的影响下新一代的华裔青少年对于中华文化有了初步的认知和认同基础。但是由于泰北华裔大多是建国前到泰国生活,他们所了解的中国依旧停留在解放之前,对当代中国缺少了解,他们所传承的文化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泰北华裔与当地人通婚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有一部分青少年学生会跟从母亲的生活习俗,语言习惯而放弃中华文化的了解与传承。

3.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

文化认同并非简单的文化问题,受到政治、历史等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就调查数据来看,华人村华裔青少年对中国文化中的代表性物都有较好的认知,但就访谈情况来看,华裔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大都表面化,缺乏深度。此外,对某些文化要素的认知受主客观情况的影响,和中国内地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对于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国民党撤退台湾等历史事件的认知,华裔青年与国内差异较大,主要原因在于华人村的出现本就基于国民党残军部队93师及家属。华人村自出现至2013年,一直与中国台湾保持密切联系,中国台湾方面对华人村的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华裔青年历史观与祖国内地有偏差并不意外。

华人村华裔青年的文化认同还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比如,诸葛亮在当地家喻户晓,国内“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典故在当地则为“孟获七擒诸葛亮”。究其原因,在于华人村虽属泰国但距离缅甸更近。在缅甸,诸葛亮传说广为流传,受此影响,华人村也普遍崇敬孔明。“诸葛亮七擒孟获”史实认定上,出于民族历史观的影响,在缅甸则是“孟获七擒诸葛亮”,这也影响到华人村华裔青年的历史认知。

三、意见与建议

(一)加强建设投入

加大对泰北偏远地区学校建设的资金投入,将学校运转资金的来源由原来的村民集资、私人投资转变为国家发展战略,由国家出资建设与运行。扩大学校教学规模,完善学校基础设施,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这将有助于华裔青少年汉语水平的提高。并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祖国同胞时刻挂念着他们,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提升华裔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二)加強文化交流

多举办与“中华寻根之旅夏令营”相似的活动,让华裔学生以游学的方式到中国,实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当他们置身于中华文化的氛围与环境之下,切实的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家可以采取一些放松海外华裔学生游学中国的签证要求等措施,在他们学习汉语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更深层次的了解中国,了解文化,加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三)加强师资建设

加大外派师资力量与质量的建设,由于泰北地区的华校受到历史问题的影响,文字传承以繁体字和注音符号为主,这虽然属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但是我们现在简体字与汉语拼音,为了针对此类情况的出现,国家外派教师前应该加强对教师繁体字和注音符号的掌握,以防止出现老师和学生交流不便的问题。泰北华校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大多为台湾同胞或内地同胞所捐赠,这些教材并非针对华裔学生学习汉语所编写的教材,因而国家应该对华裔学生教材的编写有更强的针对性以达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目的。

(四)改进教学手段

为华裔学生创办专门的刊物杂志,泰北华文教育主要是语言的教学,对中华文化的教授有所缺失,学校应一方面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中加入新的知识,例如中国的琴棋书画,文学,建筑音乐等。另一方面国家为华裔学生创办刊物杂志,用以刊登青少年所感兴趣的故事或新闻,提升华裔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从而提升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闫丽.华裔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与汉语学习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 (09):1-3.

[2]刘玉红.印尼华裔新生代中华文化认同与华文教育研究[J].海外华文教育,2016 (04):507-513.

[3]杨刚,朱珠.对海外华裔青年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调查分析——以泰国华裔学生为例[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 (02):54-56.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华裔泰国
多措并举加强和改进华裔新生代工作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泰国的中秋节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金日泰国欢乐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