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国学经典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措施探讨

2018-11-19 10:12汪金明章飞剑
北方文学 2018年32期
关键词:国学经典语文素养小学生

汪金明 章飞剑

摘要:中华民族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流传千年的经典诗篇不胜枚举,古典诗词彰显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漫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国学经典以纵横捭阖的集纳,让华夏子孙甚至世界各国友人都发出由衷的钦佩。农村教育作为乡土中国重点建设项目,需要引起格外的重视。农村小学生对于国学经典文化的继承情况不容乐观,而如何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出壮丽的文化图景,进而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是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介绍了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如何通过阅读国学经典提升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希望农村小学生未来能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国学经典;农村;小学生;语文素养

一个与现代文明接轨的社会,必定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社会,而它最重要的源泉便是子孙对文化内涵的继承,对文化精髓的沉淀。正如毛泽东所言:“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国学经典作为几千年来的文化艺术瑰宝,只有对其继承才能使民族文化之根越扎越深。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栋梁之才,身上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理应成为国家经典传诵的接班人。当前,由于小学生涉世未深,知识储备相对不足,教师应该合理引导学生对国学经典进行正确诵读,进而起到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促进学生对优秀国学经典的有效继承。

一、在农村小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重要意义

国学经典是我国千百年来艺术沉淀的结晶,能够契合学生的实际心理特征与认知能力等,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正确诵读国学经典有助于学生形成终生的知识储备。与此同时,合理诵读国学经典还能够提升学生对语文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净化学生的灵魂,进而陶冶学生爱国情怀与民族情结。对于国学经典阅读的培养方式有多种多样,而最为常见且实用的便是诵读,学生经过合理的诵读引导可以逐渐形成正确的语感,为语文甚至其他学科的学习夯实基础。

目前城市中的教育资源丰富,对于国学经典比较重视,学生有较多的机会进行学习交流。但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多数学生局限在落后的村落之中,与外界的信息交流较少,缺少拓展眼界的机会,并且由于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缺少必要的关注,导致学生自身对于词汇的掌握量相对较少,写作能力较差。基于此种教学背景下,教师更应该合理指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而学习国学经典的主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诵读国学经典,有利于传承国学经典文化

所谓国学经典,既有传承,也有创制,恰如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唐诗宋词,传统文化的河流穿越不同的时空,国学经典发展的脉络彰显了不同岁月的印记,往往成为一脉相承的独具特色的经典。因此,小学教学应该合理引入国学经典的诵读课程,增强学生对国学经典的了解,以便将历史流传下来的文化代代相传下去。

(二)小学教材缺少国学内容的渗透,国学文化继承难以为续

纵观当前所有小学教材,与国学内容相关的知识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大多数关于国学经典的教材都是一种附属学习资料,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可有可无的地位。而一些涉及到国学经典的古诗词等也是较为零散、片面,这种教学现状极大地阻碍了国学文化的继承。

(三)小学时期对學生语言学习与品格建立产生深远影响

小学生正处于天真烂漫的年纪,对一切充满好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但因为自身的心智不健全、知识体系尚未建立等原因,小学生难以正确地认知世界。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应该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而在小学阶段,教师合理引导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涵养心性,建立健全的人格,更好地认知文明,了解文化,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高素质人才。

二、如何通过阅读国学经典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加强学生对阅读技巧的掌握,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熟读、吟诵、背诵等都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方式。而针对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来说,这些诗词唯有不断地大声熟读甚至达到背诵的程度才能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与音韵声律。诵读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体系,培养学生的语感。正如著名文学作家老舍所说:“在诵读中除了注重文字的本身意义以外,还应该注重文字的声音与音节。”由此,便充分发挥了语言的音律美,而在诵读过后也拉近了书本与实际的距离,了解到更多的未知领域。如高尔基先生所说:“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强化学生对于国学经典诗篇中语句的韵律、重点、声调等的掌握,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诵读内容采用深沉、绵延、宁静、悠长等不同的语气加以训练,进而使学生能够读出抑扬顿挫的美感,掌握阅读技巧,提升阅读能力。

(二)借助于小故事,激发学生对于国学经典的兴趣

卢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最大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农村小学生由于接触社会的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对于世界与社会的认知主要依靠父母、书本与老师,因此教师应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引导学生进行诵读经典国学时,由于国学知识通常枯燥乏味,学生可能一时之间难以全心投入其中,教师便可以借助一些小故事的形式,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小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浓厚兴趣,使小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国学经典教学当中。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们诵读孔子的《论语》之前,便可以讲解孔子和学生们发生的小故事。如:“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创办私学,弟子三千,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知邻居是什么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借助于这一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们能够对孔子这一人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跟随教师走进孔子的《论语》世界。

(三)在重复阅读国学经典内容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反复阅读是一种最直接的掌握国学内容的方式,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实现对国学知识内容的掌握。因此,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国学内容进行重复阅读,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国学经典知识,使小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背诵《三字经》,对于“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些内容反复阅读,直至背诵下来。并且,为了加强学生们的理解,教师也可以讲解“孟母三迁”的小故事,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一来,不仅帮助学生记忆,并且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学习古人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等优秀品质,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文学素养。

综上所述,我们要求小学生重温孔孟之道与伦理纲常等国学经典,并不只是为了彰显自身的文化底蕴,也不是为了应对国家对传统文化重视的呼吁,而是因为国学经典沉淀了数千年的变迁所特有的文明与智慧,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滋养,是我们塑造君子品格的重要依据,是我们构建文明大国的重要手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国学经典文化的继承,培养学生的诵读技巧,构建国学经典学习平台,加强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掌握,进而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为社会输送具备高尚品格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于晓丽.诗意,不仅仅在远方——如何让国学经典走进语文课堂[J].散文百家,2018 (05):47.

[2]倪俐俐.依托经典名著课程,助力农村小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J].科学中国人,2016 (05):276.

[3]邹桂芹.国学经典阶梯式诵读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实践——以《论语》诵读为例[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6 (01):12.

[4]梁宗常.以经典诵读课程来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J].新课程(小学),2014 (08):159.

[5]徐国财.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素质[J].学园,2013 (15):115.

[6]赖相卫.对学习国学经典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素养的思考[J].课外语文,2012 (18):6-7.

猜你喜欢
国学经典语文素养小学生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