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雪域高原唱响鄂藏连心曲
——湖北省援藏采访报道活动综述

2018-11-20 02:05沈季雪
新闻前哨 2018年10期
关键词:山南雪域高原

◎沈季雪

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更好地把广大新闻工作者凝聚起来,真正成为“记者之家”。这,是党中央对记协工作的要求。

湖北省记协根据这一要求,在省委和省委宣传部领导下,继2016年五六月组织中央媒体驻鄂记者和省直主要媒体记者赴西藏山南采访后,今年五六月再次组织援藏采访团,由省记协一位副主席带队,深入到湖北对口支援的山南市四个区县,采写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准的新闻报道,鲜活生动地报道了湖北援藏人员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了他们奉献西藏矢志奋斗的精神,唱响了一阕高亢洪亮激励人心的鄂藏“连心曲”。

集中重大主题,增强宣传报道的崇高厚重感

主题宣传,一般指以特定“主题”为报道对象、报道内容和报道重点的新闻宣传活动,是新闻宣传工作的一个好抓手、新亮点。

援藏工作,亦是一重大主题。

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西藏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提出的西藏工作重要原则。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全国人民历来热情支援西藏建设。

如西藏山南,就是湖北对口支援的地区。在这里,常年累月生活、工作着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

理论上,这里应该是新闻媒体十分关注的地方。

可是,实际工作中,我们又会发现,由于援藏人员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单位(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在藏工作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和岗位(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在藏周期一般为两三年(具有一定的临时性),而地方媒体多具有地域性,往往很难顾及到、观照到千里之外的雪域高原。

而全国性媒体,因其面对社会无比的广泛性,也很难关注到这一特定群体。

而且,单个媒体偶尔为之的采访报道,也难以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湖北省记协自觉、主动、热情承担起了组织媒体亲赴实地集中采访报道援藏工作的重任。

当全国性媒体、省属媒体、相关地市媒体围绕援藏工作重大主题,派出精兵强将、精心策划选题、系列隆重推出、专题专版刊播,就一方面大大增强了宣传报道的主动性,有效扩大了宣传报道的冲击力和社会舆论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也客观上减少了媒体宣传中因“惯性应付”“靠近就便”形成的琐碎、低端、平庸之作,从而使宣传报道的崇高感、厚重感大大增强。

引导、组织媒体做好主题宣传,是记协在新时期发挥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用的客观要求,也是主流媒体彰显权威性、影响力,区别于其他媒体的优势所在。

深入雪域高原,锤炼勇毅坚韧的采访作风

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中宣部、中国记协等多部门曾对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部署。

湖北省记协不仅闻风而动,而且持之以恒。

组织记者到西藏采访,其实是件非常艰辛的工作。

首先,高原稀薄的空气,往往让初入藏的记者一站上这片土地,就头晕、气喘、心慌,走路脚下发飘,步子随之放慢。时间再长一点,自我感觉说话节奏快不起来——有些词在嘴边忘了;日子再长久一些,甚至觉得自己变傻了——思维有时卡壳,反映不过来了。

所以,人们说,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

今年这批记者进藏前,大抵都做了体检、提前服用了“红景天”等预防性药物,但飞机抵达拉萨当晚,就有两人因严重高山反应住进了医院,第二天,有位记者不得不忍痛离去,留下深深的遗憾。到达另一采访点时,又有位记者现场高山反应越来越厉害,再也无法坚持,同事们只得紧急安排行程让他返汉。

其次,西藏幅员辽阔,人口聚集相对稀薄,采访难度自然加大。每到一地,为了抢时间多接触援藏人员多了解情况,“不断线,连夜干”就成了常态。

纵然如此困难甚至近乎残酷,纵然留下的记者差不多人人都或轻或重有所不适,但采访活动仍然按预定行程紧张、忙碌而有序地进行。

深入雪域高原,一个又一个采访对象,给了记者们十分的激励,锻造和锤炼了记者们勇毅坚韧的采访作风。

《不畏艰苦洒大爱——湖北援藏干部风采剪影》,是湖北日报记者黄磊笔下的篇章。其中写道(节录):

深入西藏山南,才知高原反应之猛烈。

6月8日上午10点,山南市委副书记、湖北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领队陈正祥,来到湖北援藏青稞增产项目乃东示范基地,查看“冬青18号”青稞生长情况。

只见陈正祥稳步穿梭于田野间,不时停下来和工作人员交流,丝毫看不出他连日来身体抱恙。其实这几天,他的办公室、宿舍和车内,一直都放有一个一米多高的氧气瓶……胸闷气短,流鼻血不止。几天里,他都是一边吃药吸氧,一边工作。

记者留意到,陈正祥将几种药品分成若干小包,置于口袋里,不时拿出服用。“来到西藏后,手机和药丸是我每天随身必带的两样东西,在这里,这是许多援藏干部的常态。”

加查,是西藏虫草主产区之一。在加查县委常务副书记、宜昌市第四批援藏工作队领队向军建议下,加查县探索建立“党建+虫草采集”模式,将临时党支部建在虫草采集地,创造地举办“帐篷夜校”,宣讲党的政策和精神。去年虫草采挖期间,向军冒着风雪跑遍了全县10余个虫草采集点,每次都是凌晨才回到宿舍。

省记协秘书长陈杰,也是此行采访活动的“大管家”。他曾援藏在山南地委宣传部任副部长三年,深知高山反应对身体的伤害。在为采访团服务的过程中,他有时刚到医院输过液,又马上去为大家张罗。

现在山南市委宣传部任副部长的陈鹏飞,是湖北省委宣传部援藏干部。两度援藏采访团的所有行程安排,都由他负责,并由他陪同照顾。事实上,他是典型的“高反患者”,患有高原性高血压,每一天都离不开药物……但是,无论是在山南还是到比山南更高的县区,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无论是为采访排忧还是为生活解难,他都是毫不松懈尽心尽力。

“有了这碗烈酒垫底,千杯万盏不会醉;有了这雪域高原的摸滚爬打,再碰上艰难险阻也算不了什么”。这,是采访团一致的认识。

贴近采访对象,语言鲜活文风质朴真切感人

《从江城白领到雪域“猪倌”——武汉“90后”女孩四天四夜坐罐车援藏》,这是长江日报记者蒋太旭在山南发出的第一篇报道。

这篇报道,前面大部分是金戈铁马,写“90后”女孩董杨辞去在汉工作坐罐车进藏、在乃东县一荒山野岭间创办起西藏最大规模的养殖基地、带来当地53户全部脱贫……可是,报道却是以董杨“在微信朋友圈为女儿写的一段话”结尾:“昨天知道我要回来,你就高兴得手舞足蹈,然后下飞机就是电话、视频。最后我到楼下了……出电梯就看到你在电梯口等我,然后牵着我的手一起回家。幸福其实很简单……谢谢你——我的宝贝!”这结尾,就是主人公原汁原味的语言,一腔柔情似水,婉转缠绵。以雄壮起,以柔美结,通篇读来,荡气回肠。

《雪域高原上的青春之歌》,是省广电胡芳、马林的作品。主人公方达和王紫兰这对来自湖北英山的90后小夫妻,已在西藏生活近8年,全程参与了“全世界最高的水泥生产线”的建设与生产。现场摄像、实地录音,头顶是蓝天白云,身旁是矗立的车间、罐体,广电人用自己形象化的手段,热情讴歌“在雪域高原上谱写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的这一代。

“在藏语中,医生被称作安吉拉,这与英语中天使(Angel)的发音不谋而合。行走在雪域高原的这些白衣天使,用自己的热血、真情和大爱浇筑了汉藏友谊。”黄石广电吴友明等人,在《磁湖聚焦》专题中,还多次与后方连线,通过援藏医生朱学军与母亲视频、曲松医生白玛旺堆与黄石医生胡刚等等视频,传送两地亲人、两地白衣天使的心声,加大“组团式医疗援藏工作”的影响力、感染力。

襄阳日报陶宜军,到山南后一头扎进襄阳对口支援的琼结县,一连串推出5个整版的图文。《文化旅游,打造“居游共享”开发模式》《精准援藏组团发力》《“格桑花”支教团薪火接力汉藏情》《援藏就是使命》《提高琼结造血功能》,既有琳琅满目的精美图片,又有“编者的话”“记者点评”“相关链接”等用心良苦丰富多彩的文字。

宜昌日报李玉林,也是一头扎进对口支援的加查县,与援藏干部向军、黄勇等亲如兄弟。此前,宜昌日报与宜昌市援藏办、援藏干部有过通力合作,最新出版了《十年回眸两地情》一书,以近500个页面的篇幅,记录了10年来宜昌近百名肩负援藏重任的同志在藏工作的故事和心声。此次,李玉林与他们在加查见面,更为援藏人员的精神感动。几天时间,他在这里采访写下了《峡江深情注雅江》《双虹暖映医患心》《莫热坝上起新村》等6篇近万字的新闻报道。

武汉广电张超,被同行的人们称为“扎实,杠杠的”。他自称“来自山南的水,好亲切,回汉喝水专挑来自山南的天然矿泉水”。这份心力,这份情愫,更多的凝聚在他的镜头里。《精准援藏助力山南》系列报道,他连续推出5集,均在“武汉新闻”播出。

《山南的树》,是此次采访团领队蔡华东辗转山南多县区采访众多人物的一篇作品。成文后,先请山南林业局审核,主管领导魏军辉即复:核对完,无误,原文奉上。文章意气风发,情真意切。植根山南历史人文,切中总书记关切,大气磅礴。该文在《湖北日报》刊发后,山南市委副书记、湖北第八批援藏总领队陈正祥当天传来短信:读湖北日报“山南的树”,亲切、真切、热切。这是对湖北援藏、山南建设的最好的宣扬!

“当伤兵已有愧,我决不做逃兵”,“当老师,就要用心血在高原浇灌出朵朵美丽的格桑花”,“丈夫援藏,这些个武汉妻子为啥都跟来了?”“一脸高原红,一口湖北音”……援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在藏湖北人的事迹和精神,给援藏采访的记者提供了深厚、鲜活、炽热、灵动的源泉。与采访对象贴近再贴近,心相连意相通,记者们的笔下、镜头中,语言鲜活,文风质朴,真切感人。

倡导团结互助,促使多种媒体形成合力合唱

记协的目标和任务之一,是加强新闻队伍的团结协作。

同一主题的集中采访活动,特别是在急难险重情境中的采访任务,能否有力有效完成?

能否团结互助协力攻关,是其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

也可以说,越是这种关头,越能显示并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和作风。

有人说,每个援藏者都是有故事的人。同样,每个到过西藏采访的新闻人,也是有故事的人。在西藏留下足迹,在西藏洒下汗水,苦乐并存,甘苦自知,这是一段独特的生命体验,一段终生难忘的宝贵记忆,一段拼搏奉献的生命历程。而有幸与同专业的师友同行,更是弥足珍惜。

在动身赴藏前,采访团集结,政治动员、业务培训、宣布纪律……后,马上建立了一个微信“援藏采访群”。从此,这个微信群成为这个战斗集体同舟共济同心协力共写新篇章的见证。

这是一个激励台。“身体不适的,马上吃药,不要硬撑着”“老西藏先倒了,打过针,又来了”“在给我们做示范”“向着太阳出发”“扛住扛住”。互相鼓舞,叮嘱再叮嘱,坚持再坚持。吉林摄影记者赵春江独自一人22次到吉林援藏地区、为100余位吉林援藏人员一一“立传”的事迹,也在群中引起共鸣。

这是一个资料库。习总书记关于援藏工作的讲话、关于民族方面的讲话,有人贴上来了。特别是在分县区或分头行动后,每个人都自觉将自己采访到的素材提交到了微信群,以供选用。无掖无藏,无私奉献,既增进情谊,又大大提高采写效率。

这是一个比武榜。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录音录像,在公开刊播或前或后,大家也是发到群中,请同行评论。于是,比学赶超的氛围自然形成。由于是回鄂后集中时段刊播,一个时期,湖北援藏工作在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长江日报、武汉广播电视和黄石、宜昌、襄阳等多家媒体、多种媒体合力形成大合唱,使这一阕“鄂藏连心曲”主旋律宣传报道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形成了较强烈的社会效应。

猜你喜欢
山南雪域高原
挑战雪域之巅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雪域高原
雪域之巅
我是这世上最幸运的人
略谈西藏山南市图书馆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