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热凝术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11-20 03:34王玲曹正培
当代医学 2018年31期
关键词:热凝术腰痛椎间盘

王玲,曹正培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西 九江 332000)

盘源性腰痛主要是一种因为腰椎间盘退变引起的下腰背部疼痛情况,这是临床腰痛诊断中常见的疾病类型,病症的发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的影响[1]。近几年,随着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发现盘源性腰痛是椎间盘受损的表现,患者疼痛原因可能是因为盘外层纤维环受损所致细小神经激惹所或者盘内瘢痕组织神经压迫激惹,解除患者疼痛的方法为修复磨损脆弱的纤维环。盘源性腰痛常规治疗方法做好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物理治疗及外科椎间盘摘除手术等[2]。近几年,本院应用射频热凝术治疗盘源性腰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64例盘源性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CT、MRI检测并行椎间盘造影确诊,病变间盘主要在L4~L5、L5~S1,排除患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损伤的患者,患者平均年龄(51.6±3.5)岁,平均病程(4.1±1.2)年,术前VAS评分平均(6.02±0.97)分。

1.2 方法 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常规检查,显示患者无明显异常且神经根无受压表现。先行椎间盘造影确诊后再行射频热凝术。具体如下:所用仪器设备为美国RADIONICS公司生产的RFG-3C PLUS型射频治疗机,DSA为德国西门公司生产的axAOM-artis型DSA机。所有患者均在DSA室借助C型臂X线引导,给予患者常规吸氧、心律脉搏监测。建立液体通路,开放右上肢静脉,用平衡盐维持静脉通路。取俯卧位,腹下垫薄枕,标记L4~L5或L5~S1左侧神经根管外口10 cm为穿刺点,常规碘伏消毒铺巾,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取一长14.2 cm的裸端射频穿刺针在L4~L5左侧神经根管外口10 cm处,呈30°角穿刺,在影像监视下调整进针方向,进入椎间盘内,针深11 cm,分别注造影剂2 ml,复制现象明显。于神经根外口穿刺点插入射频电极,阻抗109欧姆,经感觉及运动诱发,无神经根症状,行70°,60 s;80°,60 s;90°,90 s;95°,90 s×2次射频,升温时需注意温度到达指定时方可计时,并且关注患者出现的腰部疼痛、酸胀等感受。射频完毕后针温冷却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平卧位,安返病房。

1.3 观察指标 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VSA)对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进行比较。利用健康筛查表(SF-36)对治疗前后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3]。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并记录患者椎间间隙有无血肿和感染等并发症情况、患者的神经症状等。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患者VAS评分均大于6分,而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明显降低且1个月后疗效稳定(P<0.05),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前后VSA评分比较(x±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VSA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x±s,score)

2.2 患者的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以及术后随访情况治疗前患者的SF-36评分为(48.32±7.21)分,术后6个月SF-36评分为(88.52±8.11)分,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术后6个月的随访,均没有患者出现椎间间隙血肿和感染等并发症。

3 讨论

盘源性腰痛是临床诊疗慢性疼痛中常见的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顽固性下腰背部疼痛,坐立难安[4]。在具体发病情况上,男性发病率往往要比女性的发病率高。而对于盘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临床中常认为盘源性腰痛受椎间盘退变所致,因而疾病诊断常常根据患者主诉症状及影像检查分析,借助MRI检查常显示盘源性腰痛患者椎间盘后缘出现异常高信号区,但是这种症状在无疼痛的间盘退行性患者中的显示率也较高,因此,简单进行MRI检测并不能获得准确结果,需要进一步依据椎间盘造影来确诊[5]。应用内窥镜则可以观察患者退化的椎间盘破损,患者的肉芽样组织生长,通过特殊染色还可以显示肉芽组织及长入组织中的痛性C纤维,患者常常伴有髓核突出以及纤维环破裂情况[6]。因而在盘源性腰痛的治疗上,接触患者疼痛的方式就是应用修复来加强磨损脆弱的纤维环以及灭活盘内的痛性细小神经。

对于盘源性腰痛的治疗,临床中常常采取以药物治疗、针灸、物理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的方式[7]。近几年,射频热凝术作为微创手术方式,在当前慢性疼痛的治疗中的较高优点也使其成为治疗盘源性腰痛的重要手段[8]。射频热凝术在1997被我国首次应用于临床,相关报道显示该治疗方法的有效率在80%以上,同时随着临床应用与研究的不断深入,射频热凝术治疗盘源性腰痛的有效率也在不断提升,且实际治疗过程参考国外学者经验,也使得当前手术过程穿刺及热凝位置的准确性显著提升,这样使得治疗效果更加突出,治疗过程也更加安全[9]。射频热凝术主要将射频电极插入组织,借助发射器发射一定频率射频电波,使得电极周围组织会因为离子激发以及振荡摩擦产生热量,将疼痛病灶损毁[10]。盘源性腰痛采取射频热凝法治疗,通过在椎间盘后外侧使用两根射频电极,让发射器发射的能量在椎间盘组织部位进行传导,这样可以使组织周围被加热,椎间盘后侧的纤维环就会加热至合适温度,通过充分灭活纤维环使得椎间盘的压力降低,这样就可以使得腰椎间盘接受以及传导痛觉信号的功能丧失,患者腰痛的症状得到缓解与控制。

本研究探讨使用射频热凝术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且1个月后疗效稳定,这充分表明射频热凝术治疗盘源性腰痛疗效显著。能够减轻患者的临床病症,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于盘源性腰痛患者,采取以射频热凝术治疗能够获得较高的临床疗效,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热凝术腰痛椎间盘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妊娠期腰痛的研究进展
不同温度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职业腰痛早防治
臭氧消融联合射频热凝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的临床分析
三叉神经痛97例临床分析
中医护理干预腰痛30例
射频靶点热凝术在颈腰椎间盘突出中的疗效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