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等本科教育工作改革创新

2018-11-22 10:45季杏平
牡丹 2018年26期
关键词:课程教育教师

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面貌发生前所未有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走向成熟的伟大时代;是为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伟大时代。因此,本文分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中国高等本科教育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新形式下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七大战略,同时还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每一个战略和每一个强国梦的实现都离不开高等教育,都与高等教育息息相关。新时代的国家战略和目标的实现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持,如果没有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科技创新、服务创新的支撑,这些“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是首先建设一个教育强国。如何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教育强国,如何将中国高等教育打造成为一流的高等教育,将是高校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一)时间紧,需求迫切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二)任务重,责任大

黨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七个国家战略和新时代国家目标,是摆在人们面前的艰巨任务,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靠说空话说大话就能实现的,也不是靠一两个人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撸起袖子加油干,需要人们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更需要高等教育的优先发展,鼎力支持,否则新时代的国家战略和目标的实现将会成为一句空话。这意味着高等教育今后将面临的使命更神圣、任务更艰巨、责任更重大。

(三)目标高,要求高

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只有优先发展教育,才能面向新时代、赢得新时代、领跑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是要先行实现的基础中的基础,不仅要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还要有赢得新时代的志向,更重要的是要有领跑新时代的能力。

二、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与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相比,笔者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普遍存在趋同化现象

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就高等教育而言,则是高等教育目的在不同专门化领域和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的具体化。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仍把培养综合型、研究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办学定位大同小异,学科和专业设置雷同,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趋同,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分析问题、应用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偏重理论学习,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所需的应用型、技能型、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在利益驱使下,许多高校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追求“大而全”,热门专业一哄而上,统统定位为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这种现象使得本应是特色鲜明、层次合理、类型多样、各有千秋的高校变得千校一面。

(二)课程设置欠合理,偏理论教学,轻实践创新,且因人设课

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仍从传统的“学科本位”模式出发,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缺乏对社会需求的把握,缺乏对学生实际水平的了解。课程设置存在“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必修课多,选修课少”的现象。课程设置的标准不是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社会需求,而往往是少数人认为“应该当开设什么课程”。

同时,由于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要求,因人设课现象普遍,往往是老师能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有什么样的教师就开什么样的课程,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社会需求,导致大多数学生根本无法适应大学高深、庞杂的课程。大学本应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培养能力、增长信心、形成素质、放飞梦想的地方。然而,由于课程设置的宽泛、杂乱、内容陈旧、脱离实际,高校教育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反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不是不爱学,而是大学开设的不合理课程和落后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根本不能吸引学生,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学成为学生痛苦、失败、摧毁自尊、令人灰心的所在,结果是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想学的东西没学到,学校希望学生掌握和形成的知识和素质也没有养成。

(三)高校财政困难,教学方式方法传统落后,学生综合素养欠缺

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重点建设的是“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高校”等,然而能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上达到一定标准,将来有可能成为国家知名大学或世界一流综合型大学的高校毕竟是少数。当前,这种对高等教育一边倒的专项投资一方面加剧了我国大学盲目追求“大而全”的趋同化现象,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名校与普通高校之间的贫富差距,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的平衡发展。

对于多数普通高校而言,财政困难、资金短缺仍是制约其内涵发展的主因。同时,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后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迅速迈进,高等教育开始成为国民职业生涯的基础教育,带来规模扩张,使得高校不得不将有限的财力投入到建设新校区、增建宿舍楼、教学楼、图书馆等基础建设上来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规模扩张和运行成本的增加已使普通高校穷于应付,基本没有多余的资金对教学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换代,更没有资金进行信息化、数字化和智慧校园建设,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不能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创新举措。

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依然是一个U盘、一份PPT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授型教学,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复制、粘贴,培养的人才只能是同质化的知识拷贝型人才,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质量不显现。课程设置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为根本,课堂理论教学多,实践实习教学少,不能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人文情怀的养成起相应的作用。同时,由于开设课程庞杂,学生从周一到周末,从早上到晚上几乎都在课堂上课,导致学生既无暇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也不能针对自己的特长和感兴趣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个性品质的发展等综合素质的养成。

(四)重科研轻教学,重业务能力,轻师德教育培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着普及化迅速迈进,不少高校教学与科研没有出现人们所期待的正相关关系,而是呈矛盾激化的态势。笔者认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教学与科研相脱节,教师自我陶醉、自我培养,学科的最新信息、发展状况,最前沿的科技和教师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中的心得体会并没有及时融入教学内容中,科研不能为教学服务,不能为人才培养服务。

其次,高校教师面临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同时有些教师还兼职行政工作,还有教师开办有自己的企业或在校外身兼数职,他们的社会活动频繁,无法合理配置时间。

再次,现行政策向科研倾斜,资源配置失衡。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着资源缺乏和经费不足的状况,目前不少高校都是将有限的经费配套给科研。教师的地位、工资、薪酬待遇与发展空间都是与科研产出相关,而与教师的教学关系不显性,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师以教学为底线,只求完成最低教学工作量,至于教学质量如何,教书育人的成效怎样先放一边,教学成为教师的良心活。还有在现行的评价高校排名体系中,对高校的科研产出、师资队伍中博士教授的占比以及有无院士、长江学者、领军人物等所占权重较大。各高校为了在排名中有一个理想的位置,也为了多争取教育资源,在引进教师时、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主要看重的是教师的业务能力而忽视师德培养。

三、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创新及主要对策

今天的教育质量决定着明天的国民素质,所以要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教育要发展,改革是根本,要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要不断增强高校的办学活力,促进高等教育又快又好健康均衡发展,使中国的大学在世界上有地位、有话语权。

(一)优化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高校应紧紧抓住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坚持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培养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科学、合理的办学理念,完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因此,高校在实际办学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历史和教育实践,结合自身特色和未来发展要求定位进行充分考虑,既要符合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综合要求,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思想和理念,而不是盲目攀比、跟风追时髦,脚踏实地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

(二)以生为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

高校要以生为本,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优化课程设置,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课程是大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主要载体,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准确反映学科专业的主要知识,还要反映时代的发展趋势,更要走在学科发展的前沿。目前,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庞杂混乱,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学生在浩如烟海的课程中漫无目的地漂荡。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合理优化高校的课程设置。

首先,對高校现行的课程设置体系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突出导向,抓住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毫无保留地删除课程名称相近、授课内容大同小异,特别是为完成教学工作量而人为加开的课程,对授课内容进行甄别、筛选、凝练和提升,形成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消化的课程体系。

其次,适当减少理论课和必修课,增加实践课和选修课。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大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品质的发展。获得知识的目标是基础,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发展是最终目标。而当前高校的课程设置却是专业、理论课程等必修课时偏多,学生几乎整天都被禁锢在教室里被动接受教师照本宣科式的知识传授,缺乏对学生思维训练、家国情怀、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增加实践实验课和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内的通识选修课程,教师应从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走出来,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拓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使学生获得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和素质的现代人才。

再次,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增开创新创业课程,推进素质教育,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衔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习惯。

最后,根据高校自身状况和特色,要有针对性进行课程的设置,既要有科学性、合理性、严肃性,又要保证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及各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联系。

(三)加大投入,分层指导,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

高校要积极加大投入,分层指导,努力突破瓶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打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校园。高等教育系统内的分层分类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办学历史、办学条件、自身状况、学术声誉等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特点和差异。因此,其也存在不同的办学定位、不同的社会分工、不同的发展目标和特色追求,都是为祖国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彼此之间不可相互替代。但是,就当前各高校的经济状况而言,有的高校很富有不差钱;有的高校却很贫穷,捉襟见肘,难以为继。

充足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仅会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对经济发展和就业都会产生较强的带动作用。因而,笔者认为,应迫切改革现有的教育投入体制,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合理的分级、分类高等教育投入机制。

加大对财政困难高校的经费投入,减免债务,让这部分高校有条件进行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教学设施提档升级,让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智慧校园;有能力、有动力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从以教定学走向以学定教,从专业教学为主转向通专结合,从课堂教学为主转向课内外结合,从以结果为主转向结果与过程培养相结合,形成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教授型教学改为探讨型教学,聚焦学生自主学习,弱化教师“课堂讲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更新教学内容,不仅关注教师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更要关注学生怎么学、学得怎么样,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从做中学、实践学习、问题导向学习、团队学习。

(四)转变观念,创新理念,回归初心,提高本科教学水平

世界一流高校都已开始将工作重点瞄准本科教学,强调教学与研究具有平等地位,优秀教师与优秀研究人员享有同样的专业认可度、职业机会和薪酬待遇;要像对待科研一样重视与支持教学。

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应树立科教融合的新理念,科学研究为基础,为教学服务,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活动,以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本科教学,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消除教学与科研之间此消彼长的畸形关系。采取措施制定政策,用制度作保障,突出教師教学的显性待遇,建立多维度、个性化的教师考核制度,将教师的教学作为评优评先、职称评审、职务晋升、薪酬待遇主要指标,评选教学名师、名家,评选教学型教授,鼓励教师回归常识——教育的常识就是学生读书、回归本分——教师的本分就是教书育人、回归初心——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回归梦想——教育梦就是报国梦、强国梦。教学决定生存,质量决定兴衰,让每位教师做到心中有学生,事事有学生,时时把本科教学捧在手里、抱在怀里、扛在肩上、顶在头上,切实将立德树人落在提高本科教学水平上。

四、结语

办法总比困难多,尽管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还有种种的不尽如人意,但只要广大的高等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撸起袖子加油干,就一定能携手迈进新时代,并肩开启新征程,续写中国高等本科教育新篇章。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

作者简介:季杏平(1968-),男,江苏泰兴人,本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猜你喜欢
课程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最美教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