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本土科教资源 发展学生综合素养

2018-11-28 04:30沈功勋
名师在线 2018年4期
关键词:养殖素养学校

沈功勋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瞻岐镇中心小学,浙江宁波 315100)

引 言

木桶理论指出,决定木桶装水容量的不是最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木板。当前班级授课体制下,小学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严重缺失,而这恰是学生综合素养发展过程中的“木桶短板”。所以,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深远的意义[1]。

本文从全区科技教育均衡发展的四体优势出发,结合我校地处海滨乡镇,拥有大量乡土科教资源的优势,谈几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做法。

一、参与劳作,在农事体验中提升学生的责任担当

我校地处东南沿海的农村,学校附近就是成片的农田。尽管如此,不少学生上学路过田间地头,却叫不出农作物名称,麦、葱不分的笑话也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是多数家长不希望孩子跟自己一样继续务农,一味希望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在孩子面前从来不提农务、农事,更不会让孩子参加农业劳动。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在校园一角开辟了近两亩的“学生农科园地”,平均分成十六小块,中、高年级每班种植一块,各班安排学生种植喜爱的作物,有菜、豆、葱、蒜、茄、瓜、玉米、竹子等,从下种、育苗、生长直至收获,全程做好浇水、除草、施肥等田间工作,观察作物生长过程。活动中,学生长期亲近农事,认识了农作物的习性与生长特点,锻炼了自身使用工具辅助农业生产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负责班级区块农作物种植时,时刻把它当作自己的一种责任,力争做得更好,无形之中提升了自身的责任担当。

二、仿制土盐,在合作探究中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

学校所在城镇东面濒海,晒盐是当地的传统行业,拥有悠久的历史。如今,由于滨海开发区的建设,晒盐场地日渐稀少,日晒盐这一传统产业渐有消失迹象。为此,学校一方面每年安排新生参观大嵩盐场,观察现代工艺辅助下的制盐过程,增长学生对盐业生产的认识;另一方面成立了盐业展览馆,用图文资料、模型展示等形式,展示制盐产业的发展史,揭示盐的产生、制盐工艺变迁、盐与人们的生活、盐与商业发展的关系。

在新建的校园内,学校建设了海盐实践基地,开辟缩小版的传统工艺制盐场,从近处海边运来海水,进行学生日晒盐实验,引导学生自主生产传统粗盐并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日晒盐对比实验,在实验中找出提高晒盐效率的方法。晒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晒盐的方法,改善晒盐的技术,激发了自身刻苦钻研、永不放弃的科学精神。

三、学做鱼灯,在制作设计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据成书于清道光八年(1828)的《四明谈助》载:“瞻琦、壶头,僻在滨海。海中有悬山,居民或涨网,或伐薪,大抵以渔樵为业。”文中指的“瞻琦”即为学校所在的区域。靠海吃海,如今下海捕鱼、围塘养鱼仍是镇上人重要的产业,每天有不少城里人专程乘车到镇上采购新鲜海鱼。同时,乡土元宵灯会文化特色在不断提升,也由近及远逐渐在本地区形成了一定名气,正月十五的元宵灯会各方游客云集,盛况空前[2]。

学校结合鱼文化和灯会特点,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鱼,并探索扎制灯笼的技巧。于是,鱼和灯的完美结合——“鱼灯”应运而生,并成为学校的特色之一。学生在设计与制作鱼灯时可以自由创新灯的形状和色彩,自制的鱼灯可以由学生自创一个极富特色的名字。学生在设计、制作、反思和调整的过程中,锻炼了自身的设计制作技能,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社会实践,在亲身参与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校地处象山港湾。滨海工业园区的兴建,在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打破了原有的海湾环境格局。为了让学生了解工业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学校组织了滨海远足实践活动,让学生参观工厂生产线以及废料、废渣、废水的处理过程。实践活动中,学生意识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时刻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只要做到对生产和生活垃圾进行正确处理,便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的污染。

另外,学生还开展了海水取样污染检测、观察海边动植物的生活环境、清理海边垃圾等活动。活动过程是短暂的,但是对学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他们在写实践感想时纷纷表示以后要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好公民。就此,健康生活的意识无形之中植根于孩子们的心中。

五、滩涂养殖,在走访查阅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滩涂养殖是学校所在小镇沿袭已久的特色养殖种类,为了就地取材,增加学生的实践项目,学校建设了小型的滩涂养殖基地。养殖的滩涂生物包括虾、蟹、蛏子等。养殖由科学老师辅导,学生分工负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养殖,学校给学生布置了学习任务,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养殖经验。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学生通过走访的形式主动向养殖技术人员和老一辈养殖能手请教,并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等方式学习养殖经验,然后结合校养殖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应用于实践。养殖过程中,学生不断“取经”、不断探索,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场馆参观,在博览古今中沉淀学生的人文底蕴

博物馆是学生实践和学习的重要场地,学校周边拥有滨海博物馆和鱼文化博物馆两个场馆。鱼文化博物馆内,学生通过参观鱼的进化轨迹图、鱼化石、鱼形物件、鱼风俗、鱼美食、鱼字画等体会鱼类的进化历程以及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参观滨海博物馆,学生可以一览周边的历史变迁,围海造田、出海打鱼、滩涂养殖、抗倭抗战、名人名事、民风民俗等。学校分期组织各年级学生进行参观,并鼓励学生节假日到场馆内做志愿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另外,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实践学习场所,学校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在校内建设了海湾生态教育馆。馆内布置彰显山海特色,并安装有介绍地方历史、风物、人情等电子书供学生翻阅。学生在此可以一览家乡发展的足迹,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感恩家乡的情怀,也使他们的人文底蕴得到进一步沉淀。

结 语

综合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但重知识传授轻实践体验的教育现状严重弱化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如此大环境下,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很好地弥补了教育的“木桶短板”。牢抓这一结合点,我校挖掘本土科教资源,为学生创造合适的综合实践活动条件,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锡红,谭玉新.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4,(34):133.

[2] 钟敏,张新.积极探索“节日课程”充分发挥育人功能[J].教育家,2015,(02):62-63.

猜你喜欢
养殖素养学校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