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自觉及其实现∗

2018-11-29 00:34康莉徐锦芬
外语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英语教材母语大学

康莉 徐锦芬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430074)

提 要:大学英语教材是学生与目的语文化接触的载体,文化自觉使学生认识母语文化和其它文化之间的异同,并且能从不同的参照系反观母语文化,又不盲目排斥异文化或被其同化。本研究基于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常用的两套主流教材内容的分析,从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深层文化方面分析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自觉和实现,为未来大学英语教材编写者提出一些在教材中实现文化自觉的建议。

1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一个人不可能学习使用一门语言,而不学习该语言的文化。“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不可避免的现象,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亦成为现代交际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严明2016:46)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旨在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使人能够认识母语文化和其它文化之间的异同,能够从另一个不同的参照系反观自己的母语文化,同时又能对异文化采取较为超然的立场,而不是盲目地排斥或被同化。培养这种文化自觉,需要在接触异文化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异文化的深层内涵,在明晰自我文化身份的基础上理解“他者”,实现文化身份的重构(王松 刘长远2016:98)。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大学英语教材促使学生与目的语文化发生接触、交往,也是大学生明晰自我文化身份以及文化身份重构的过程,因此大学英语教材要帮助大学生意识到文化自觉的重要性,更好地理解世界文化,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毛伟 盛群力2016:101)。

大学英语教材重在关注不同语言负载的文化在深层结构即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而不只是介绍交往礼仪、风土人情和时政要闻等,要让学生能从不同的文化中吸收养分,发展对语言和文化的认知和元认知,明白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不是分隔和对立的,从而获得世界的整体性知识。因而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应凸显文化自觉的重要性。目前,学界缺乏对大学英语教材中文化自觉的研究,本文基于对大学英语教学中使用的两套主流教材内容的数据分析,从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深层文化方面分析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自觉和实现。

2 现行教材中母语文化的缺失

文化自觉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充分认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理解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能在这个已经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费孝通1997:15-22)。

大学英语教材要科学合理地配置英语国家文化、中国文化和国际文化的知识才能适应全球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母语文化在大学英语教材中至少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1)对比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能更加深刻地揭示出目的语文化的特征,从而加深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本质特征的理解;(2)调整学生的民族中心主义观念,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积极态度,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来以语法——翻译法为主,学生和教师在应试的压力下往往忽略文化学习和传授,而且汉语和英语在时间取向上、思维上和篇章结构上差异大,学好英语存在难度,因此国内的大学英语界避免教学中以“己文化”度“他文化”,导致文化“负迁移”的现象,强调尽量给学生营造英语环境,课堂上要求全英文授课,有意识地回避母语和母语文化,只关注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

目前大学英语使用的两套主流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郑树棠2011)的第一册9单元B中提到学习汉语;第二册3单元B写的是华裔美国人生活中外籍女婿见华人丈母娘的故事,9单元B写的是华裔在美国艰苦磨练而成功;第三册6单元A中有一句话提到中国古代就积累一些地震预测经验,第四册3单元B中提到中国人,4单元A中有一句话提到中国的电信发展。在80篇文章中,只有6篇文章提到中国,其中4篇文章仅有一句话涉及中国,另两篇文章是华裔美国人的生活经历,与中国人生活相关的、与中华文化相关的文章几乎没有。《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李荫华2010)的第二册单元A是一个美国教授所写的对比中美教育方式的文章,第四册3单元B是英籍华裔知名女作家韩素英的自传,回忆她15岁在中国求职的经历。在64篇文章中,共有两篇文章涉及中国,其中一篇出自美国人之手,另一篇也不完全是中国人的生活写照,教材中也几乎没有涉及中华文化的文章。

大学英语教材中母语文化的缺失造成中华文化失语现象,例如在口语强化培训课上,有学生谈到孔子时直接说Kongzi不知道用Confucius,外教不知所云,当外教探询中国Confucianism/Taoism(儒/道)传统时,学生却不知如何作答,更无法向外籍教师介绍中国的文学、朝代、建筑、艺术和伦理等,从中亦可以看出大学英语教材忽略对母语文化的传授,造成大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表述不理解、不重视,使学生很难在跨文化交际中向外传输母语文化,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容易盲从地接受目的语文化的规范,反而疏远自己的文化传统。实际上学生在开始接受正规教育时就已经内化母语文化的价值观,外语教学不须要切断学生与母语文化所有联系。在大学英语教材中我们应该重视母语文化并能将其英译,让学生熟悉其目的语表述,学会用目的语介绍中华文化。

成功的外语学习者,对目的语和母语的掌握是互相促进的,对目的语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与对母语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也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的英语学习集大成者,如林语堂等都精通母语文化,不理解母语文化很难真正学好英语语言和文化。霍尔(1991:32-33)指出“多年的研究已使我坚信,真正的工作不是理解外国文化,而是理解本国文化,我也坚信,人们从研究外国文化能得到的不过是表面的理解,这类研究最终是为了更加了解自己系统的活动状况”。学习目的语文化并不意味着同化,而是用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学会包容和理解不同文化。只有对母语优秀传统文化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修养,才能理解目的语文化,并逐步拓展自己的跨文化心理空间,对文化的多元性展现出一种恢弘大度和兼容并蓄的跨文化人格。

3 现行教材中目的语深层文化的忽视

文化是知识、信仰、价值观、宗教、时间概念、空间关系、宇宙观累积的沉淀物,以及一群人通过数代人的个体和群体的努力获取的物质对象和财富(Samovar et al.2000:36)。文化可以分为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表层文化包括服装、建筑物、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等。深层文化是软文化,即精神文化,其核心是观念(包括传统观念与当今观念),而观念的核心是价值观念。深层文化范围远远超过表层文化,包括法制观、道德观、人权观、婚姻观、发展观、宗教观、个体与群体观等,它是文化的内核,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本质,决定着文化的特征和风范(顾嘉祖2002:8)。对于理解目的语文化,重要的是理解深层文化,因为文化隐藏之物大大甚于其揭示之物,它隐藏的东西最难为其自身的参与者所识破(霍尔1991:32)。而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一个文化不易变动的层面,它是相对“表层结构”而言的。在一个文化的表面层次上,自然是有变动的,而且变动往往是常态(孙隆基2004:9)。

国内教材的编写者和研究者尽管很重视目的语文化的输入,但是在教材编著中强调目的语的表层文化,忽略目的语深层文化的内容。由于大学生触摸到的基本上是目的语文化的外壳,缺失对目的语深层文化的了解。例如在表层文化的输入中,学生很容易知道《圣经》及其中的创世纪等,但在深层次的交往中,就表现出目的语文化的欠缺,对外教在交流时信手拈来的有关圣经典故等完全不了解。在介绍“鱼米之乡”时,学生使用land of fish and rice,可外教并不理解,因为英文使用源自《旧约·出埃及记》的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摩西对受苦难的犹太人说,“我下来是要救你们脱离埃及人之手,领你们出了那地,到那牛奶和蜂蜜遍地流淌的地方”。学生不了解这个典故,使用英语表述时就不准确,这样的用法也反映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和西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差异。因此学生的英语交际障碍不能简单地认为中国学生羞涩、词汇不够或者语法不清,还应该考虑到在大学英语教材中缺失对目的语深层文化的理解。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的80篇课文绝大部分选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英美报刊和书籍,也有新世纪刚刚问世的作品。为配合教学需要,对选材的部分内容进行过删改,但没有一篇出自著名的作者或者经典的作品;《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64篇课文绝大部分摘录自报纸和杂志,作者绝大部分是报纸或杂志的记者、专栏作家、编辑。经典作家或者作品几乎没有涉及,甚至节选也没有,经典阅读的缺失对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曾试过用很多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得出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苏霍姆林斯基1984:18)。因此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要让学生对目的语文化有整体性的认识和了解,注意克服因自身文化定势可能导致的对异文化过分简单化的概括乃至偏见,认真汲取目的语文化中的人类文化宝贵遗产。时至今日,全球化已经成为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回应这一现实的过程中,文化自觉不仅是理解与把握自己文化的根和种子,更要深刻、完整的认识西方文化,以找到一个真正能够相互对应的发展坐标。

4 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自觉实现

在当今西方文化为“强势文化”的世界格局下,文化价值的渗透更为隐蔽,这更需要建立本民族的“文化自觉”,拥有文化自觉的人能更清楚地认识到各种文化相遇时的彼此关系以及判断如何确定自己的文化认同。也许我们不能改变现状,但我们可以让它向更理想的方向转化。

通过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人们感到自己同属于一种文化。任何文化都在与其他文化的联系中,或是在其他文化的对立面来定义自己,通过揭示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才使我们感到我们属于哪一种文化。文化身份的建构离不开“他者”,这里的“他者”是相对于“自我”的一个参照物,我们通过与他人的联系认识自我、定义自己。因为必须要有“他者”,人们才能给自己定身份。身份的“主体”(自我)的独立离不开“他者”,“主体”(自我)既要得到“他者”的承认,又要在与“他者”的对抗中,满足被“他者”承认的愿望。

实际上,文化之所以要进行认同,是因为有“他者”存在,担心被“他者”同化而失去自我,如果没有“他者”,也就没有自我确认的意义和必要性。一个人或民族通过与“他者”的区分来确定自己的身份认同,每一种文化的发展和维持都需要一种与其相异质并且与其相竞争的另一个自我的存在。理解他者,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一定要深入目的语文化的核心,要在大学英语教材中体现出目的语深层文化的经典哲学、经典文学和古典文化,强调对目的语深层文化的真正理解。

4.1 大学英语教材须加强目的语经典历史文献阅读

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理性危机就要重视大学教育,完善学生的天性,使学生懂得关于人、人类的永恒问题,这就需要在大学里开展通识教育,回归传统,阅读经典。让学生接触名著,以净化他们的灵魂,懂得追求卓越与德行的完美,西方教育家赫钦斯(2001:46)提出对“共同人性”以及“本族群的属性”这种永恒性研究,其精华首先体现在西方文明的历代经典著作中,大学生在进入专业研究之前,不分系科专业全部应首先学习“西方经典”。这些学习会发掘出我们共同的人性要素,因为它们将人与人联系起来,因为它们将我们与人类以往的最佳思维联系起来,因为它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世界的基础,一本经典名著在任何时期都具有现实意义,这就是其经典之所在。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读过西方世界的任何名著,我们如何能称他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

学生要阅读原著,经典教育的最好途径是将注意力放在经典作家的著作本身,而不是放在论述他们著作的书籍上,必须使读者与天才面对面的接触。经典著作揭示人类普遍关心的基本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它们如何影响我的生活,它们能医治我们的哪些疾病,它们如何改善并弥补我们的缺陷,何处是我们的榜样,何处是我们的警告。大学不是青年人来寻找其职业的地方,而是来找到自己的地方(Versey 1965:9)。

大学英语教材应有哲学的内容。哲学一词是古希腊人所创,意为“热爱智慧”。古希腊人把热爱智慧,追求智慧作为人的始终如一的精神状态。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古罗马的西塞罗,到后来的卢梭、孟德斯鸠和康德等,西方哲学大师对西方的思维方式、民族性格、公民文化及崇尚民主、自由、科学和理性的传统都有深刻的影响。林语堂(1992:47)所说“少时读《亚里士多德》,使我不胜惊异的,就是读来不像古代人的文章,其思想、用字、造句,完全与现代西洋文相同,使人疑心所读的不是二千多年前古代希腊哲学家所写的,而是19世纪或20世纪的西洋论著,最重要的是他的《逻辑学》(Organon)定逻辑的形式系统,后来这逻辑系统统制西欧二千年的学术”。中国与西方哲学的差异,体现在思维方式、人文精神、伦理观念、逻辑、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各个方面。中国人讲“天人合一”,而西方哲学则持“天人相分”的观点;中国人遵从集体取向,而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在时间取向上中国人常感怀过去,而西方人则着眼于未来;在思维方面,中国人重整体、重主体,而西方民族重逻辑、重理性、重分析,反映在篇章组织结构上,汉语是螺旋型,而英语呈直线型。

哲学的使命在于把个别、具体的东西与更一般的东西联系起来,最终深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地;同时,哲学也是一切精神活动的中心,每一科学活动,甚至每一针对内在目标的人类努力,都根据哲学确定方向,并从哲学中获得精神的生命力,就语言来看,哲学的有益影响几乎遍及所有方面,在一个民族中间,科学教育的性质越偏于哲学,就越有助于语言的发展(洪堡特2001:357)。因此,加深学生对最根本的哲学层面上的文化认识,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而且有助于提高阅读、写作和听力等各方面的语言技能。

大学英语教材应包含经典文学的内容。文化能够通过文学的媒介表述自己,文学是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组成部分,文学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作为媒介传播。没有文学,就不能发现他国文学的独特之处和对多样的叙事文体难以有深层次理解,从而也无法理解其他国家人民的相似性和不同性;无论是全球经济发展,还是多民族的社会都需要公民能够理解自己和他国的语言、传统和文化历史(MLA 2009)。文学文本是学习者能利用的语言资源,阅读文学作品能帮助他们发展语言能力。利用文学作品去阐释渗透其中的目的语文化的价值观有助于学习者重新定义在母语文化中获得的价值观,文学作品相当于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帮助学习者了解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阅读材料可以被用于教授文化。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的阅读材料只是我们自己根据不同难度水平架构的语言体系,这就变成没有文学成分的读本。

希腊文化是欧洲文明的发源、人文主义的摇篮,也是西方全部人文研究的根底。两千年来,古典文化不仅是西方学人从未间断的研究对象,更是他们永远眷念的精神家园。古典文化产品因代代相传而得以延续久存,其作用和影响惠及当代。“这些产品播种着生命,因为它们本身即生成自完备的生命。”(姚小平2010:295-300)但在大学英语教材中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外籍教师在课堂上提到美国著名诗人爱德华·罗宾逊(Robinson)的诗,结果同学不知道,外教提到波塞冬(Poseidon)时,有同学记忆起观看过的日本动画片,指出波塞冬是希腊神话中的海神。实际上,古典文化和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文学(如诗歌)具有深刻长远的影响,莎士比亚(Shakespeare)、弥尔顿(Milton)、雪莱(Shelley)、济慈(Keats)和勃朗宁(Browning)等都用神话故事丰富他们的题材。意大利的但丁(Dante)、德国的歌德(Goethe)和席勒(Schiller)等都从神话中汲取素材和典故。不了解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就在相当程度上失去欣赏和了解目的语国家文学和艺术的机缘,对于一名学习英语的大学生来说,了解一点神话故事知识非常必要。

大学英语教材应该涉猎西方经典原著,这些是学生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可能不会有时间和机会去探求的领域。有些知识是人类智力成就的共同基础,学习这些语言的句法所形成的坚韧性及自我克制精神足以增强个性,提高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布鲁贝克2002:5),实现外语教材的人文价值和工具价值的融合。

4.2 大学英语教材须加强母语文化的目的语表述

语言是国家的灵魂,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分析发现国民性(洪堡特2001:63-78)。因为语言学习本身应该是一种双向交流,文化输出和文化输入具有同等地位,没有文化输出就变成单方面的文化引进,跨文化交际表达的是双向的交际行为,决不仅局限于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还包括与对方的文化共享和对对方的文化影响。

大学英语学习并不是抛弃母语的过程,实际上正是与异文化的接触,才更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文化,才更能让人意识到自己的文化身份,如果没有文化他者的存在,母语文化传统就只是一种未经比较和反思的智慧。他者提供一个参照系,在与参照系的比照中可以重新认识自我以及文化传统。

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只有通过文化对比,才能促使学生对文化进行国际性的思考,继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文化素质。作为大学英语教材应该包括:⑴目的语文化材料,以英语为母语的地方的文化;⑵源文化材料,学习者自己的文化。教授文化时,教师应该记住的是需要提升学生对学生自己文化的意识,母语文化是与目的语文化进行比较的基础,这样方能显现目的语文化的主要特色,同时提升学生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中精华部分的深层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跨文化交际所必须的必要的容忍和敏感度。

大学英语教材应加强对母语文化的哲学、文学和古典文化的目的语表述。首先,是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中华文化传统,意识到自己的文化身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理解主体,在学习目的语文化时加深和强化自己的文化,使他们学会表达自我,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提升民族自豪感,树立平等的交际意识;其次,是要深化对目的语文化的“非西方视角”探索,推进中西方文化的平等对话,要在中外师生的交流中,培养学生输出母语文化的意识,保证文化的双向传输,用目的语介绍、传播中华文化,增进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维护中华文化的话语权,从而在交际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第三,是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文化中的精华传播出去,使其变成世界性的,获得中华文化的话语权,不是让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对立起来,或者简单地以民族自豪感取代文化交流中实事求是的态度,使学生意识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是世界的一部分,自己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世界的一分子,是世界文明的延续者,这正是外语教材的桥梁作用。

5 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对常用的两套主流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分析发现,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中缺失用“地道”英语表述的母语文化内容,中国学生在中外师生交往中很难用英语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母语文化。同时,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忽视目的语文化的深层文化内核如价值观、与语言文字有关的思维方式和信仰等,中国学生面对所学的目的语文化,因为未能触摸到文化的内核,徘徊在他者文化的边缘,导致理解的障碍。

本研究希望能引起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者对文化自觉的重视。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接触到的多种文化。一种文化只有努力保持自身的凝聚力,同时吸收异文化的精华,才能使自身得以提升。一个文化如果缺乏凝聚力,在世界多元文化中处于一种消极保守的状态,不及时吸取异文化的优点,最终将失去发展的机会,很可能会被同化。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既不是简单的认同,也不是彻底的疏离,而是辩证的统一关系。

在未来的教材编写中将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内容分层次、系统地纳入大学英语教材,让学生接触到中外经典作品,帮助学生意识到文化自觉的重要,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使学生能客观地评价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认识、观察世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自我,学会融合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调整学生的民族中心主义观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继承人类的共有传统和普世价值。

猜你喜欢
英语教材母语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多版本高中英语教材红色文化融入的比较研究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的配置研究及启示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Coursebook Evaluation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