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交流合作
——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例

2018-11-29 09:53陈乃芳
大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语种外语倡议

陈乃芳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就是“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倡议展现了中国作为新型大国的态度。“一带一路”涵盖64个国家,40多亿人口,20多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中国的倡议逐渐得到了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国的认同。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

一、“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机遇

“一带一路”既是经济合作之路,更是人文交流之桥。为推动中外高等教育国际化、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2015年10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伦敦出席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在致辞中强调,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在通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上,语言为我们打开与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之门、信任之门、合作之门,将为中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提供不可或缺的帮助。中国将大幅度拓展与沿线这些国家高等教育的合作。“一带一路”虽然以经济合作为核心,但经济发展必然涉及技术的合作和文化的交流。在这个过程当中,人才是关键性和前提性的,而教育则是基础。有交往就要有语言。历史上,中国专门培养外语人才的教育机构,最早可以追溯至明代的“四夷馆”。因此,有学者曾将明朝的四夷馆称为“中国最早的亚洲学院”。由此可见,最初的“外国语学院”就承担着独特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今天,作为肩负着培养高端语言人才重任的外国语大学,在加强非通用语建设和培养非通用语人才方面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外国语大学而言,最主要的是加强非通用语专业建设、非通用语人才培养以及相关的智库建设,为国家决策提供服务。

二、外国语大学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一)外语院校应合理布局非通用语学科

在全球竞争中,语言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形象和实力。中国当前开设的外语语种数量比发达国家少得多,且覆盖面严重不足,有些关键地区和国家的语言还尚未涉及。初步统计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使用的官方语言有60余种。在中国外语类高校中,除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北外”)现在已经拥有了84个语种外,其它外语类高校大多在20个左右,非通用语种人才仍然还比较稀缺。

2017年,北外新增了11个非通用语言。目前已经开设84种外语,其中非通用语种77个,计划2020年前增至100种,涵盖所有与中国建交国家语言,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是开设重点,争取做到不留空白,成为中国重点支持的非通用语种高端人才培养基地。

(二)外语院校应储备更多非通用语人才

当今世界,很多发达国家在全球战略布局和利益拓展过程中都把关键语言人才的培养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欧盟等一直注重通过外语政策,储备各种非通用语人才,提高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竞争力,促进国际交往中的文化理解等。美国在“9.11”事件之后把语言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考虑,正式发布了“国家安全语言启动计划”,致力于培养国家最亟需的“关键性语言”的人才。

应该看到,无论是解决“一带一路”战略构思的理论问题,还是推进实施的实践问题,关键都在人才。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制度保障,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要实现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需开展广泛的政府外交、公共外交、文化互鉴、学术交流、媒体合作等。如果不懂对象国语言,缺乏对象国国别和区域研究的人才,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在外投资所需要承担的风险绝非是可以预估的。“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包括众多国家和地区,迫切需要掌握当地语言、熟悉国情和文化的专门人才。因此,需要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非通用语种人才,也需要根据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加强相关非通用语专业人才储备。

(三)外语院校应加强对象国研究

“一带一路”要求强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加强“一带一路”相关领域的研究。外国语大学要密切关注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聚焦“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文化、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深入开展政策研究和咨询。

北外进一步扩大非通用语专业的社会服务范围,建立涵盖高端翻译、政策调研、决策咨询等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北外将以语言学、现代语言学等外语学科为优势基础,瞄准国家全球语言战略、全球发展战略、中华文明繁荣创新战略和汉语国际推广战略,把握世界范围内相关学科和知识领域新变革的规律,构建具有孵化活力和聚合动力的学科。

近年来,北外发挥优势和特色,语言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度融合,形成特色鲜明的复合型、复语型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成立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二十国集团(G20)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研究院、全球史研究院、北外学院国际组织学院等研究和教学机构,打造融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智库开发和高端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教科研平台。

(四)外语院校应谋划建设“一带一路”相关智库

高校是智库建设和国际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应在深化理论研究基础上努力提升战略研究能力,不断探索新型智库管理和运作的创新模式。一流智库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内涵。外语院校应抓紧制定学校发展的相关规划,要以科研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通过智库这一平台,带动学校各方面建设的整体提升。

北外将加强“一带一路’语言教学研究,重点加强中国文化走出去、公共外交研究、中国传统经典翻译等研究,推动国别区域研究,加强与政府部门及相关政策研究机构的合作,推出一批有影响的政策研究成果。

北外将重点支持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丝绸之路研究院、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等有影响的研究机构,积极发挥国别、区域研究中心的智库功能,加强与政府部门及其它政策研究机构的合作,推出一批有影响的政策研究成果。以丝绸之路研究院为例,北外丝绸之路研究院要做有鲜明“北外特色”“北外风格”“北外气派”的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主题研究,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智库;旨在结合自身禀赋条件和学科比较优势,立足北外“多语种特色”“跨文化优势”“产学研平台”和“走出去桥梁”的办学特色和功能定位,致力于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人文交流等方面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五)外语院校应谋划布局全球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是一个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对话的平台,孔子学院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贡献和重要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得重要。目前,北外承办了位于3大洲、17国的22所孔子学院。其中,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波兰、俄罗斯、斯里兰卡、马来西亚、阿联酋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9所北外承办的孔子学院,保加利亚索非亚孔子学院和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两所孔子学院为全球示范孔子学院。学校已招收的31名“新汉学”博士生中有20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多位国家政要、非政府组织官员、国外大学校长。北外还将计划创建“孔子学院研究生院”,为全球孔子学院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孔子学院培养高层次的汉语教育人才和管理人才。

“一带一路”是合作之路也是互惠之路,通过合作共赢,实现成果共享。“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国际教育资源流动日益加速,在师生互换、学者互访、国际学术交流、课程研究、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办学等方面展现出全方位深度合作。以北外为例,学校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意大利罗马智慧大学、匈牙利罗兰大学、保加利亚索菲亚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等高校开展实质性合作,师生交换比例稳步提升,学校现在是百花齐放,外国语的学生来自于多种国家,本土的学生也不断到不同的国家去学习交流。新建语种师资储备和联合培养等工作不断推进。

迄今为止,北外已经举办了巴勒斯坦与“一带一路”—中巴经贸合作投资研讨会、中国—中东欧商学院峰会暨“一带一路”商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论坛、“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东南亚研究及学科建设研讨会等学术会议。支持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承办“中东欧国家汉语培训中心”,为所有中东欧国家提供了高质量的汉语教育产品和师资培训。此外,还承办了“2017年中东欧国家孔子学院夏令营”开营仪式及“我的‘一带一路’”全球中文演讲比赛,协助举办“中东欧国家孔子学院联席会议”,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文化交流。

高等教育不仅要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努力,而且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和交流。包括北外在内的外语院校要立足多语种优势,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文教育合作,在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深化交流合作,为促进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繁荣共生做出积极贡献,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

猜你喜欢
语种外语倡议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波斯语课》:两个人的小语种
Happy Afternoon Tea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走出报考小语种专业的两大误区
小语种报考,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