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位映射与相关的语法理论

2018-11-30 08:45汤棣华
校园英语·上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映射语法理论

【摘要】主位作为句子的出发点(departure)在小句的作用毋庸置疑,然其所承载的信息量及动力较述位相差较大,这在不同的语言学流派及研究成果中已达成共识,故转换生成语法称述位为小句的中心(Head)。本文主要探讨述位的相关语法理论,主要体现在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格语法理论及象似性理论。

【关键词】述位;映射;主位;语法;理论

【作者简介】汤棣华(1987-),女,江苏宜兴人,河北体育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和英语教学。

一、述位映射与隐喻理论

隐喻小句中述位向主位映射模式,可以从域(domain)的角度体现出来:在传统的隐喻研究中,我们可以把隐喻看成是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如X是Y,X为目标域;Y为源域。这里Y向X的映射是典型的述位向主位句内映射模式。如:“Time is life.”中,我们把生命的概念(述位)映射到时间(主位)中,形成已知信息向新信息的域的认知替换,从而完成述位向主位映射的过程。

这种模式一方面反应出述位在句子的中心作用,另一方面也证明述位在小句中强势的映射地位。

二、述位映射与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由Fauconnier与Turner提出的理论,它是把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具体而言,概念整合理论建立四个抽象空间: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输入空间I (input space I)或称源心理空间(source mental space)、输入空间II (input space II)或称目标心理空间(target mental space)、整合空间 (blending space)等四个空间。输入空间I和II顾名思义都为即将产生的整合空间提供“输入”。

这里笔者认为其中源心理空间(input space I)与目标心理空间(input space II)的关系也可作是一种述位向主位句内映射模式(参见Figure 1.2)。如 “The doctor is a butcher.”述位的输入信息要明显大于主位,从而推动句子的动态信息传递。

三、述位映射与格语法理论

格语法(Case Grammar)是美国语言学家菲尔墨(C.J.Fillmore)在6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着重探讨句法结构与语义之间关系的一种语法理论和语义学理论。其理论也是在乔姆斯基的学生菲尔墨,他认为用各类格框架分析句法结构要比乔姆斯基的转換规则方便精密得多。为了从语义的角度弥补转换生成语法的不足,在传统语法中,“格”是指某些屈折语法中用于表示词间语法关系的名词和代词的形态变化,这种格必定有显性的形态标记,即以表层的词形变化为依据。如德语的四格。在汉语中,名词和代词没有形态变化,所以没有格。菲尔墨主要研究了有关格的形式和主语确定的转换规则。他认为深层格所体现的语义关系是一个固定而统一的概念,而在表层结构中的表现形式则因语言而异。有些语言主要通过介词来表现,有些语言用屈折变化和词汇变化来表现,有些语言则主要采用次序来表现,有个语言综合采用上述各种形式。菲尔墨在1996年认为命题中需用的格包括6种:

(1)施事格,(2)工具格,(3)承受格,(4)使成格,(5)方位格,(6)客体格。后来,他又加了一些格:(7)受益格,(8)源点格,(9)终点格,(10)伴随格。

该理论用抽象的模式概括出不同句子结构的框架为结构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广借鉴依据,本文主要借鉴了其结构分析特点,尤其是述位的小句核心作用,并从映射与述位引力的角度分析不同句子的衔接特性。

四、述位映射与象似性理论

象似性(iconity)是认知语言学中经常使用的术语, 语言形式与其意义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语言是现实世界经由人类认知加工而形成的结果,语言结构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知觉和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和概念结构,也就是说,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语言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也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的。同时,语言的存在总是为了满足人类与客观世界、思维交往的需求,所以语言总是能够反映出客观世界的某些特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着相当的联系。象似性在很多场合下并不是绝对的与客观世界的实际情况完全一致,更多的是语言表达形式与人类的认知心理状态的一致性,这在句子层面表现的非常突出。在表达同一个命题意义(propositional meaning)的时候人们通常有多种句式选择,因此我们在关注语言所传达的命题意义的同时,更要注意语言所附带的联想意义,于是一定的句式究与人类一定的认知心理及情感原型便联系在了一起,构成了语言在句式上的象似性。如:在汉语中,人们经常说“我爸爸”而不一定是“我的爸爸”,然而在“我的眼镜”表达中很少说“我眼镜”。因为在这些表达式中,“我”对亲人“爸爸”的心理距离远远近于物品“眼镜”,所以“的”字的省略体现出了象似性的规律;同理,在英语中陌生人之间的用语要远远长于亲密的人际间使用的句子, 如:“Would you please close the door?”(陌生人间);与之对应的是“Close the door.”(熟悉的人之间)。

参考文献:

[1]Chomsky,N.Three Factors in Language Design[J].Linguistic Inquiry,2005,36:1-22.

[2]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The Official Guide to the TOEFL Test[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

[3]付有龙,庄会彬.转换生成语法诠释[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4]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映射语法理论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跟踪导练(二)4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参考答案
RMI原则在代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美国动画电影题材变化及现实映射意义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