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走教制”实施效果调查评估
——以甘肃省Q县为例

2018-12-04 06:27闫文军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制度农村教育

闫文军

(天水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末梢神经”的农村小学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师资短缺成了制约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瓶颈所在,在有限的财政支付及短缺的人事编制制约下,单纯地按照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来配置师资显然不是一种可行的选择,故此,“走教制”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创新模式登上了农村教育的历史舞台。“走教制”以教师的“巡回走教”为主要特征,在区域内由中心学校负责统一调配科任教师在各教学点开展教学工作,实现跨校教学,以教师的流动代替了学生的流动,实现了“送教到校,上‘门’服务”,以便促进区域内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该项制度在我国江西、安徽、甘肃等地的偏远农村地区应运较为广泛,可以说“走教制”是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教育发展的新举措,它的实施盘活了原有的师资存量,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小学师资短缺的困局,为区域农村教育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单从该项制度实施的外显效果来看,它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那么从该项制度的具体实施者教师及制度作用的“受体”学生、家长、社会这个角度来看,是否依然如此呢?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Q县是甘肃东南部一个农业大县,农村人口众多,境内山多川少,沟壑纵横,是甘肃省十八个干旱县之一,教育资源极度匮乏,农村教育突出的问题在该县都有所体现。为了发展农村教育,破解师资短缺的教育困局,当地政府在该县L镇按照“资源共享、联合互动、集中住宿、巡回走教”的总体思路,采取学生不变教师变的办法,率先在农村开展了教育综合改革。

本研究以甘肃省Q县L镇的小学教学点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L镇共有12个农村教学点,3945名学生,144名教师,划分成4个“走教”片区,“走教”教师47人,教学点蹲守教师45人,其余为中心园区教师。[1]就师资配备来看,语、数、外课程师资相对比较稳定,音、体、美、品德、科学等课程主要由“走教”教师任课。因此,为了深入了解“走教制”的实施效果,充分发挥走教制的积极作用,对其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本研究通过对L镇进行的问卷调查,多次访谈以及对“走教制”的实施效果进行的全方位对比评估,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期该制度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提升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

(二)研究的实施

为了提高结论的可靠性,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展开调查。通过自拟问卷问题的方式,对实行“走教制”L镇4~6年级110名学生、教师及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编制、调查过程、数据处理操作都比较规范,调查结果客观真实。问卷主要对“走教制”的受欢迎程度、“走教”的作用及学生学习效果等15个问题进行调查,问题均为客观选择题,答案采用Likert五级计分形式,从1分到5分,依次表示对该问题的肯定度由弱到强的递增变化。访谈主要采取书面访谈的形式,设置一些开放性的主观问题,分别设计针对两镇教师、学生及家长的三套问卷,从两镇教学点随机选择部分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农村小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对“走教制”的认可度、“走教”作用及存在的问题等。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问卷结果分析

“走教制”作为一项规定、制度,其所带来的效应与制度的制定者(管理者)、制度的实施者(教师)、制度的消费者(学生)及制度的受体(社会)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从侧面也反映了人们对该项政策实施的满意程度。为了从管理者的角度对该项制度总体效果做一了解,问卷从制度精神、执行情况、受益对象、“走教”效果及社会效应5个方面,对照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很满意5个判定指标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

表1 管理者对“走教制”满意度调查结果统计

如表1所示,从该项制度的制定执行情况来看,被调查者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尤其是对“走教”效果的调查,总体满意度达到了79.7%,标准差为0.896,只有1.7%的被调查者对“走教”效果不满意,这说明“走教”制度的实施从制度制定者角度考虑是一项比较成功的决策,取得的社会效应相对较好。当然,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该制度具体执行过程及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方面可能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被调查者11.7%对执行情况持否定态度,11.3%被调查者表示不满意,说明在以后具体执行实施过程中该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该项制度实施以后对各阶层的影响来看,管理者、学生对于该项制度实施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支持率是比较高的。

表2 “走教制”实施对各层影响结果统计

如表2所示,均值分别达到了81.40%和75.73%,管理者认为该项制度的实施是一项改革的新举措,推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获得了较好的示范效应,成为政绩的体现。从学生角度考虑,则可以开齐所有的课程,提高学习成绩,支持率高达98.25%和96.25,同时也为学习新知识开拓了渠道。但对教师影响统计结果显示,教师的态度不是很积极,主要持否定态度居多,不论是从“走教”的成就感还是工作的整体满意度来看,支持者只有32.50%和30.65%,支持率没有超过半数,究其原因,“走教制”的实施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尤其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学生群体时,师生交流困难(这一点在对学生影响的加强师生关系交流这一指标中有所反映,学生对这项指标的支持率只有18.65%),无形中导致教学工作量会有所加大,加上日常的舟车劳碌,身心疲惫,导致工作满意度有所下降。为此,必须在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方面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二)访谈结果分析

访谈主要是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受访者发表自己的观点。与问卷调查的结果一样,在对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家长访谈的过程中,受访者要从自身的立场出发对“走教制度”的实施表达自己的看法,也指出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概括如下:

在访谈中从各方了解到“走教制”实施带来的积极效应:第一,制度的实施缓解了农村小学师资短缺的矛盾,促进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第二,“走教制”实施确保农村小学开齐了所有课程,提高了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第三,“走教”教师为当地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拓宽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升;第四,作为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一项新举措,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示范效应。(X老师说:“以前在山区教学,就感觉和整个社会脱离了,山区条件太差,学生积极性不高,老师更是没有信心进行相关的教育活动,似乎我们是被社会所遗弃的一部分群体。现在好了,有许多年轻的教师以走教的方式走进山区,带来了先进的教学模式以及设备,各种课程随之开展,学生积极性提高,综合素质提高了,教师也更有信心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了。”第五,园区模式下的教师集体管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集体备课机制。

同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重视:第一,“走教制度”给“走教”教师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疲于奔波,导致工作满意度有所下降;第二,教师“走教”的流动性,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不利于师生的深入沟通交流;(由于相处时间少,双方不够了解,所以缺少安全感和信任感,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世界展现给一个不固定的老师,老师也走不进他们的心里,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第三,“走教”效果有限,对于传统的语文、数学学科,“走教”所发挥的作用有限,对于音乐、科学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作用比较明显。第四,存在“走教”‘形式’与‘实质’的论争。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表明“走教制”的实施确实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注入了生命活力,让农村教育焕发了勃勃生机,其所带来的积极效应是不容置疑的,同时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在“走教”制度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正面回应,为此,建议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第一,提高“走教”教师的社会地位。近年来,伴随着乡村教育振兴计划的实施,乡村教师的经济待遇虽然有所提升,但由于乡村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自然因素的限制,使得乡村教师在组建家庭、子女教育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因此,必须通过舆论宣传、社会导向等多种手段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认可度及社会地位,使其付出的劳动与其获得的物质、精神收益成正相关,让“走教”教师能够深入基层,潜心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实行劣势补偿。学校管理的重要任务,就是采用多种方法,满足教师合理的需要,唤起教师高度的工作责任感,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2]“走教”教师本身就是乡村教师的一部分,除了要面对乡村教师“共有”的困难之外,还得附加上“走教”的艰辛,因此,一方面,在原有的对于乡村教师各种补偿的基础上应给与特殊的照顾,建立专门激励“走教”的相关机制,诸如在工作补助、交通差旅、意外保险、评优选先等方面给予额外的倾斜补偿,另一方面,加大投入,改善乡村教学点的教学条件、教学设施,增加乡村学校的魅力,为“走教”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条件。

第三,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问卷调查和访谈中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当问到“走教制度”对于是否促进师生人际交流时,受访对象尤其是大多数学生都持否定态度,虽然该项制度的实施为农村小学配备了专业的学科教师,但是存在着“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走”的现象,师生缺乏基本的沟通交流,教学工作的重心没有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来。因此,在“走教制”实施的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给与师生沟通交流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更多地应关注课余交流。

第四,加强“走教”教师的规划管理。“著名的农村教育改革家晏阳初认为对农村教育进行改进,必须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3]在宏观管理方面,应统一规划教师的编制归属,打破乡村城镇的界限,统一管理,不再有城镇与乡村的区别,从管理归口上做到一视同仁,提高“走教”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微观管理方面,应重视对“走教”效果的跟踪调查,加强对“走教”过程的监督管理,真正提高“走教”的质量,达到“走教”的最初目的。

第五,提升“走教”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不能为“走教”而“走教”。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根本所在,在科学安排“走教”工作的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必须积极开拓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为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创造机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教师自身也必须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一腔热情,甘于奉献,发挥“走教”的实质性作用,不能使“走教”活动流于形式,为“走教”而“走教。”

综上所述,“走教制”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受到学生及家长的普遍支持,带来了较好的社会效应,目前来看,该项制度的实施总体上是比较成功的。但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以期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发挥更大效用。正如南京师范大学高谦民指出“走教制”只是一种缓兵之计,而非长久之策,要真正解决问题,就要认准问题的症结所在,即农村教师的缺乏。[4]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必须依赖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及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猜你喜欢
制度农村教育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