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 开拓创新
——谈运动员学案的设计要求

2018-12-07 09:40胡茂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0期
关键词:文化课学案习题

胡茂江

(江苏省南京体育学院附属学校,江苏南京 210014)

无论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还是奥苏贝尔的“现行组织者”策略,或者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这些教育教学理论无不暗含一个道理,即学生的学习需要一个引导和帮助其学习的方案,这个学习的方案,可以简称为“学案”。基于学案的教学经过国内大批教育专家学者的研究和一线教师的实践创新,已经逐渐趋于完善。但运动员教学中,关于学案的设计和使用还很少见,本文根据运动员的学习特点,就如何设计适合运动员的学案作粗浅的研究。

1 以生为本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该把学生放在首位。以生为本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以生为本的学案才是有效的学案。运动学案的设计学必须要考虑运动员的特殊性。所以要想设计一份好的学案,就得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规律和作息时间,走入他们的内心,要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他们要的是什么。

1.1 时间有限

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摘金夺银,是以平时高强度、长时间的训练为前提,自然用于学习文化课的时间与同龄人相比则严重不足。大部分省市的运动员一周内有三个半天上文化课,最多12课时,在只上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课的前提下,数学课一周只能4课时。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运动员数学课时是同龄阶段学生的2/3甚至不到。若遇到重大比赛,学时还要再压缩,少则一周,多则一个月,甚至更多。另外,据李群等2012年调查数据显示,平均有51.9%的运动员每天在文化课外进行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足30分钟,能达到1小时以上的仅有22.1%。

1.2 基础薄弱

现代竞技运动呈现早期专门化的趋势,早期训练年龄越来越小,业余训练到进入体工队是逐步脱离原有教育环境,运动训练不断强化,文化教育相对弱化的过程,这使得运动员成为文化基础先天不足的一个群体。这一点也可从近几年体育总局组织的全国运动员赛前文化测试中各地运动员测试成绩得到佐证。运动员主要是来自下一级的业余体校,在业余体校内,一般是6个半天的文化课学习,相比同龄阶段的学生学时减半,基础自然薄弱。

1.3 动力不足

由于职业运动员中小学教育是属于体育系统自办“一条龙”教育,在升学渠道上与普教有所不同,运动员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都是直升,不需要参加普教组织的升学考试。例如,获奥运项目全国比赛前三名的优秀运动员可以免试进入体育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非体育专业专业。在升学无忧的情况下,运动员学习动力明显不足。

2 开拓创新

关于学案设计的研究已有很多文章,为我们设计运动员学案,提供很多经验和技巧。但如果直接照搬照抄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在吸取诸多普教学案设计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结合运动员的学习特点,寻找一条直达运动内心的道路,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案教学的优越性,促进运动员教学质量的提升才可能成为现实。

2.1 内容精简化

目前运动员所用的教材都是普教的教材,但以普通教育2/3的学时去完成普教所有的学习内容显然不现实,所以整体内容必须要有所删减。另外,每课时的学案内容也要减少,特别是课后习题,至多控制在半小时之内。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运动员在课后用于文化课学习时间不到1小时,运动员用于文化课学习的时间情况如下表所示:

某体校学生课后用于的文化课学习时间分布情况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要想让学生“少学”,教师就必须“多学”!精减学习内容需要以教师在精心研读整个学段的教材及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以《课标》最低要求为底线,以不影响运动员后天发展为前提下进行。

2.2 目标基本化

国家体委在文件《国家体委关于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工作深化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运动队文化教育工作的具体任务之一是通过九年义务教育,使运动员获得最基本的知识与能力,完成义务教育规定的任务。这样的规定是合情合理和实事求是的。一方面必须要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应学的文化内容,跟得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也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受训练和比赛的影响,考虑实际情况,只能以获得最基本的知识与能力为目标。

2.3 分层细致化

正如前面分析,运动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在设计学案时,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要让基础差的运动员获得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又要让基础好的运动员收获“挑战自我”的乐趣。努力做到“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学案的学习探究部分,最好将问题设计成“问题串”的形式,为了提高问题串的层次性,可以参照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毕哥斯和科林斯所提出的SOLO分类理论进行问题串的设计,尽量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至少能答对一个问题,这样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去。

在学案的练习题部分,虽然总体上难度要降低,但也不能搞“一刀切”,所有难度完全一样,导致有的人“吃不下”,有的人却“吃不饱”。习题要分成ABC三组,A组【基础巩固】,习题源于教材,巩固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面向班级所有的运动员。尽量让运动员一看就会,一做就对,起到巩固知识点同时提高后进生自信心作用。B组【思维拓展】,习题宽于教材,稍稍提高难度,面向文化课基础较差的运动员。此组习题要符合“跳一跳才能摘到”的特征,用以培养运动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组【开放探究】,习题高于教材,面向文化课基础较好的运动员,用以激发运动员的学习斗志,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2.4 视角学生化

按照王新民等人的观点,存在于学案上的知识应该是学习形态的知识。学习形态的知识完全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用运动员身边的事例入手引入课题,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解,让运动员学习时能带着几分好奇,几分神秘,去感受知识的形成背景,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的学案,运动员愿意去使用,也更容易激发运动员学习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去探求新知。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时至今日,有效教学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课堂上,学生才是主角,探究性学习是其重要的学习方式,一份好的学案,能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但如何才能设计出一份好的学案呢?这就要求设计者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学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心里面始终装着学生,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猜你喜欢
文化课学案习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中职文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乡愁导学案
体育舞蹈中等专业院校学生文化课兴趣程度调查与对策研究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碰撞:故宫文化课与英国中文热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