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018-12-08 13:48刘姝君
商品与质量 2018年41期
关键词:技能型专业课程工匠

刘姝君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吉林 132000

1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1.1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是国家转型升级的现实要求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是影响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之一。德国之所以凭借着高端制造业立足于世界之中,是因为认识到了“工匠精神”的价值,并将“工匠精神”纳入到职业教育的体系之中,培养学生成为准职业人才应具备的品质,使其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在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1]。中国虽然是制造大国,但是要想和德国一样成为制造强国,还需要不断地加大努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弘扬“工匠精神”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1.2 从企业的角度看,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人才是企业的生产要素之一。纵观当今世界上生存时间较长的企业,大多数分布于德国、日本、荷兰等国家。这类企业之所以存在多年且名列前茅,主要在于他们传承一种职业精神—“工匠精神”。这种精神使得德国企业经历百年风雨依旧屹立不倒,使得日本品牌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并达到世界之巅。“工匠精神”对于企业的管理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在当下社会,很多企业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放弃了对产品质量的层层把关,忽视了产品应有的本质灵魂,导致“山寨”产品层出不穷,产品的质量得不到根本保障,质量低下往往是企业缺乏“工匠精神”的表现。坚持塑造“工匠精神”的企业,都会依靠自己的信念,秉着高标准严要求的态度不断完善产品的质量,通过层层把关后推广到消费者手中,并赢得广大用户的认可,最终取得理想的收益。企业发展要靠“工匠精神”的指引,企业能够长时间生存下去要靠“工匠精神”的传承,毫无疑问,“工匠精神”是当今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企业而言,发展和传承“工匠精神”是企业能够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有利武器。

1.3 从人才需求的角度看,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工匠精神”中爱岗敬业、尽善尽美等当代价值内涵成为企业需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沟通桥梁。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大批企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高职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虽然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但是并没有改变企业缺少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现状。根据国内多家大企业的应聘标准来看,大部分企业的用人标准除了岗位自身需要掌握的必备技能外,还必须要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因此,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塑造也应高度重视,这也是完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经之路。

2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2.1 观念认知程度不足

首先,针对“工匠精神了解程度”这一项因素调查,仅有16%的同学对其工匠精神“非常了解”,“了解一点”与“完全不了解”的人数共占70%。这总体反映了大部分高职生对工匠精神的了解比较少,对这一概念感到模糊陌生,这也从侧面反应出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时,重视程度和普及力度远远不足。

其次,工匠精神的培养内容主要表现在对“职业道德素养”、“职业能力”、“职业态度”等方面意识形态观念上的学习。针对工匠精神对自身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这一项调查因素,总体上有95.6%的同学认为有重要性,其中78.4%的同学认为非常重要。这说明大部分同学能够认可工匠精神对个人长期发展的重要性。但仍然有3.6%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完全不重要的有0.8%的比例。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这些学生更应该引起重视,不可忽视此类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

2.2 “匠师”专业化程度不深

“匠师”们的专业化程度关系到工匠的培养质量。根据《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粤府办〔2011〕39号)中指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到2020年,“双师”目标比例标准达到80%。仅以广东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双师素质教师从2013-2016年增加了152人,在2015年之前该校的双师型比例不足80%,未达到要求的比例。该校2014-2016年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减少了1.08%,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依然不足20人。教师参与职业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方式。据数据统计,该校2013-2016年,参与培训进修的教师累计减少了148人。2014-2016年学院投入教师培训资金减少了200.95万元,要重视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实施策略

3.1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核心教育理念

对“工匠精神”应进行重新审视,充分理解“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让人们逐渐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于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在高职院校中树立与“工匠精神”相匹配的人才培养观,把“工匠精神”深入贯彻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中,并以此为导向弘扬教育理念。二是大力宣传各领域大国工匠的典型事迹。通过对各行各业技能大师优秀事迹的宣传,让学生亲切感悟到大师们所具备工匠精神的价值,并以此为氛围来渲染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通过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改变学生对“学而优则仕”形而上学的认识,推动“工匠精神”成为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的主流精神,进而使得“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深入人心。

3.2 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内化“工匠精神”

首先,“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对其所具备的核心要素进行分解,针对每一部分的要素形成实训项目,并把这些项目融入到专业课程等一些实训课程中,使“工匠精神”进入到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感知其价值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工匠精神”内化于自身精神之中。其次,现代学徒制的改革是高职学生内化“工匠精神”重要实践载体。学校要借鉴德国职业学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经验,针对我国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善现代学徒制的相关条例,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办学模式,把市场引入到办学机制中来,为高职院校实行现代学徒制提供有力的保障。

3.3 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学生的专业素养

决定了学生能否在择业时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因此,学校应该思考如何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融入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理念,虽然有着共同的价值规范,但是具体在不同的专业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内涵。“工匠精神”的培养可以融入到整个专业课程中去,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充分发掘专业体系中所蕴含的独特精神品质,为高职学生顺利转变为职业人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训操作的目标并不是简单地做出有形的产品,而是在分析市场所需要的行业人才后,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出岗位应具备的专业品质并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通过专业课程内容的带动和考核,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基本职业精神。

4 结语

高职院校作为培育“大国工匠”后备军的主要阵地,将工匠精神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融合,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的战略需要,也是实现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与职业生涯自我发展的重要诉求。目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融入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存在观念认知程度不足、课程体系不科学、“匠师”专业化程度不高与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等问题,为此要渲染匠心文化、构建科学合理课程体系、加强“工匠之师”队伍建设、建立政校企合作机制,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中,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技能型专业课程工匠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90后大工匠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工匠风采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当前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探索
工匠神形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四川省技能型人才现状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