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问题探讨

2018-12-11 06:15王海东
终身教育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学分成果学习者

□ 王海东

人一生中大部分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获得,均来自其在工作岗位、家庭生活以及个人兴趣爱好中的持续学习。长期以来,这些广泛存在于各类非正规、非正式情境下的学习活动一直被忽视,其成果和价值未能得到充分认可,因此导致了大量人力资源的浪费。随着终身教育理念不断普及和深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识到多种多样学习形式及其成果认证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对于那些发生在正规教育和培训系统之外,人们在工作场所、生活社区以及家庭生活中的非正规的学习活动。

改变学校教育作为唯一资格来源的传统认识和做法,推动多样化学习成果认证并逐步建立统一的认证制度,已经被很多国家和地区政府视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升全民终身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世界各国建立起来的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制度,按照郝克明先生的划分,大概由三种模式[1]:一是建立国家资格框架的制度模式,如英国、澳大利亚、南非、欧盟等;二是高校之间通过协议开展学分互认的模式,如美、加高校和我国的一些大学联盟;三是韩国学分银行模式,以及我国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学分银行试点等。为了推动终身教育的制度创新与建设,指导各国的学习成果认证实践探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经合组织(OECD)、欧洲联盟(EU)、国际劳工组织等一批著名国际组织都发布了对于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的研究报告或工作指南。

在国内,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颁布,首次提出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等任务,国内掀起了一股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浪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提出了“制定国家资历框架,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积制度”“建立多种学习成果认证平台”“推动各类高等学校之间以课程为基础开展学分认定和转换。创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分认定和转换”,以及“建立面向全民的终身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公共服务平台”等要求。[2]可以看到,我国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建设探索处于不断推进过程中。

一、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的意义与价值

对于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进行认证的重要价值,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层面进行过论述。一些著名国际组织如UNESCO、OECD、EU等从推动终身教育新制度建设的角度,对于学习成果认证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发布了一系列文件或报告,指出了认证对于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个人权利与选择、社会公平与融合乃至社会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意义。

2009年,UNESCO在第六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上,集体通过了《贝伦行动框架》,其中特别提出应该认证所有形式的学习成果,尤其是那些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的成果。为落实这一决议,UNESCO下属终身学习研究所(UIL)组织多国专家经过3年多的研制,于2012 年6 月发布了《对于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成果的识别、验证和认证指南》。在这份指南中,UNESCO提出认证活动对于提升个人自尊、激励终身学习、增强就业能力,以及建设灵活开放的教育培训系统具有重要意义[3]:

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认证,是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杠杆。人们在一生中不同阶段通过多种形式获得各种能力,其中不少能力都被埋没或得不到认可。认可和评价这些能力可以显著提升个人的自尊和幸福感,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习,增加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机会。学习成果认证可以将更广泛的人群整合到一个开放、灵活的教育和培训系统中,建设兼容并包的社会。

同样,EU在2012年12月发布的《关于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认证的倡议书》中,特别强调了认证各类学习成果对于欧洲各成员国的重要作用[4]:

认证各类学习成果,包括通过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能够在提升人们的就业能力和流动性以及激发终身学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在社会和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或者拥有较低资格的群体来说。当前,欧盟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了大批年轻人失业,还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有关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认证,对于改善劳动力市场功能、提升流动性、强化竞争力和经济增长,有着尤为宝贵的贡献。

随着世界各国教育和培训政策趋向于采用更为宽广的终身学习视角,资格授予拓展到了正规教育系统之外,面向更为灵活多样的路径和方式。在OECD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概括了开展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认证具有四个方面价值[5]:

一是经济效益,即通过缩短正规教育的学习时间而降低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投入,也使得人力资本更为合理配置,工作更适合人们的真实技能;二是教育效益,帮助人们在终身学习的体系框架下学习,更好地了解自己和规划自己的生涯;三是社会效益,认证为少数民族人群、校外青少年和高龄工人等弱势群体提供了入学或就业机会的新路径,促进了平等与社会公平;四是对于个体学习者的心理激励作用(psychological boost),使他们意识到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才能及其价值。

在欧盟技术报告《欧洲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认证指南》中,还从微观层面指出了学习成果认证对于个人终身学习的三点好处[6]:其一,学习者从经验中获得学分有助于他们后续的正规教育。即可以帮助学习者进入大学或者更高级项目中,抵免课程学分,缩短学习期限。其二,有助于增加学习者的个人自信。由于提升了个人学习的价值,通常能够增加学习者的信心,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其三,还有助于其对后续的学习进行长远规划。认证帮助学习者去思考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了解自己的长处和能力,同时帮助他们制定长远规划,以及思考如何去实现这些计划。此外,还有研究探讨了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的经济效益。据加拿大2001年的一项调查研究估算,先前学习认证可以每年为全国带来41亿到59亿加元的经济收益,折合到每个人身上是年增收8 000—12 000加元。[7]

在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宏观背景下,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或学分银行被视为是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国内部分学者对于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的重要性也发表过一些独到见解。例如,杨进曾指出对于非正规和无一定形式学习的认可、核定和认证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有助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沟通和学习路径,二是把隐性和潜在的知识能力显性化,有助于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增强就业能力,三是服务于社会弱势人群,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包容和平等。[8]李锋亮和张非男的研究则系统分析了学分银行能够给个人、机构、行业以及整个社会可能带来的收益,提出在学分银行的支持下,学习者的流动性、学习便利性、主动性、学习灵活度与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门槛、辍学概率、学习浪费和教育不匹配现象将降低到一个最小的程度,学习者的私人教育成本将减少、收益将得到明显提升。[9]

二、核心概念界定

对于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学术界提出和使用过很多概念术语。目前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或权威说法。为了使得各种讨论交流在一个层面上进行,对于几个核心概念的界定显然是很有必要的。

1.学习成果认证

学习成果认证,按照UNESCO的定义,是指将个人在各种情境中通过多种方式获得的所有知识和能力,给予认可和评价的实践活动。[3]台湾学者杨国德也给出过一个定义,“所谓认证系指对于学习后的结果,通过一定的程序与方式,由有权授予者给予采认并发给证明文件”[10]。 这里的核心词汇“认证”,欧盟使用的词语是“validation”,原意是“使之有效”。与之相比,OECD使用的词汇是“recognition”,原意为“认可”;而UNESCO则以“recognition,validation and accreditation”三词并连一起使用,简称RVA,直译为“认可、效验和认证”。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南非等国,比较普遍使用的术语是“先前学习认证”(Accreditation of prior learning)。尽管各国选用的概念术语不尽相同,其本质上都指的是同一件事。本文为求简洁统一将中文定为“认证”。在国内学术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与学分银行是经常混用的两个概念。

2.学分银行

学分银行(Credit Bank System)是起源于美国高校、从韩国实践开始流行起来的一个概念。它是指模拟和借鉴银行的部分功能,对个人不同来源的学习成果进行权威认证,并能够长期存储在个人的学习账户中,并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兑换成学历文凭或证书。韩国1997年建立起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对各类非正规学习活动和成果进行认定,并对达标者授予学位或证书。至今它已成为国际终身教育领域的一项典型制度形式,对国内当前的学分银行模式有很大的影响。

3.正规、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

非正规教育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库布斯(Coombs.P.H.)于20世纪60年代末出于对传统学校教育的不满而提出来的。[11]很多学者或学术组织都讨论使用过这个概念。进入21世纪以来,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这个概念又重新引起重视,并逐渐形成了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这样一组概念及区分。

正规学习(formal learning)指发生在一个组织化、结构化的环境(如教育或培训机构、工厂车间)中,有明确指向目的(以目标、时间或资源来看)的学习。非正规学习(non-formal learning)发生于有计划的活动(如工作项目、社区活动)之中,但从目标、学习时间或学习支持等角度来看,其目的并非是为了学习。可见,非正规学习是发生在其他活动和过程中的学习。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国内也有学者译为无一定形式学习,其来自工作、生活或休闲活动中的无意识的学习。它不是有组织的,也没有明确目标,从学习者角度来看多数是无意中发生的。OECD学者Werquin从学习发生的场景角度列表对它们进行了区分,见表1。[5]

表1 以学习发生的场景(contexts)对三个概念进行区分

4.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learning outcome)是指一个人在经历一段学习过程之后所获得的,并且能够展示出来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能力(knowledge,skills and competences)。它是与强调入门环节和学习过程相对的,关注的是学习之后到底学会和掌握了什么。

三、认证过程与实施原则

1.认证的过程

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与学校正规教育中的认证,并非是截然不同的,两者可以是基于同样标准、并存并行的。《欧洲指南》中提出了两类认证活动既相区别又有联系的流程图,见图1。上半部分是正规学校系统中学生从入学选课、考试评价到毕业颁证的过程,而下半部是非正规、非正式学习环境下的认证流程。学习者都是沿着从左向右的方向,从开始学习到获得证书的过程。中间部分是两者的相同参考标准。可以看到,在两个系统中学习者都有多种学习路径的选择。但通常非正规、非正式学习认证途径中,个人有更多的选择权。而且,非正规、非正式学习过程也更为复杂,目的更加多样化。[6]

实验样品采集:样品取自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窖龄为20年窖池的窖底泥,窖池分别在窖底4个角落和接近中心点的一点各取1个样,每个样品重量约100 g,在无菌袋中混匀后立即使用。

图1 从正规、非正规学习到获得证书的一般路径[6]

从图1中也可以看到,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过程大体包含的四个阶段(phases),即识别、记录、评价和授证。

识别(identification):认证开始于所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识别,它使个人逐步意识到自己以前的成就。这个阶段很重要,因为每个人在不同学习环境下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千差万别。对很多人来说,发现并逐步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开始。

记录(documentation):紧随在识别阶段之后,记录主要是指收集和提供所获学习成果的证据。这可以是建立一个包括个人简历、职业经历、能表明自己学习成就的工作样件的档案袋。证据类型通常是各种各样的,从书面文件、工作样品到活动展示。记录必须能够充分证明其学习获得的成果,而不是简单列出头衔或职位。

评价(assessment):一般是指将个人的学习成果与特定参照点或标准去进行比较的过程。评价环节对非正规、非正式学习认证的整体可信性来说十分重要。标准是此阶段的核心。很多认证采用的方法和工具,与正规教育评价中所采用的没什么两样,如测验、面试、陈述、观察、展示、档案袋法等。由于个体学习成果的多样性特点,有时候不只需要一种方法,可能是几种方法并用。

授证(certification):最后一个阶段是和证书联系在一起的,代表最终的价值认定。授证通常是授予一张正式的证书。在公司和企业领域,也可能是签署一张执照,允许个体从事特定的工作岗位。授证过程应该是由一个有社会公信力的部门或组织来实施。

2.认证的基本原则

对于非正规、非正式学习的识别和认证的实施,欧盟提出了以下四大基本原则[6]:第一,个人授权(individual entitlements),即认证过程对于个人来说应该是自愿的。对所有人来说应该平等对待、公平处理,而且个人隐私和权利受到尊重和保护。第二,多方责任(stakeholder obligations) ,即各利益相关机构,应按照其权利、责任和能力,建立起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和方法。相关方面还要向个体学习者提供有关认证制度和方法的指导、咨询和信息服务。第三,自信和信任(confidence and trust),即认证的过程、程序和标准必须是公开、透明的,并且得到质量保障机制的有力支撑。第四,可信且合法 (credibility and legitimacy) ,即认证的方法应该尊重法律法规,确保各利益相关方面的均衡参与。

国内在开展学分银行建设探索中,首先要充分认识到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过程的复杂性。学习成果认证的过程是复杂的、高成本的,涉及诸多环节。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比起正规学校教育内的认证来要复杂和昂贵得多。将原来“没有”价值的事物赋予社会认可的价值,从理念、标准、规则和管理机制上都要有全新的制度设计,需要大量的政策资源、人力资源和经费投入。而且,这种效益主要是社会性的、公益性的,并不能为管理机构带来直接经济上的效益。另外,明确认证的目标和服务对象尤为重要。参照国际经验,认证的主要对象应该是针对人们的非正规、非正式学习,而不是正规高校课程和在校生群体。正规教育中的评价和认证,学校有完备的制度和办法。即便是对于部分转入学生的先前学习,也大可按原课程标准体系进行认证,无须再建一个学分银行。建设学分银行的根本原因,是在终身学习理念指导下去认可一直以来被忽略的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国内不少学分银行把高校课程和社会证书作为学分认定对象,而且主要面向在校生,这在服务对象和功能上存在着错位现象。

四、认证中的核心问题

对于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成果的认证活动开展或制度建设,有五个核心问题需要重点考虑,即标准、机构、方法、质量保障和经费。其对应的分别是,按照什么认证、由谁认证、采用什么认证办法、如何保证质量、费用如何解决等重要问题。

1.认证标准

将学习成果认证标准作为整个资格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在的组成部分是十分重要的。当前,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将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活动与其正在建立的国家资格框架标准体系联系起来。[12]特别是,认证标准必须是清晰明确、科学公正和具有权威性的。相比之下,国内相当一部分在建学分银行采用的学分认证标准,或者含混不清,或者采用本学校课程标准做参照,未能将标准建设和共同研制过程作为一项核心工作。如此,就容易导致其认证标准体系从一开始就缺乏权威性和科学性,为后续认证活动开展留下隐患。

2.认证机构

由于认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各利益相关方面的共同参与,并且分担不同职责。为了建立与认证相适应的指导服务体系,沟通和协调工作十分必要。欧洲的调查发现,在不同的国家制度和文化环境下,各类学习认证活动的组织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不同国家的教育和培训系统中,认证与劳动市场部门、公司企业和执行机构的关系也大不一样。将不同的利益相关方面协调起来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一些国家引入了新的立法和制度安排来支持认证活动,而有些国家由于缺乏统一的国家政策,就使得调动和协调不同利益相关方参与认证活动很难推进。

其中,国家层面的认证管理制度设计是最为复杂和关键的。目前,即便在欧洲地区也很少有国家建立了一个专门负责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认证的部门。大多数都是将认证的不同职责分配到不同部门机构中,一般是按照传统的公共服务分类,如教育部、劳动就业部等。由于认证活动本质上的复杂性,各国政府应该在国家制度框架和整体分工上做出相应的安排,并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要做好认证活动的各方协调工作,可以着重考虑:建立法规框架以引入中央解决方案,注重国家层面的部门协调,建立各部门/机构的协调合作网络,保持各方参与的平衡性等。

作为一项新制度设计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学习成果认证应充分调动相关方面积极参与,才能充分代表其利益所在,发挥其价值功能并且使这项制度落实到位。缺乏各相关方面参与的新制度设计,很容易受到主导机构的利益驱动,进而影响到认证过程和结果的社会公信力。

3.评价方法

认证所采用的方法至关重要。它们不仅影响着认证过程和结果的整体质量(信度和效度),也影响着个体学习者的认证体验。认证方法和工具并非越复杂昂贵越好,适合目的的才是最好的。认证方法总体上分为两大类:采集证据的方法和展示证据的方法。

采集证据的方法包括测验和考试,谈话或讨论、陈述法、观察法、模拟法、工作实践中收集证据法等,它们各有优劣。例如考试法,人们最为熟悉、信度效度高、费用低廉而效率很高,但对于那些以前曾有过糟糕考试经历的人,以及不善于用书面语言表达的人来说,考试法可能不受欢迎。展示证据的方法包括个人简历、能力陈述函、第三方报告(推荐信)、档案袋等。其中档案袋法最为常用。档案袋法(Portfolios)旨在通过引进多种工具和方法的组合来克服主观的风险,它是个人各类有关资料的收集,包括个人简历、表现评价、推荐信、成绩单、作品复印件等。近些年各国愈发重视档案袋法,所开发的电子档案袋(e-portfolio)还可以包括一些多媒体材料。但这种方法的问题是,比较分散、不易聚焦,特别是申请者在缺乏指导、自己准备材料的情况下就更是如此。

4.质量保障

学习成果认证的质量保障机制,是整个认证过程的一个内在部分。保障机制通常包括一个明确的质量总体规划、定期收集来自使用者/用户的反馈、对外公布告知的质量规定要求,以及能够接受来自第三方组织的质量评价和审核等。

认证的总体质量依赖于其实施过程中的诸多因素,包含在计划、实施、检察和调整等各个环节之中。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一是目标是否适合,即选择的评价工具是否适合学习的形式和场景;二是过程的安全性、保密性、可信性和一致性。如果参与者在认证过程中失去信任,就会降低他们继续进行下去的内在动机;三是标准作为测量学习成果和认证的基础,必须要清晰明确,而不能是含糊不清、难以理解;四是质量保障机制还应该能支持长期的认证活动,可持续性是获得信任所必需的。

认证活动归根结底是由大量一线实践者(practitioners)去实施的,他们的专业能力如何,直接决定着认证的质量与效果。这些专业人士包括各个认证阶段中提供信息、建议和指导的人员,实施考试和评价者,以及此过程中非直接参与的人士。不同类型的专业人士,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也不一样。对于顾问咨询人员至少要求其具备以下五种技能:认证过程的完整知识、教育制度的完整知识、能够将学习体验重述为学习成果以与标准相对应、了解劳动力市场、熟悉一系列专家来回答特定技术问题等。而对于评价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则包括熟悉认证过程、具备特定领域的工作经历、对于学习成果无个人偏好、熟悉不同的评价方法、能够与被评价方建立起信任关系并创设适当心理环境、能够对学习成果和认证标准之间的匹配性提供反馈、在评价和质量保障机制方面训练有素等。因此,认证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和专业能力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

5.认证费用

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并不省钱。相反,由于其过程的复杂性,认证的费用比正规教育中的认证还要花费更多。如果解决不好经费问题,认证活动可能会因此而触礁搁浅。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的费用,主要由三个方面相互交叉的因素决定:一是个人认证全过程所需花费,从其开始申请直到获得证书;二是有哪些社会资助方,可以承担全部或者部分费用的;三是个人能够承担的注册费,从没有赞助情况下个人全部承担,到有雇主或公共机构资助之下个人承担一部分。有些国家要求个人支付注册费,而另一些国家认为不应该向个人收费。

认证的费用具体包括如下一些方面:系统的研究、开发与监测,专业人员(评估者)的培训,系统的建设,信息和指导,日常实施,管理与维护,申请者评价,资格授予,控制与评估(数据统计等),以及对申请者的激励政策(带薪培训、资助、贷款、津贴、进一步培训等)、后续培训费用等。

费用问题通常来说是一个挑战,处理不好容易产生问题。比较好的做法是建立一个各方分担的费用解决方案,由政府、企业雇主和个人各自分担一部分,确保系统的可持续性和不断更新。其中,政府和企业雇主承担主要部分,个人可以承担一小部分。对个人学习者来说若费用过高、难以承担,则会降低或打消他们申请认证的积极性。

我国自《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立交桥的战略引领下,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与学分互认活动蓬勃开展,一批基于高校联盟、区域性、企业和成人/职业教育机构的学分银行纷纷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由于时间尚短、了解尚浅等原因,对于学分银行的目标定位、功能、对象、运作模式、管理机制等重要问题的认识,一直是模糊且存在争议的。[13-14]周晶晶、孙耀庭等指出,各地建立的区域学分银行面临着学分认定主体不清、学分累积能力不济、学分转换需求不足等三大困境。[15]如何突破现实困境,勇于创新,积极推进我国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建设,是摆在广大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决策者、管理者、实践者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通过借鉴参考国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深入探讨我国的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的意义和对象范围,了解认证过程的本质和特征,特别是从标准体系、相关机构、认证评价方法、质量保障和经费方案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和考虑,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值得国内专家学者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学分成果学习者
验收成果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工大成果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学分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