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下《南风窗》“调查与记录”专栏的话语策略研究

2018-12-12 05:43
武汉广播影视 2018年11期
关键词:南风窗议题选题

费 然

《南风窗》自1984年创刊后,成为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一份影响力广、发行量大,在中国时政期刊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政经杂志。杂志定位几经改变,但服务于大众,秉持担当与责任的理念一直没有变。“窗下人语”的时事评论解读特色鲜明,“封面报道”每期紧扣时事,针砭时弊,而“调查与记录”栏目自开栏以来,在公共领域凸显了公共性和公益性,体现了杂志定位、受众需求、同类期刊竞争背景下的差异策略等。本文将以框架理论来分析《南风窗》的“调查与记录”栏目的话语策略。次:一是对新闻材料的选择,包括新闻来源和消息来源两个方面;二是新闻材料的建构,主要指报道对象的圈定、报道内容的表现以及报道数量、版面位置和主题基调。在新闻信息制作的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传者通过“新闻文本”的载体实现信息通传的过程。梵·迪克认为,新闻的话语,一方面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文本的制作和构建,另一方面是受众对新闻文本的理解和认知。梵迪克认为“话语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对我们称为话语的这种语言运用单位进行清晰的、系统的描写。这种描写有两个主要的视角……文本视角和语境视角。”[2]

一、新闻框架理论

传播学家塔库曼首次将“框架”一词从社会学领域衍生到大众传播学领域,提出“作为框架的新闻(news as a frame)”这一观点,认为新闻框架是新闻工作者用来判断信息价值和制作新闻的准则体系。[1]在新闻报道中,通常包含两个层

二、“调查与记录”栏目的框架分析

本文的研究样本选取的是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的样本,文本选取是随机抽样,所以,最后选取的研究样本是2016年的16期到19期,和2017年的第8期到第15期。共12期的“调查与记录”的报道,在报道议题、报道类型、报道性质、选题来源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1、报道议题

报道议题是指报道的选题所涉及的各个角度,议题包括杂志社所关心的问题,报道视野所涉及的领域。有政治局势、经济、旅游、文化、教育、地级市现状、科技等,这些都能聚焦关乎国计民生的突出问题、社会问题。

在其他杂志的报道中,“调查性”报道由于消耗的时间、人力、财务资源过大,这个栏目通常被忽视,但《南风窗》却将其作为自己的特色专栏来打造,突出了独家新闻报道的优势。如图1所示,《南风窗》2016-2017年“调查与记录”的报道题材统计:

图1 报道议题分布状况

如图1所示,在媒体报道提议中,占比较大的是教育、地级市发展现状以及其他的如网络主播、宠物等近年来时新的话题。而其他的议题如旅游业的发展、AI科技、国际局势也略有所涉及,议题比较全面的渗透到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和经济类的议题占比较少,其主打栏目“封面报道”和“窗下人语”的专栏每期都解读当下政治和经济的现状与良好态势。所以,为了信息不再冗余,将该栏目办出特色,“调查与记录”栏目涉及的政经话题较少,就将视角移向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以及地级市发展现状。

选题类型:主要包括人物类、人群类、事件类、话题类等。对选题类型的分析目的在于考察《南风窗》对不同选题类型的策划情况。《南风窗》“调查与记录”栏目对何种社会现象或者某类人物比较关注,将大量的报道版面伸向何种领域。经过统计分析得到如图2:

2、报道类型

图2 标题报道类型占比

由上图所示,占比最大的是人群和社会话题类,人群类是指某些群体的生存状况值得人关注和堪忧,主要人群类型是教育机构的培训师职业、贫困县贫困人群的生存状况、城市的保姆职业、以及留学国内外的跨国学生群体。话题类是指紧跟时事热点话题,如网络主播、网红模特、AI职能机器人的发展,这也是近年来随着国际热潮的科技发展兴起的一些话题,由于没有法律和相关部门的管制,随着时代快捷地发展,新媒体上出现了一些乱象,需要揭露出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3、选题来源

主要包括新闻事件、社会热点、媒体策划等。新闻事件即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件的报道,社会热点即社会上长期广受关注的焦点,媒体策划即由媒体自行设置选题,媒体策划的选题属于独家性新闻,引导舆论,会引发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其选题来源如图3:

图3 数量

如上图所示,社会热点话题是占比52%,媒体策划是38%,说明《南风窗》在议题选择上注重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和议程设置功能,将社会大众讨论较多的议题形成大众——媒体——政府的议程模式,关注社会焦点热点问题,促使政府相关部门予以重视。

图4 报道数量

4、报道性质

报道中体现的记者、编辑及媒体对事件的立场、态度和倾向,包括无倾向的客观报道。报道中用较多的事实反映问题、正面报道是较多的反映政府的相关政策给群体和地区带来的利好和带有批评性的问题报道。目的在于探讨《南风窗》是否能够公允而独立、冷静而优雅地监督社会。如图4所示。

根据图表所示,《南风窗》的“调查与记录”栏目问题报道数量较大,是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矛盾的记录。其次就是客观报道的笔法,通过客观的笔法记录一些热点新闻事实,正面报道包括宣传性的稿件数量最少,《南风窗》以理性和良知来对待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

三、“调查与记录”栏目的框架特点

1、报道视角多元,舆论引向非“政经”领域的社会热点

《南风窗》“调查与记录”专栏的议题多元,栏目将视角移向政经领域外的教育、地级市发展现状、文化、科技等,这是对热点封面报道的内容补充,也更能引导舆论,聚合大众注意力功能。

《南风窗》的“调查与记录”专栏坚持对重大社会问题的梳理分析,对底层人民生活、国家制度革新、精神文化建设的深度报道,读者可以对不很清晰的社会问题一窥全貌,并引发对问题症结的深入思考。记者记录了老人北漂充当“临时工”,也记录不在编的“培训教师”,更有贫困县的贫困人群、网红和主播。

2、议程设置全面,报道社会问题时也提出参考性建议

《南风窗》“调查与记录”专栏的写稿队伍庞大,该栏目约请了知名大学某些领域的教授对一些社会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有效建议。起到了社会问题——专家学者——政府部门的良性互动。

记者在写作有深度的调查性报道中,会以较客观的笔法反映社会问题,但对于某些领域的问题解决和方案的提出,却是学者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会更加有深度。专业学者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有很宽阔的视野,在叙述中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而非记者提问的思路进行写作。他们的文章常常针对非事件性新闻所写,多是涉及社会人口流动问题、“老龄化群体”、“网络主播和红人”的乱象进行深入地调查与分析,并给相关部门建言献策,提出针对性的见解与主张。

四、“调查与记录”栏目的话语修辞分析

该栏目除了在宏观框架上通过报道数量、报道性质、选题来源等将该版块打造得有特色,从微观上如文本话语上有修辞手法的策略。在米歇尔·福柯看来,话语乃是“系统地构成了人类言说对象的实践”,作者在标题制作时选用适当的辞格,对表达效果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使作品更明白生动、形象、幽默、讽刺等。

1、隐喻手法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格,其特点是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而不用比喻词,其实质是一种含蓄的比较。隐喻本质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事物”。在“调查与记录”专栏中,标题是为了吸引大众注意力的首要之处,在该栏目设置中,为了清晰地表达对某些议题的关注,或者解释某些含义,在标题中使用了一些修辞格。

在2016年的第17期《一线城市的别样“保姆”》中,采用隐喻的手法,将进城帮助子女照顾孩子的老人形容成保姆,他们的生存状态受人关注,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我们无法定义这些不以赚钱为目的的“保姆”群体,对这类属于乡村与城市间的“单栖型”老人进行这样的描述,既隐喻着这类群体的特殊的职业和生存状态的独特性,也表达了作者希望这类“冰点群体”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能受到关注。

2、比喻手法

我们知道,比喻就是打比方,是修辞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手法。 这种修辞方式,是借助两种事物有着共同的特点或必然的联系,而进行的类推和对照。 比喻的手法有本体和喻体,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着共通性。在新闻稿件中采用比喻手法能使文句凝练活泼,富于动态,给人以具体、形象、鲜活的感受,意趣横生。

在新闻标题中,恰当地使用比喻修辞手法,能添加新闻的趣味性,引发读者联想。在2016年第19期的《辅导班的“丛林法则”》中,将处于法律灰色地带的民间培训班的乱象比作丛林法则,既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法律无从约束的民间各类辅导班崛起的乱象,也表达了作者的态度,点明主旨,这篇文章是批评性的关于对拔地而起的辅导班的批评的调查性文章。

五、“调查与记录”专栏宏观框架和微观框架策略的研究启示

1、注重对社会冰点人物的关注,对这类群体的记录融入时代特色

对这个“变与不变”时代出现的新现象和新群体加以记录,并投射在大的时空情景之下。该专栏除了本刊记者采集和编写的信息,更采用了各所大学教授对某些社会发展中关注的议题,这些新群体、新现象不仅是对社会发展的投射隐喻,更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需要社会学家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如《中产家庭子女“留学派”》的教育问题反映了中国社会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对教育观念的革新,“网红”、“AI”议题是对互联网颠覆社会生活最前沿的思考,而“培训班的丛林法则”则是对法律无从管制的各色培训班现象的揭露,甚至“另类保姆”、“别样的临时工”则是社会老龄化的情景之下,社会代际之间的区隔。

2、在标题话语中运用大量修辞,凝聚受众注意力,形成良好的议题互动

从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看,妙用修辞手法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新闻所揭示的事实和思想。打比方是新闻话语形象化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平淡为生动,化艰深为浅显,能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新闻标题中使用大量的修辞语言,使得语言生动具体通俗,让受众能对该议题有很好的熟悉和认知。

结语:

通过对《南风窗》2016-2017年2年“调查与记录”专栏宏观框架和微观框架的分析,可以发现,该栏目在议题选择、报道来源以及报道体裁上更加注重责任感,注重时代脉搏和走向。接触这个专栏,也接触了高校的很多智库,以及对社会出现的新现象新群体的关注和了解。专栏作者也不拘一格的在标题中引用了隐喻和比喻来加强新闻信息的趣味性和真实感,加强该专栏的存在感。

注释:

[1]余芬芬 张萌《浅析<南风窗>独家策划的报道特色》[J],《新闻世界》,2011年第8

[2][荷]托伊恩·A.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年 5月,第 74 页

猜你喜欢
南风窗议题选题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来信
《南风窗》 强化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