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是奋斗出来的
——与中国新闻奖得主张临山的对话

2018-12-12 05:43朱建华
武汉广播影视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新闻奖日报山西

朱建华

2018年11月2日,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山西日报张临山独立撰写的评论《不要让耀眼数字迷了眼睛》获二等奖,在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由他(第一作者)采写的通讯《别了,白家庄矿》获一等奖。张临山的报道领域为山西省宏观经济和工业经济,专长为大型通讯和评论写作。从事新闻采编工作17年,他先后获山西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山西省“四个一批人才”等荣誉,多篇作品受到中宣部阅评组、省委书记、省长批示表扬。万物皆媒介的时代,传统媒体人该何去何从?这是一代媒体人的集体困惑。作为全国23万新闻记者中的一员,张临山的经历与感悟,或许对一线媒体人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张临山参加第27届中国新闻奖颁奖报告会

好记者都是奋斗出来的

问:是什么促使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做记者?这是最好的选择吗?

答:我是2001年7月从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毕业前,头等大事是要找一个饭碗,以此安身立命,养家糊口。当时,我有两个工作机会,一是到山西省实验中学做老师,一是到山西日报当记者。因为有同系相熟的师兄在前一年进了山西日报,也因为老师和家人的进言,我最后便选择了当一名记者。

时光荏苒,转眼17年过去了。于我而言,当记者并非是最佳选择。但,这就像弗罗斯特所说,树林中曾经有两条歧路。我眼前恰有一条没有走的路,便走了上去。与兴趣爱好无关,只关乎生存。

问:你心中好记者的标准什么?做个好记者难吗?你会一直在媒体干下去吗?

答:任何一个职业,做好都不易。今天,和过去一样,做一个好记者都有一定难度。

好记者,是写出好的新闻作品的记者。王清宪先生说:“新闻工作者首要的是社会责任感”。我认为这是基本的标准。记者通过采访、写作,促进了社会公平和正义,以微薄之力推动了社会文明与进步。这就是好记者。

做一个好记者,大概是入行者的共同追求。好记者都是奋斗出来的。勤奋地学习、勤奋地思考、勤奋地写稿,加上适当的机遇,应该可以成为一个好记者。有一本书叫《刻意练习》,我想,好记者就是“刻意练习”出来的。

记者辛苦,但也有“相当的自由”,这是我最看重的。我已人到中年,大概会继续做媒体,目前尚无其他想法。

对所跑领域做到深入专业

问:对于年轻人而言,到底是先做记者好,还是编辑好呢?

答:一入侯门深似海,思来全是辛酸泪。我进入山西日报后,先做了4年夜班编辑,从23岁干到了27岁。在夜班的最后阶段,人已是疲惫不堪。我的年轻同事上夜班甚至长达9年、10年。

一些年轻人进入媒体不愿意编辑,其实无可非议。大好的青春年华还是释放在采访一线比较好,有激情、有闯劲,有各种不怕。

若非让新人做编辑,我认为2年时段为最佳。在夜班,可以学到规矩、流程、版面意识,最主要的是责任心,严谨与一丝不苟,充分体会到什么叫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其实,4年夜班,我是受益良多的。编辑是个技术活、经验活、辛苦活,有丰富一线经验的老记者做可能更为合适。

问:有的记者一个战线还没跑熟就换了战线,而你从夜班出来后在工交部已干了13年。记者,该如何深耕报道领域?

答:在山西日报,记者跑口都相对固定而稳定。报社鼓励记者把一个领域跑通、跑熟,做专家型记者,做专业的有深度的报道。也曾有人建议频繁换口以便能熟悉多个领域,但因不切实际更不受记者欢迎而作罢。

记者要深耕一个领域,我觉得无非是两条:人熟、专业。首先,是对所跑单位部门的人要尽量熟识。记者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通过工作认识人交朋友,是必不可少的。跑单位要熟识两类人,一是宣传部门的朋友,一是业务处室的朋友。这样,记者就有了新闻源,相关采访也会方便顺当。当然,如果记者的工作能得到跑口单位领导的认可,那就更好了,自上而下的采访安排是最便利的。其次,对所跑领域要做到深入且专业。跑一个口,就需要学习一个口的知识和专业,不断地跟进研究,梳理政策和走向脉络,这需要长期不断的学习。特别是经济报道,更为专业,学习积累经济专业知识和经济新闻报道是必不可少的。

好的故事得有典型人物

问:你的专长为大型通讯和评论写作,还执笔过社论,这对记者来说都是比较难的。记者如何形成自己的专长?

答:每一个记者都有一个标签,比方说是经济记者、体育记者、政教记者等等。这个标签既是背景也是专业。我本身是学中文的,但从事的是经济报道,最终的专长也是经济报道方面的。这一链条的形成,就是不断的学习和长期的新闻报道实践。

所谓形成专长,其实就是由一篇篇稿子累积而成的。后来发现,自己在大型通讯和评论上写的稿子较多,反响也较好,就成为一种新闻特长。

记者要形成自己的专长,简单说,就是模仿与学习。我学习的老师主要是本单位的优秀记者和人民日报、新华社的经济记者。新闻作品也要细读。认真分析一篇优秀新闻作品的结构、逻辑、语言、技巧、风格,细细品味琢磨,加以学习,为我所用。

问:移动互联网时代,党报如何讲好故事?如何提高传播效果?

答:党报不仅是政策报,也是故事报。新闻写作中的“故事化”讲述主要针对通讯而言,而在大型述评文章中也有“故事化”讲述的风格和影子。

写通讯,讲故事,我觉得需要注意三点。一是选好精彩故事。故事是要反映讲述主题的,选定的故事要契合、贴近、彰显主题。如果故事中再有波折起伏、戏剧冲突就更好了。另外就是故事若能讲出趣味性,好玩、有味道,就再好不过了。二是好的故事得有典型人物。典型的采访对象既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需要下功夫深度挖掘寻找的。故事,是人的故事。人选好了,故事就成了大半。三是借鉴文学手法讲好故事。精准的语言、情感的代入、主题的呼应、细节的设定,都是需要认真琢磨的。将小说笔法融入新闻故事讲述,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南方周末》的特稿,《中国青年报》的冰点,都是讲故事的好稿子。李海鹏的《举重冠军之死》是新闻故事的经典之作。

学习让我知道了好新闻长啥样

问:你曾4次获山西新闻奖特等奖、7次获一等奖,获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别了,白家庄矿》通讯还是山西新闻界纸媒中的首个一等奖。可否结合此奖谈谈记者该如何抓好新闻?

答:好新闻,一类是无意中碰上,靠新闻敏感捕捉到的;一类是有重大主题背景和生动实践,靠扎实采访发掘出来的。《别了,白家庄矿》属于后者。

参加中国记协组织的中国新闻奖作品研讨会,让我明白了“好作品是如何诞生的”。我一边培训学习,一边思考如何打造一篇关于“宏大主题”的“小切口”的精品稿件。

2016年,我国全面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年重点是推进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山西在全国率先启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煤炭去产能在全国力度最大、贡献最多,直接扭转了全国的煤炭供求关系。于是,我就确定了写作的中国大主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山西小主题:煤炭去“去产能”。最终确定了“煤炭去产能”和“人的故事”这两个关键词。想讲一个“与众不同”的、大事件之中的“人”的新闻故事。

前期做年终特稿时,工交部主任崔新龙带领我们去了阳泉、长治、晋城、太原等地的多座煤矿,心里已经基本有了目标。经过一番仔细梳理,最终,始建于1934年具有82年历史的白家庄煤矿入选。我和同事冷雪又几番筛选采访对象,在矿上找见两对矿工父子,终于找到了新闻主角。

有典型人物,有新闻故事,有山西的生动实践,有中国的大主题,好新闻就这样诞生了。

《别了,白家庄矿》参评中国新闻奖时的推荐理由是:该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大背景,从全国煤炭“去产能”大潮中第一批关闭的百家矿的两对矿工父子入手,以“告白”为契机,以“新生”为内核,历史与现实交织呼应,将“去产能”的重大意义灌注于两对父子的感人故事中,以小见大,以人见事,以情动人,有亮度、有温度、有深度,是一篇难得的讲述中国故事的优秀作品。

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揭晓时,新华社发通稿评价《别了,白家庄矿》:“通过小切口反映大事件,小人物折射大时代,反映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主题。”

问:你的作品之前也被推荐参评中国新闻奖,但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落选了。你从中汲取了哪些经验和教训?

答:每一个新闻人心中,可能都有着一个中国新闻奖情结,毕竟这是中国新闻界年度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是对一个新闻人最好的肯定和嘉奖。

刚从夜班编辑转岗做记者时,我就连续买了3届的《中国新闻奖作品选》,认真研读,咂摸味道,模仿写作,细细体会结构语言、故事人物,知道了好的新闻作品“长得是什么样子”。可十多年来,没有获中国新闻奖成了我的一个心结。

2015年,我的评论《改到位让市场做主》代表山西省参评中国新闻奖,通过文字审核一关,但最终没有评上奖。2016年,我的深度分析性报道《一吨煤的价值》再次参评中国新闻奖,且被报社给予厚望,但被查出4处差错,复议未果,直接倒在了文字审核关。

屡战屡败,屡败再屡战。2016年11月底,中国记协组织在北京召开中国新闻奖和长江韬奋奖“两奖座谈会”。因为有2015年和2016年的连续失败教训,山西记协和山西日报推荐我参加会议。临走前,山西日报总编辑丁伟跃对我说:“好好去北京学

增加记者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学,看看人家是怎么拿奖的,看看你是怎么丢奖的。”这次北京之行,让我醍醐灌顶,有拨云见日之感。后来,也就有了后面获奖的通讯《别了,白家庄矿》。

对于作品如何冲击中国新闻奖,我有六点感悟:一是要有参评意识,不能误打误撞。二是要了解评奖规则流程,不能茫然无知。三是要研读分析获奖作品,不能坐井观天。四是要精雕细刻新闻作品,不能自毁长城。五是要在省里拔得头筹,不能胎死腹中。六是要有一点好运气,不能自视过高。

问:你的多篇作品还受到省委书记、省长批示表扬。这些作品在推动社会进步上发挥了哪些作用?

答:举例说明吧。2005年,我采写的人物通讯《一个人的信使之路》在全省首次发掘并报道了一个基层典型——邮递员赵月芳。后来,赵月芳获评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2009年,我采写的通讯《一座城市“打车难”的焦点阅读》,深度报道太原市出租车乱象,引起管理部门高度重视,进行整治。

2015年,我与张云主任合作的述评《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对山西经济的困境和走势进行了深入分析解读,廓清迷雾,权威发声,增加了爬坡过坎的信心,被中宣部阅评组专题阅评表扬。

问: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传播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你有哪些切身感受?

答:切身感受主要有两点。一是纸媒的影响力在下降,记者的社会地位在降低。身边的记者纷纷转型,各奔前程。一个行业的没落,让一代人各走他乡。二是党报媒体尚有回旋余地,用好资源,依然大有可为。

问:作为一名传统媒体人,如何才能跟上移动互联时代的传播要求?

答:首先还是要多学习。媒体本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行当,以此跟上日新月异的世界。传统的媒体人适应当下无非是在补自己的短板,传统媒体人与传统媒体一起补短板。

其次就是要转型。这里指的是业务的转型,从单一写稿型记者向摄影视频复合型记者的转型,增加几项技能和本领。

三是做到人随报走。记者转型是以媒体转型为前提的,媒体融合转型在前,记者尾随而至。传统媒体跟上新时代了,记者也就跟上了。所以,媒体融合转型中,媒体主要领导的眼界、思路、担当、决心最为重要。

问:近来,不时传来一些地市党报陷入困境的消息。不知道山西日报情况如何?对于媒体改革,你有哪些期待?

答:山西日报创刊于1949年4月26日,山西日报报业集团2004年4月26日正式挂牌运营,山西日报是山西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主报。山西日报通常被称为“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对于媒体改革,我身在山西日报听到的多是域外来风,感觉省外党报改革春风正在劲吹。

对于改革的期待,无非是如习近平书记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所言,对新闻舆论工作者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及时保障。简言之,就是要增加记者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媒体改革的方向和结果应是:让记者有尊严地采访、生活。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新闻舆论环境,其次要让记者有较好的收入。一句话,新闻改革应以党的新闻事业为出发点,以新闻工作者为中心。

猜你喜欢
新闻奖日报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
中国新闻奖的设奖数额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