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方教育电视台的困境与转型路径

2018-12-12 05:43杨敏学
武汉广播影视 2018年11期
关键词:频道教育

杨敏学

随着文化教育类电视节目的兴起,电视媒体所应具有的文化教育功能也日益回归。但与文化教育类电视节目的火爆相比,由于受到体制机制、节目资源、制作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导致诸多地方教育电视台的发展陷入到了瓶颈之中。同时,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也给予了地方教育电视台更多空间与机遇,“TV+教育”的跨界融合业已成为走出困境新思路。

一、目前地方教育电视台的现状与困境

1、体制机制困境

与其他广播电视机构归口广电部门管理而言,教育电视台往往是由当地所属的教育部门主管,广电部门只进行业务上的指导。这种“双轨制”的管理体制直接导致了地方教育电视台的发展困境。一方面,地方教育电视台难以享受到广电部门的扶植政策,不能深入参与到地方媒体融合转型的浪潮中。另一方面,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对于电视媒介的经营管理也缺乏一定的经验,特别是电视机构运行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和人力往往捉襟见肘,因而也导致相关管理上的缺位。例如,2012年江苏教育电视台因制作品位低俗、与教育不相关的有奖竞猜类节目《棒棒棒》被广电总局勒令停播整改,复播后改名为江苏教育频道,主管单位由江苏省教育厅转变为江苏广播电视总台。

此外,广播电视机构往往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而地方教育电视台作为由教育主管单位的一个下属部门,往往在商业化运作和其公益服务性之间,也存在许多的争议。

2、自身定位模糊

由于地方教育电视台在设立之初的频道数往往只有一套,因此绝大多数的教育电视台的自身定位是综合性频道,专业性教育类节目并没有成为地方教育电视台的主流,而外购的电视剧、情感故事类节目则填充了大量时间。频道定位模糊不清让许多地方教育电视台名存实亡,丧失应有的教育公益职能。

以某地教育电视台全天的节目编排为例,仅有晚间2小时的自制教育类新闻节目《教育新闻》,而在其他时间段该频道大量播出的是战争题材的影视剧和喜剧类外购综艺,影视剧的播出时长占到全天节目时长的70%以上,电视台沦为播放器,严重背离设立初衷。

3、内容生产乏力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优质的节目内容生产对广电机构转型至关重要。而对于地方教育电视台来说,由于资金的短缺和人员的流失等因素,使得其难以出品优质的影视作品。特别是近年来资本巨头纷纷涉足线上教育领域,开发大量形式新颖、互动性强的视频课程,也让地方教育电视台制作课程视频的基本职能受到冲击,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目前,大多数地方教育电视台的自制节目主要是以教育新闻、成果展示和教育教学片为主。一方面,此类节目在内容上往往形式陈旧、元素单一,且制作上多为标清制作,缺乏统一的视觉包装体系,因而难以取得广泛关注。根据某第三方机构调查的收视率数据显示,某地教育电视台晚间《教育新闻》栏目的收视率在纳入统计的20个频道中,排名第19名,仅为0.12。另一方面,大量的外购节目使其频道难以扎根到地方文化当中,丧失了与其他地方媒体的竞争力,也让节目制作实力每况愈下,加剧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地方教育电视台也难以在新媒体内容领域发力。由于人员的不足,大部分地方教育电视台在新媒体的运营上往往是由频道记者兼任,没有设置专门的新媒体岗位及部门,这也导致了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大多数是当日新闻节选或转载,缺乏适宜移动端传播的内容。因而在“两微一端”的传播力、影响力指数上,教育电视台往往也处于地方媒体底端。

二、当下地方教育电视台所面临的机遇

1、媒体融合浪潮与“TV+教育”的转型

对于地方教育电视台的融合发展而言,“TV+教育”中电视不单单只是载体,更应是高质量节目生产者。当下正处与互联网线上教育风口期,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依旧是稀缺资源,这无疑给拥有庞大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地方教育电视台一个跨界融合发展、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

2、终身教育和教育产业的发展

教育电视台作为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直属单位之一,地方教育电视台关注教育事业,服务教育产业都天经地义。伴随着中产阶层在国内的崛起,终身教育观的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小升初、择校热、留学热等现象持续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特别是近年来受到文教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兴起,更引发了新一轮的中小学“国学热”、“培优热”。而各类中小学文化艺术培训、成人职业教育、MOOC等教育产业的发展兴起,也给予了地方教育电视台的发展更多外延空间。

3、教育媒体公益属性回归

目前,由于4A广告订单的锐减,地方教育电视台高度商业化的格局也正在发生锐变,地方教育电视台正迎来向专业化教育媒体转型的良好窗口期。现今教育电视台正处于融合转型期,在政策的扶持下,各种教育教学类、公益类节目可以不断增加,地方教育电视台也能据此申请到更充足的财政资金保障,教育电视台的教育公益属性也得到回归和强化。如武汉教育电视台制作的《家长学堂》节目,因其较好的节目定位而获得地方财政的支持。

三、今后地方教育电视台的发展策略

1、紧扣“教育性”的主弦

面对新旧媒体林立、媒介竞争日益激烈,地方教育电视台必须牢牢扣紧“教育性”的主弦,彰显专业特色。作为地方主流教育媒体,地方教育电视台要引领大旗而非随波逐流。在整体定位和节目编排上,电视台要树立“大教育”观,既不能狭隘化教育的对象和受众,也不能背离了教育电视台设立初衷。

例如湖南教育电视台,在内容生产上围绕“大教育”的内核,制播一系列相关节目,如服务广大考生之《湖南招考》、推动地方征兵入伍之《国防教育频道》、助力廉政建设教育之《廉政讲堂》、深化马克思主义之《社会主义有点潮》,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牢牢扣紧教育性主线,推陈出新,深受各界好评。

2、拓展“TV+教育”的边界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服务。教育电视台既是电视媒体又是电视机构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其在制作播出教育教学类节目的同时,还必须开展教学活动。作为地方教育电视台,需要将其拥有的教育优势资源发挥最大。每年各地方党委、政府部门等单位,都需要开展许多以学生群体的大型活动,而这些活动除了需要专业的单位进行承办的同时,更需要良好的社会影响力,这都给予了地方教育电视台展露拳脚的良好机会。

除了主动承办上级单位的活动外,地方教育电视台也可以自己主办相关的活动。如某市教育电视台依托当地各中小学主办“学生诗词朗诵大会”这一活动,依托这一地方品牌,开设了“小主持人”、“小记者团”等培训项目,拓展了业务边界。

拥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地方教育电视台,更可依托其教学师资和制作优势,向“慕课”方向发展。如湖南教育电视台制作的《社会主义有点潮》节目,以其生动的节目形式和邀请本地区富有影响力的高校教授坐镇。不仅在区域内取得了较大的反响,在新媒体领域的表现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3、服务“本地化”的土壤

地方教育电视台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宣传窗口,有能力也有义务在深耕地方特色、服务地方受众以及传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层次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既是地方媒体的基本职责之一,更是地方教育电视台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四川电视台科教频道持续致力于本地文化发掘,推出《天府书画》,扎根于川蜀书画文化;临近高考,频道推出爱心送考特别直播,为本地考生加油打气;填报高考志愿的时期,频道推出《高考360》栏目,邀请本地高校的招生办领导、专家以及优秀毕业生,为考生答疑解惑。

此外,地方教育电视台在自制节目乏力的情况下,除了积极外购节目外,还可与地方高校的新闻传媒院系保持深度合作,打造电视领域的“产、学、研”融合。地方教育电视台可将学生创作的优秀广播电视节目、微电影作品等内容进行展播,既可丰富自身的节目内容,更是对青年优秀影视人才的发掘和鼓励。

通过一系列服务“本地化”土壤的教育性节目,能够使地方教育电视台更贴近受众、更贴近基层。不仅让地方文化重焕光彩,也让地方教育电视台的教育、公益属性得到强化,提升影响力。

四、结语

地方教育电视台作为广播电视媒体中的一支特殊队伍,不仅仅承担着广播电视媒体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职责,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教育教学的责任。地方教育电视台在当下的媒体环境中不应固步自封,而要利用独家的教育优势主动出击,打好“教育性”这张牌,围绕“TV+教育”拓展边界,以优质的电视节目和教学活动,深度参与到媒体融合转型发展的浪潮中。

猜你喜欢
频道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4K频道开播,你准备好了吗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寒假快乐频道
频道
专家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