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四个“着眼点”

2018-12-12 10:31苏巧真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着眼点真分数假分数

苏巧真

深度教学是指教师在准确把握学科本质和知识内核的基础上,旨在触动学生情感和思维的深处,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真正理解的一种教学样态。实施深度教学,是学科教学走向核心素养的一个突出表现。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知识间的联系,着眼于问题的有效设计,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起点,着眼于课堂生成,进行深度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一、着眼于联系,促进学生整体建构

“任何知识总处于联系之中,时间上处于历史的联系中,空间上处于结构的联系中。如果教师把所传授的知识置入过程和联系之中,课堂里的知识空间就自然形成了。”(刘庆昌语)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把握数学本质,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领悟知识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直接联系(显性联系)和间接联系(隐性联系),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促进对知识的整体建构。例如计算教学,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学习整数加减法,四年级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五年级学生学习分数加减法。当学生学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较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发现,无论是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还是分数加减法的本质都是相同计数单位直接相加减。又如乘法,当教学完分数乘法时,教师应有意引导学生比较整数、小数、分数乘法的相同点,都是几个相同计数单位的累加。再如,教学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的体积,当学生得出每一行是5个,有4行,这样一层有20个小正方体,有3层,就一共有60个小正方体。接着通过练习巩固得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教师紧接着提出:求体积与求面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发学生思考,学生经过回忆、讨论,发现:不管是求平面图形的面积还是立体图形的体积,都是求几个这样的面积(体积)单位。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學时,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充分把握数学知识本质,抓住知识间的联系,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内核,理解学习的方法,发展数学素养。

二、着眼于问题,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引擎,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有质量(深度)的问题,通过问题激发,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学时,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一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二是根据新旧知识的冲突引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三是设置问题串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四是每节课留给学生质疑、提问的时间和空间。比如,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不变?转化后的长方体与圆柱体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怎样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个推导过程你能想到我们以前推导过哪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通过问题串,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生思维走向深入的具体表现。又如教学《平年和闰年》一课时,教师介绍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时,就有学生提出“根据年份是整百的要除以400,能整除才是闰年,1900年不是闰年,但根据每4年一闰,1904年是闰年,那1900年也应该是闰年啊?”学生提出质疑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分析问题,解决疑问。以上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着眼于起点,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当前数学学习低效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只想着自己怎么教,较少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进行教学,即使有也是凭借经验,很少顾及学生的真正认知和感受。奥苏伯尔提出著名的命题: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知识前测、访谈等手段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以此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在本课学习中学生想解决的问题,教师再根据调查结果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以期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地发生。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时,教师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关于“真分数和假分数”,你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纷纷表示,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真分数怎么表示”等,同时提出“假分数‘假在哪里?假分数是分数吗?假分数有什么用?”……当教师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想知”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介绍“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教师适时补充,完善学生的认知。紧接着,教师根据学生的“想知”,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假分数,并说说是怎么想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在画图表示的过程中明确了假分数是分数,当分数的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这就是假分数为什么“假”的原因。对于假分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当学生举例有困难时,教师适时出示如下情境:以下的生活情境可以用表示吗?请说明理由。(1)5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平均每人分到多少块?(2)做一个蛋糕用杯水,做5个蛋糕要用几杯水?以上两个情境,第(1)题是从平均分的角度理解的意义,第(2)题是从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的意义。如此教学,问题来源于学生,教师根据学生的“已知”和“想知”展开教学,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不仅收获了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经历了知识的探究过程,积累了数学学习经验。

四、着眼于生成,促进学生自主建构

预设和生成是教学的两翼,两者缺一不可。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者作用的重要保证,它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使教学有序展开。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状况的不确定性和非预见性是客观存在的。当教学生成的发展变化与教学预设存在差距时,教师应耐心倾听,认真分析学生的思路,使出稳抓“牛鼻子”的功力。当学生的回答与主题擦边时,要追问关键处,放大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讨论;当学生的回答与主题偏离时,要点拨疑惑处,透过现象看本质,使问题聚焦,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主建构。比如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时,当学生根据已知和互学明白了真分数的含义后,教师提出你能举出一个假分数吗?怎么表示?学生举例后,教师选取让学生画图表示,出现如下情况(如下图):

生1:我先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4份,发现分子是5,所以又补画了一份,表示;

生2:我是先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4份,表示,又拿一个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合起来,就是;

生3:……我会画图,但不知怎么说。

此时,底下的学生窃窃私语:这应该是啊,从图上看,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8份,表示其中的5份,所以是。

师面向生3:“你是这个意思吗?”

生3:不是。(生3拿起铅笔在图中画了一条线,如右图)

师:跟大家说说为什么在这儿画这条线?

生3:我的画法其实跟第二个同学是一样的,只不过我把第二个正方形和第一个正方形画在一起了。

生4:这个图如果表示,是把两个正方形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8份,表示其中的5份;如果表示,是把一个正方形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8份,表示其中的5份。(教室里先是一片寂静,接着出现了“哦”的声音,紧接着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以上教学,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成,尊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在“说、议、想”的思辨过程中充分暴露思维过程,促进学生对“单位1”“分数的意义”的进一步建构,有效突破了难点。

深度教学是相对浅层教学而言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克服浅层教学,深刻把握知识本质,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尊重教育教学规律,设计深层次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致力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

猜你喜欢
着眼点真分数假分数
如何跨越假分数的思维断层
结合课例谈地理核心素养提升的几个着眼点
真分数和假分数
最简真分数的个数
以受众需要为着眼点 提升消防宣传针对性
对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着眼点和切入点的思考
真分数和假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