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12-18 19:34蔡颖
世界家苑 2018年12期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近年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以汉语国际推广为导向的新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任何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都與国家的社会需求和经济建设息息相关,本文探讨了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应不断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克服文化障碍,增强学生在跨文化合作中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教学能力,从而满足新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际;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近年来我国政治与经济地位的大幅度提高,汉语已成为国际经济及政治交往中的一种重要语言。在全球化的发展中,汉语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来自国家汉办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除中国(含港澳台)之外,全球学习使用汉语的人数已逾1亿人。全球汉语考试考点达875个,遍布114个国家和地区。国外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和学习汉语人数的急剧增加,使各国汉语教师严重匮乏,许多国家纷纷向我国提出了派遣汉语教师的强烈要求。在“汉语热”的推动下,国家发展战略从对外汉语教学转向了全方位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重心也从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转向汉语加快“走出去”。在汉语国际推广的背景下,如何培养满足国际社会需求的新型汉语教学人才已成为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及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针对这一形势,紧紧围绕跨文化交际而展开一系列的教育与教学活动,源源不断注入与补给跨文化交际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研发课题知识变得极为重要。因此,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模式培养也应向多层次、全方位发展。实现交际化语言教学,不仅仅需要更加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与中华文化涵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然成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以及人才模式培养的新方向。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汉语国际教育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成功地进行交际所需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的转化能力以及异文化适应能力。

根据这一概念解析,真正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具备以下内容:1.跨文化意识。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从事交际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种特定思维。它需要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语言符号及思维模式、非语言行为规则、时空观念、礼仪习俗语等诸多方面打破在相同文化背景下从事交际的思维定势使其在主观上能够对异质文化获得正确的反应和理解,以保障人们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实现思想感情的沟通。2.跨文化知识。第一,跨文化理论知识,包含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心理学、宗教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内容。第二,了解对交际流畅度产生影响的抽象和具象文化要素,如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法则、言语、非言语、时间、空间等。第三,了解文化差异产生的缘由。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充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充分做好迎接文化震荡的心理准备,从而为顺利实现文化适应及汉语和汉文化传播提供保障。3.跨文化态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想真正做到包容、理解学习者的文化特征,就要做到对异文化有必要的了解和认知,在学习中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异域文化,并逐步在学习中升华为理性的理解。4.文化震荡。它是指在跨文化沟通中,人们由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只要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都必然会经历这个过程。如果教师在从教前己获取了足够的文化休克体验,以及丰富的经实践总结而来的文化适应方面的知识,则可以在面临国外教学环境时减轻文化震荡产生的不适感,更快地适应角色,投入教学工作。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现状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意义如此重大,但是目前国内各大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和结果却并不乐观,远远落后于汉语国际推广的步伐,无法满足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忽视了跨文化人才培养的定位;第二,过于注重外语学习,忽视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第三,过于重视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该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从课程设置来看,很多学校的外语课时约为50%,甚至更高,而文化课时比例约为20%。这组数据既说明了对外语的过于重视和对跨文化交际一定程度的忽视,更表明了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指导,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效果。即使很多高校开设了一系列和文化相关的课程,诸如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与礼仪、英语国家文化基础、中西文化比较、西方文化导论、跨文化交际等,但是这些课程的讲授内容多以理论性知识为主,繁重的课程让学生不堪重负,更是无法获得对于异文化的亲身体验和实践,跨文化交际能力自然也无从谈起。

三、汉语国际教育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对外汉语推广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外汉语课堂的效果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一直都是十分紧密的关系。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说是一种五位一体能力综合体现。它包含着:对事物认识识别的能力、巧妙运用活学活用的能力、转移情绪的能力、行为动作的能力以及教书育人的能力等。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我们要综合利用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因材施教,丰富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可以自然而然地在不断地学习当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学生要积极应对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去沟通去交流去理解的一个互动的过程。要想进展顺利,首先应该树立起正确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一个端正的态度,做到不卑不亢,不慌不张,积极面对,一个良好的意识与态度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学生更需要自己去学习更多的有关于跨文化交际的文化知识,惟有丰富足够的理论知识,才能真正地在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做到临危不惧,井井有条,游刃有余。“汉语国际教育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学生不但要认真学习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理论课程,还要多多研读相关领域的专著书籍等等,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多多去了解有关于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模型、人文情怀、历史自然等等。

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外国电影,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广泛结交各国友人等途径进行自主学习,认真地分析影片或者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差异和跨文化交际现象,并从分析中总结出适宜的跨文化交际技巧,包容理解异国文化,以实现获得跨文化交际技能、增长自身跨文化交际知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二)教师应紧随跨文化学科发展

教师是学生所面对的最直接的学习渠道,教师是否展现出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学生影响重大。惟有自己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才会让学生感同身受,耳濡目染。其次,教师也要注意将自身的素质能力很好地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让学生得到最前沿、最前卫的理论概念,还要创新授课方式,把课堂的主动权更多的交到学生的手中,让他们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在跨文化交际中,受母语文化背景的影响与干扰,在选择目的语交流时,往往会将母语的语言习惯及交际准则直接套用在目的语表达中。而这种无意识的语用迁移可能会违背对方的文化准则与交际原则,从而造成交际的冲突与误解。社会语言学观点认为,交际中所犯的“文化”错误比语法错误更使人难于宽容。因此,在以新型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教学中,要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融于语言教学中,使两者紧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去了解外国文化知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对方的立场去看待该文化。对外国文化知识的获得并不等同于对该文化的理解。学习者应通过学习把从外部世界中可获取的知识转化成为自己内在的知识,并且在此内化过程中培养自己对外国文化的宽容性以及应对外国文化的灵活性。但是,具有内化了的文化知识还不是最终的目标,学习者应该进一步把这些内化了的知识转变成能给社会带来变化的影响力。文化创造力强调的正是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灵活应对跨文化交际实践的能力。

此外,研究表明,与外国人接触的亲密程度、与外国人接触时间的长短、是否有出国经历、是否接受过跨文化交际培训或课程等因素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有影响。因此学校应为教师组织跨文化交际培训课程,或送教师去国外进修,以提升教师本人的跨文化教学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学校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营造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氛围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高层次目标应该定位在提高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批判能力,使其在对本文化和异文化有全面深入的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充分理解和包容文化差异,以致最终能够实现自觉、有效、灵活的跨文化交流。因此,在教学设置中,可以尝试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前提,适当开设一些其他辅助课程。如:欧美文化、亚洲文化、跨文化交际技巧等,突出授课重点,在辅助课程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扩充知识,有效地解决当前教学课时不足,重点不突出,应用性不强的问题。另外,在教学安排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邀请曾经参加过国外汉语教学的学生来到课堂讲授自身的跨文化经历,分享自己独特的跨文化交流的宝贵经验。还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自学实践活动,通过形式新颖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开展主题演讲、跨文化行为辩论、跨文化角色扮演、自学汇报和文化展等;在课外,还可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书籍、报刊及来自网络的影音资料,以各种途径和方式体验文化差异,以提高学生文化敏感性。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文化导入与文化认知观的培养尤为关键。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和沃尔夫认为语言不同的人有相应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语言决定不同的文化及价值观念,而不同的价值观念又构建不同的文化认知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者对同一语言现象有不同的理解,可以说是因为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存在着差异。这种认识角度之差是由不同文化的思维模式形成的。因此,这就要求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不同文化差异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以及文化平等意识。但同时要做到异文化与自文化认知二元文化兼容,实现目的语文化导入的同时,也要确保母语文化的应有的地位。

结语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的到来,在探索符合市场需要的新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时,无论是在教学方式改革,还是课程设置改革,都要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向灵活性、开放性方向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使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加走向成熟,以期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竞争力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语言文化差異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韦鑫.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5(6).

[3]贾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9).

[4]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蔡颖(1978-),江苏南京人,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南京大学世界史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英国史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模式
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利用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促进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拼音教学方法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