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教材文化元素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2018-12-19 10:05金旖楠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教材解读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

金旖楠

【摘 要】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应从“立足教材资源,识别文化特征”“联系学生生活,理解文化内涵”“设计多样活动,体验中華文化”三方面入手,有效解读教材,实施有效教学,从而激发学生情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中华传统文化;教材解读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教材力图体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深植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让道德与法治有魂、有根、有文化的经脉,有历史的纵深感和厚重感的编写意图。教材囊括了民俗节日、礼仪公德、历史成就、古典诗词、多民族文化等方面内容,采用螺旋上升的知识结构,力图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蕴和民族精神内涵,提升价值观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快乐过新年》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其中“大家一起过春节”“多样的传统新年”两个栏目,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汉族传统新年——春节和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新年的习俗,体会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教师应从“立足教材资源,识别文化特征”“联系学生生活,理解文化内涵”“设计多样活动,体验中华文化”三方面入手,有效解读教材,实施有效教学,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一、立足教材资源,识别文化特征

教材是实施德育课程的重要载体,直接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采用图文结合、以图为主的呈现形式,也新增了副版绘本、“小主持人的话”等设计形式。教师应立足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将有助于引导学生识别传统文化特征。

(一)借教材插图,识别文化符号

“大家一起过春节”栏目中呈现了丰富的春节习俗,如舞龙、猜灯谜、穿新衣、贴春联、挂灯笼、贴“福”字……教材插图具体形象的特点,能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春节习俗中典型性的文化符号,感受到春节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特质的中国新年。但随着时代变化,许多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变得平淡,学生感受并不深,且教材插图普遍缺乏文字说明,学生并不能准确抓住插图细节传递出来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教材插图“穿新衣”,表示“辞旧迎新”的习俗文化,特意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唐装为代表。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注意这些细节,可以结合“穿一穿唐装”的活动,将传统文化元素凸显出来,使学生体会到,在春节穿上一件唐装是很喜庆、很应景、很有意义的。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识别中华传统文化特征的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认同与喜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借教材文字,把握文化特征

文字是教材内容的基础性载体。尽管一年级教材中的文字比较少,但往往直接点明了传统文化的特征,体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如教材展示了一副春联,提示了读春联的方法(见下图)。

在文字的提示下,学生学习区分上联和下联的方法,即右为上,左为下。对联应该是从右往左读,即应该先读右联,后读左联,最后从右往左读横批。这体现了中国古代“自上而下,从右往左”的阅读习惯。文字提示不仅将这一文化特征清晰点明,而且提示学生正确掌握读法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借教材导语,丰富文化认知

主持人的提问是统编版教材中的新样态,其主要功能在与引入、拓展、总结本课或本栏目的内容。本课中出现了三个主持人的导语,旨在以教材内容为基点,由点及面,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多元思考。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文化多样,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新年习俗,如北方吃饺子,南方吃年糕;北方爱舞龙,南方喜舞狮;少数民族喜爱用载歌载舞的方式庆祝新年……主持人的话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话题,关注到地域差异和个体差异,是对不同地域学生多元学情的尊重。

教师可以依托教材中的提问,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调查采访、合作探究,也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春节是中华儿女心目中最具分量的传统节日,习俗形式多样,涉及生活各个领域,吃喝玩乐、衣食住行都有讲究,从而丰富对传统文化特征的认知,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联系学生生活,理解文化意蕴

众多的春节习俗,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凝结着民族精神和情感。一年级学生受生活阅历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常常是表面和浅显的,这也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结合起点、重点、难点,引领学生探究春节习俗背后的文化意蕴。

(一)关注起点,了解习俗寓意

春节的习俗很多,仅教材就提供很多范例。其中,贴“福”字是学生最为熟悉的春节习俗之一,在生活中也多有体验,对倒贴“福”字寓意“福气到了”的节日祝福也耳濡目染。教师以此作为探究传统文化意蕴的切入点,正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寓意。学生通过交流,不难发现贴“福”字的习俗中包含了对家人的祝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初步感知传统节日习俗真是大有讲究,但它并不遥远,且时时融于我们的生活中。

又如“多样的传统新年”栏目中,教材提供了部分少数民族庆祝新年的方式,其中有“蒙古族小姑娘给长者献上哈达”“苗族姑娘挑着稻花鱼回家看望父母”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拜年的经历,由此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春节习俗,不仅包含对新年行好运、过好日子的期盼,而且还体现了尊老爱幼,敦亲睦邻的美德。

(二)关注要点,深化理解内涵

《快乐过新年》一课,前半部分侧重在欢度公历新年——元旦,同时了解其他国家的新年习俗;后半部分侧重了解我国的农历新年——春节,同时了解部分少数民族的新年习俗。从教材提供的一幅“猜灯谜”的插图中,可以发现传统建筑上悬挂着“唐人街”的牌匾。这样的编排细节是值得关注的。

唐人街是海外华人的聚居点,春节的传统习俗在这里得以延续和传承,最终成为全世界华人的节日。这一细节与教材中“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全世界的华人用各种方式来庆祝”的提示语相呼应,也阐明了本栏目标题中的“大家”是指“全世界华人”,同时暗指“春节”和“元旦”一样,已然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节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世界华人共同欢度春节的视频,引导学生体会到关注春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连接着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独有的向心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三)关注难点,升华节日情感

绘本故事《团圆》,讲述了一位农村留守儿童过年的故事。这则绘本不仅暗含了除夕包饺子、吃年夜饭、穿新衣服、拜年等传统习俗,而且呈现了家庭团聚又匆匆分别的情境。绘本故事把视角投向了留守儿童家庭,以小故事呈现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在浓浓的亲情和淡淡的离愁中,充满了温暖的人文关怀,体现了春节“家庭团圆”的精神情感。

教师可以讲述绘本故事,提出“在外工作的爸爸为什么要赶在除夕夜前回家”“爸爸为什么要在春节修理桌椅,换灯泡”等问题,与学生开展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讲讲自己类似的新年故事,还可以事先准备一些视频、采访录音,从三个教学层次突破难点,升华情感。一是发现故事中暗含的春节习俗,提升识别传统文化特征的能力。二是充分感受家庭团聚的氛围,体会“团圆”是春节文化的核心。三是辩证看待“团圆”,虽然有些家人因为工作需要,如值班的医生、守边疆的哨兵等无法回家团聚,但他们同样思念亲人,期盼团圆。

三、设计多样活动,体验中华文化

引导学生开展体验活动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教师可以采取多样的体验方式,增强文化传承的趣味性、生成性、延展性,使学生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自觉传承,自觉践行。

(一)“游戏式”活动,增强体验趣味性

低段学生喜欢富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针对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春节意蕴的游戏活动,如新年习俗跳棋,学生说出一个新年习俗便可以向前跳一步,说得越多,跳得越远。民俗大转盘,是由学生或教师转动转盘,学生抢答指针停留处所指民族的新年习俗的游戏。奖励的形式也可以与新年传统习俗相关,如获胜者可以吃一只饺子或获得一副春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全身心体验春节的欢快气氛,增强传统文化的趣味性。

(二)“探究式”活动,诱发体验生成性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特征鲜明的特点,创设典型场景,开展探究式体验活动。如提供春联、横批等学具,让学生试着贴春联、读春联,生成疑问,解决问题,掌握春联的正确读法。又如,请学生穿上喜气洋洋的唐装,跟着视频学习拜年礼仪,发现男生与女生对长辈与对平辈的拜年礼仪是不同的,从中理解不同的传统礼仪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深入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拓展式”活动,拓宽体验实践性

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而丰富的,教学也不能局限于教材和课堂。教师可以利用班队课、少先队活动、假日小队活动、校园节日等开展实践活动,如参观民俗博物馆,了解具有地域特征的传统民俗;采访长辈,用“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和整理新年的习俗变化;通过网络搜索关于新年起源的传说,从民间故事与历史记载中探寻“年”的起源等,进一步学习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新年的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认真解读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中的文化元素,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学生资源、社会资源,引导学生认同、热爱、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師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徐晓红.关注学生需求促进道德建构[J].中小学德育,2014(4).

[2]雷西发.试析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现代意义[J].中小学德育,2014(10).

[3]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2).

[4]冯林军.《道德与法治》“中华好传统”栏目教学刍议[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7(9).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 310012)

猜你喜欢
教材解读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苏教版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新授课解读
教学反思的四个着眼点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单元教学模式下,如何进行教材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