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提出与民族地区学校文化的变革

2018-12-19 11:08马琦琳
读与写·下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民族地区核心素养

马琦琳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核心素养和学校文化提出的背景及主要理论,结合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阐述了民族地区自核心素养提出以后其学校文化建设的变革,并对民族地区学校文化的建设前景提出展望。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校文化;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36-0002-03

1.引言

世界各国为应对21世纪经济、信息、科技等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提升国家人才核心竞争力,都纷纷结合其自身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需求,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培养学生的何种核心素养。我国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结合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也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以后,我国教育界开始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学校文化的建设就是改革的内容之一。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随着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不断加深,民族间的差异逐渐减小,可由于民族地区受到地理、历史、经济发展等条件的制约,目前在学校文化建设上还相对滞后。此外,由于民族地区地域差异性、民族信仰、文化体系、宗教、风俗习惯等多方面不同的原因,民族地区学校文化建设也存在特殊性,民族地区的学校文化建设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结合该地域的民族文化,营造一种有民族特色的学校文化。

2.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2.1 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发展背景。

“核心素养”一词是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最早出现。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了一项名为“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的研究,但在研究中“核心素养”一词并未直接使用。而直接使用“核心素养”一词是在2003年出版的名为《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这一最终研究报告里。之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推进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增强其可操作性,在2005年发布了《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

欧盟核心素养框架是目前世界上较为著名的,欧盟理事会参照OECD所提出的核心素养,首先围绕经济发展、教育、社会福利等问题确立了一项名为“里斯本战略”的政治经济规划,提出了新基本能力为之后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了雏形。之后为落实“里斯本战略”在教育领域提出的目标欧盟理事会聚焦于促终生学习的核心素养培养,又启动了“ET2010”教育发展计划进一步细化了目标,并先后成立了9个专题工作组,其中专门针对核心素养成立了“工作组B”。工作组B在2002—2004年这三年间每年发布一份进展报告给出了称为“欧洲参考框架”的8项核心素养,而8项核心素养的最终发布是2006年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的《以核心素养促终生学习》的建议案后。与欧盟的8项核心素养同为著名的核心素养框架是研究始于美国的“21世纪素养”。由于美国意识到之前的教育体制已不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经济发展,美国教育部于2002年连同多家影响力较大的私企与民间研究机构成立了“21世纪技能伙伴协会”简称“P21”,开始系统的研制适应经济发展所必备的“21世纪技能”。P21组织制订了《21世纪素养框架》并在2007年发布了更新版本。

我国自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轉变,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国都在思考信息化时代学生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应培养何种素养的问题。而我国深知适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提升综合国力及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为解决中国的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关键问题,“素质教育”的理念由此而生。随着素质教育理论探索的不断深入,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素质教育理念在我国教育中全面推进,为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虽然近年来素质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核心素养发展到今天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困惑,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并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其关键是要依照党的宏观教育方针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起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方向的课程体系。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将研究中国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必备的核心素养,至2006年9月中国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在历经三年的研究与修正后,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及基本内涵的研究成果,它的提出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2.2 国内外核心素养的框架。

关于核心素养的主流观点主要是有四类,有OECD提出的“关键能力说”、欧盟的“八大核心素养”、美国提出的“21世纪学习框架”以及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素养。

OECD“迪斯科”计划所采取的策略是:本着实用的目的,选择并确立最根本、最关键的素养,是谓“核心素养”(key ompetencies)。[1]每一个核心素养均需满足三个条件:(1)对社会和个体产生有价值的结果;(2)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要;(3)不仅对学科专家重要,而且对所有人重要。[2]这三个条件指出了核心素养应具备的特性。2005年OECD提出“关键能力说”,也就是知识社会所需要的三种核心素养,主要内容是:(1)交互使用工具的能力,具体包括:交互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的能力;交互使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交互使用技术的能力。(2)在异质群体中有效互动的能力,具体包括: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合作能力;管理并化解冲突的能力。(3)自主行动能力,具体包括:适应宏大情境的行动能力;形成并执行人生规划和个人项目的能力;维护权利、兴趣、范围和需要的能力。[3]从上内容不难发现三类核心素养之间是有内在一致性的。OECD核心素养框架研究不仅开启最早 而且有雄厚的理论基础,逻辑体系也较完整,给许多国家研究核心素养提供了理论基础。

欧盟从具体功能的角度对核心素养进行了界定,其内容是:“核心素养是所有个体达成自我实现和发展、成为主动的公民、融入社会和成功就业所需要的那些素养。”[4]欧盟依此概念界定具体的列出了八大核心素养,在知识层面要具备母语交际、外语交际;技能层面要具备数学素养和基础科技素养、数字素养、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态度层面要具有首创精神和创业意识、文化意识和表达。欧盟的八大核心素养是在OECD“关键能力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于实践有明确的指示性,并渗透于学科学习活动之中。

美国的P21项目是这样界定“21世纪技能”:这样“21世纪素养(literacy)远超出基本的读、写、算技能。它意指如何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现代生活情境。”[5]基于这种认识,P21项目制定了由核心学科与21世纪主题和21世纪技能两部分组成的“21世纪学习框架”。核心学科主要有英语、数学、经济、世界语言等,而“21世纪主题”含全球意识、公民素养、环境素养等,“21世纪技能”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介和技术技能;生活与生涯技能这三类相互联系的技能。“21世纪学习框架”不仅清晰完备,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

我国界定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6]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上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7]并依据此核心素养框架对每个学段的学生其具体表现提出了要求。我国核心素养的框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础性教育,强调了教育的能动性。

3.学校文化的内涵与民族地区学校文化的建设

学校文化理论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起初步探索发展至今日趋成熟,其研究内容涵盖学校文化的基本理论及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的思考。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与主流文化存在一致性,但也有其特殊的地方是社会其他组织所不能替代的。而民族地区学校文化更是有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共同价值观、维护民族地区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特殊重要意义,因此,抓好民族地区学校文化建设,构建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很有必要。

3.1 学校文化的内涵。

学校文化这一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是在1986年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届学代会上,此概念提出后得到中央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此相关的研讨会也接连不断,并由理论走向实践。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关于学校文化概念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学校文化是指学校校园中的一切文化现象,如:认为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学生的一些行为规范的“校风说”或是认为学校文化是教师水平的反映的“教风说”等。而从广义上讲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是由全体师生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积淀和创造的精神、制度、行为准则、物质设施等,其内容包含了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学校文化的内涵归纳来说是一种群体文化,主要空间是学校,主要内容是课外活动而主体是学生,涵养了院校领导、教师、学生等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等。学校文化具有时代性与超前性、创新性与开放性、多元性与独特性的特征,并以促进校园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学校文化理念的深入发展和学校文化的建设的发展有助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提升办学教学质量,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3.2 民族地区的学校文化的建设。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文化构成相对复杂,它含括多民族间相互交融形成的文化共同意识观念、各民族以自己民族为基本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多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的格局。学校是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文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在校师生,一个健康的校园文化对提高学生创造性起着积极作用,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因此,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打造学校文化品牌受到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重视。而民族地区学校文化的建设有利于传承和发展其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共同价值观,维护民族地区稳定,提升民族地区学生的综合素养,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所以就民族地区学校来讲,构建校园文化时,需利用多民族文化这一特点,充分挖掘、提炼并形成独有的校园文化。但由于民族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在标、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特殊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建设民族地区校园文化时要把马克思理论最为核心,坚持以国家的民族政策为导向,爱国主义教育为首要目标,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着力发展民族地区高校的引领作用,做到以校园文化促进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指导校园文化建设,为提高整个民族素养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4.核心素养背景下民族地区学校文化的变革

我国自2001年起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改革的基本标志就是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而后随着核心素养理论的提出,我国教育界开启了一轮全方位的改革。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现在的核心素养,其变迁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改革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课程上,而是把目光放到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教育生态圈内,其中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学校文化的建设也开始受到重视。尤其是民族地区学校文化的建设从无到有,并进一步的丰富,这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对于加强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4.1 物质文化上的变革。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载体,是看得见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校园自然环境等等,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设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潜移默化地对置身其中的师生的行为以至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8]民族地区的学校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更加合理的布局学校结构,修缮校舍,改善食堂卫生条件,兴建各类设施,以确保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舒心的学习环境。之前民族地区的学校校舍比较破烂,多以泥土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并不注重装饰,核心素养提出后为了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学校在装修设计时多采用民族元素,在校园走廊过道张贴名人画像与名人语录,开展班级文化布置,并安排班级板报主题等。此外,民族地区学校基础设施设备相对落后,甚至很多设备都欠缺,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素養,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民族地区学校开始兴建实验室,增设各类实验器材,而为了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的素质,学校操场的基本设施有所改善,新建一些体育器材,并购置一堆运动器材供学生使用。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信息也相对闭塞,为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素质,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近年来民族地区学校建了图书室,一些学校还购置了多媒体系统以辅助教学,从而充实和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民族地区学校文化建设物质方面的这一系列变革不仅充分考虑到了各民族的文化特点,增加了各种文化元素,保证了其民族文化的传承也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而且不断地健全学校的各项基础设施设备,尽量为学生营造一个完备的学习环境,为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提供了保障。

4.2 精神文化上的变革。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一所学校的本质和个性,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校园大多数人认同要遵守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思想意识、优良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等。[9]学校精神文化是潜在教师和学生内心中通过师生的精神风貌来展现的,是指引师生行为的内在驱动力。由于学校精神文化的主要体现形式是各种活动,因此,近年来民族地区学校开始开展各类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开展各类主题班会等,以促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之前民族地区学校各类活动的开展是比较匮乏的,活动内容也不够丰富,形式也较为单一,核心素养提出后为了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的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开展了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此外,民族地区学校为了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的素养,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参观革命博物馆、烈士陵园、历史纪念馆等,充分利用学校周边以及地区的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现在民族地区部分学校也会定期或者不定期的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关注的问题,设定主题,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这些主题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能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素质,提升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素质,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民族地区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关注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指引和鞭策每一位师生和谐共处、积极上进。

4.3 制度文化上的变革。

学校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各种校纪校规、制度、行为规范化及约定俗称的习俗等,是保证以教学为中心的校园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一系列制度保障。建立规范有序的学校管理制度,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并实现其最终目标的必要条件。[10]学校的制度建设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障,也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实现的重要条件。在民族地区,一些学校之前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或者管理制度太过严苛没有充分考虑到师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有些学校并没落实其制定的相关政策。自核心素养提出以后,民族地区的学校开始重视对制度文化的建设,开始逐步设立并完善学校必备的各种规章制度,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主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对师生进行人性化管理,要求师生要平等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为培养充分、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为教师更好的工作,学生更好的学习、成长提供制度保障。

5.结语

综上,自核心素养提出以来,我国民族地区学校文化在物质文化建设上,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校园美化增多,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完备的学习环境,在精神文化建设上朝着内涵式发展,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在制度文化建设上,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建立和完善学校的校规校级,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但是民族地区学校文化的建设仍有不足,首先,民族地区学校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缺乏整体规划,绿化带的设置、校园象征性标识的设计等不够合理,有些设施也不够健全或者使用率低。其次,民族地区学校对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资源挖掘不深,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还不够丰富,多停留在“歌舞汇演”、“民族歌曲演唱会”等娱乐性活动方面缺少创新性。之后民族地区学校文化的建设还应改变传统意义上在本校土生土长的校园文化的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平台,共享先进的网络教学内容和方法,建立起校园网络文化,调动学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加强有效沟通,为校园文化增添营养,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的融合。在制度文化建设上还应注重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关注每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行为表现,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建立并完善适合各民族教师和学生成长发展的制度体系,在具体工作落实中还应采用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尊重师生,民主治校。民族地区学校文化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加强民族地区学校文化的建设对于民族地区教育的稳定、快速发展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因此,要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在建设中以国家的民族政策为导向,围绕教育目标,遵循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原则,构建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2][3][4][5]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04):10-24.

[6]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01):3-25.

[7]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8][9][10]苏颖.散杂居地区民族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辽宁喀左县民族学校为例[J].科技视界,2014(04):160-162.

[11]汪瑞林.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N].中国教育报,2016-09-14(009).

[12]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01):1-3.

[13]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03):5-11.

[14]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12):89-102.

[15]魏巍,祝小寧.多民族文化视野下特色校园文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21):61-63.

[16]吴乌云格日乐,白文丽.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殊性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13):76-77.

[17]蔡桂珍.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8]滕星,张俊豪.试论民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03):43-47.

[19]罗浩波.对校园文化问题的哲学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91(03):53-57.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民族地区核心素养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