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范式在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课堂中的实践与反思

2018-12-21 12:32卜晓蔚
教育界·下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反思教学效果

卜晓蔚

【摘要】“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教学范式,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根据实践和反思:该范式是适合大学英语写作课堂的有效的教学范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关键词】对分课堂;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效果;教学反思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改革推进,基于信息网络的教学模式逐渐渗入到传统教学课中,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改模式逐渐被各类高校采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很多教师在采用后确实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效果依然难以令人满意。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课,是一门培养大学生常见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实践性课程,怎样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地进行写作训练,怎样让不同写作基础的学生可以在课程学习后受益最大化,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英语应用文写作需要,怎样让短暂的教学课堂切实成为学生喜欢的“金课堂”,对多数外语教师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还需要教师们继续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改革模式。

2018年4月,笔者有幸参与了陕师大主办的“对分课堂教学法”实践教学班的学习,张学新教授向我们详细地讲解了对分课堂的基本操作、课堂的教学设计、课堂管理、课堂布置作业、课堂讨论技巧和考核模式等,并对全国对分课堂的优秀教学案例进行了介绍和深度分析,这些宝贵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于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课程中“对分课堂”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笔者的这门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课程刚好于2018年5月开课,经过慎重考虑,计划在本学期的教学课堂中尝试使用“对分课堂”教学范式,希望可以更好地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一、“对分课堂”教学范式简介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结合传统课堂与讨论式课堂各自的优势进行取舍折中后提出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范式,其教学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

类似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鼓励学生自主性学习。“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时间上相互独立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也可简称为PAD课堂。具体而言,在首要讲授环节中,张教授主张教师框架式地或导读式地讲解高浓度的学习内容;中间内化吸收环节中,学生需要独立回顾知识,阅读课本,完成作业,并个性化吸收;而在讨论环节中,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内容包括自己的学习体会、收获或者困惑,同学之间相互答疑,相互启发,并把普遍性的问题记录下来;最后全班互动,交流大家不懂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共性问题并对章节内容进行总结。“对分课堂”通过对讲授、内化和讨论三个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环节的整合,完美地将讲授法和讨论法两大教学模式进行融合,既保证了知识体系的效率,又充分發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将是一种比较符合高校外语课堂的教学范式。

二、“对分课堂”教学范式在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课堂中的的应用

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是一门选修课,课程教授对象是本校本科非英语专业二年级三个不同专业的混合班,共72人,每组6人,共12组(同专业随机分组,方便组员课后联系交流),其中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已经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所以英语水平大致相当,没有明显差异,合作起来比较顺利。课程上课共计10周,每周上课1次,每次连续2节,每节45分钟。另外,本门课程的成绩考核由出勤率(10%)、平时表现(40%)和基本成绩(50%)三部分组成,学员的成绩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课后对分作业完成情况),这与对分课堂所强调的过程性评价是相符合的。笔者下面就以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课中的第一章“便条”为案例,说明具体的教学步骤。

(一)教师讲授阶段

第一次课教师先讲述本门课程的总体内容、课程安排、教学评价方式以及介绍“对分课堂”教学形式。第一章的重点是讲解便条写作应遵循的原则、写作格式基本要素、语言特点和一些针对不同类型便条的常用句型等。在讲授过程中,教师担任促进者的角色,对教学重难点只做引导性、框架式的讲授,不覆盖细节,适当地留白,让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索过程。如在讲解了感谢类便条和请假类便条的概念、语言特点、格式要求、内容基本要素等知识点后,让学员自己课后阅读课本中邀请类和祝贺类便条的所有范文,并总结出此类便条的内容要点和一些常用句型。在此阶段,教师不向学生提问问题,不组织讨论,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以便课后更好地内化吸收并完成对分作业,即“亮闪闪”“考考你”和“帮帮我”以及教师布置的相关写作练习。

(二)学生内化吸收阶段

教师讲授后的一周时间内,就是学生进行内化吸收的阶段,此阶段是连接讲授和讨论的核心环节,要求学生回顾课堂所讲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并认真完成对分作业。其中教师布置的写作练习任务是倾向于实际生活中会发生或者具有交际价值的写作任务,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作业完成度。在本次课学生学习“便条”类应用文类型之后,笔者布置了让学生对生活学习中对其有过帮助的人写感谢类便条,或向周围参加各类竞赛中获得奖项的学生写祝贺类便条,亦可向老师写病假或事假的请假类便条等。而“亮闪闪”作业要求学生在认真复习讲授内容之后,总结概括出自己觉得印象最深、受益最大、最新颖的知识内容,可以是英语便条与中文便条的不同点,也可以是便条主体内容的语法点或者一些写作句型。“考考你”是学生自己在弄懂弄清楚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选择自己认为别人可能存在问题,或者容易出错的地方,用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用来提问别人,考考同组成员,比如便条写作中包含哪些基本要素,日期的正确写法有哪几种,或者针对不同的写作对象应该怎样表达谦语等。“帮帮我”要把自己觉得不是特别清楚的、不会的知识内容,或者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列出来,在讨论的时候请教同学。

(三)课堂讨论阶段

第二周的第一学时,课堂讨论按照张学新老师提出的次序要求分为四个环节: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自由提问、教师总结。

小组讨论时间为20分钟。组内讨论的时候,由组员选出来的小组长担任主持人,组员从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和“亮考帮”入手进行切磋学习,各自分享自己的收获,即“亮闪闪”,抛出“考考你”问题,也可以向组员请教自己的“帮帮我”问题。由于都在课后内化吸收期间有所准备,各组成员都有话可说,变成了“抢麦大王”,展现自己的“亮嗓”。对于有分歧的地方,他们会重新查找笔记或者翻阅教材内容,认真地参与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而在此期间,笔者只是作为一位观察者、监督者和引导者,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维持课堂纪律,有时也仔细倾听学生们的讨论,确保讨论活动的有效性。

在既定的讨论时间结束后,教师开始抽查,随机抽6-7个小组,每组随机抽点一名学生,让其分享所在小组讨论中自己认为最精彩的“亮闪闪”“考考你”中组员容易出错的问题或者小组仍未解决的问题。这个环节的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很多学生的分享出乎我的意料,有的学生分享了组员写给自己的生日聚会邀请便条以及自己的回复便条;有的学生对老师总结出来的很多常用句型进行了汉译英练习;有的学生分享了自己设计的“考考你”问题,而不是把课本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照搬,如一位同学列出了6种关于便条日期的写法,让组员判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等等。而对于学生们提出来的有关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等在自由提问环节结束后,教师最后集中进行解答(只针对具有共性的问题),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最后教师用几分钟时间简单总结同学们在本堂课中的表现,凝练便条类应用文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本堂课结束。课间休息时,学生们提交自己的对分作业,本次课的第2课时开始讲授下一章新的知识点。

(四)作业批改阶段

根据张学新老师对于对分作业批改“粗略分级,简单反馈”的原则,本门课程的批改分数分为三档,即5分(优秀)、4分(认真)、3分(完成),最后考核成绩纳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中。这三档分数根据学生的实际作业情况给分,5分给予完成作业极其认真、特别新颖、出彩的学生,4分给予完成度较高但不是特别有“亮点”的学生,3分给任何提交作业的学生,其中各个档的评分没有人数限定。通过作业的批改,每次课选出优秀学生的“亮考帮”范本,复印若干份,下次课堂让学生进行传阅、学习。这样可以让刚开始不懂怎样写对分作业的学生有了很好的范例和导向,知道作业优秀取决于认真准备的态度以及作业的优质完成度,取决于个人努力,明白教师布置对分作业的目的是让他们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他们不断进行自我修补和完善,并提高英语应用文写作能力。

三、教学反思

经过短短一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课的“对分课堂”教学范式的实践,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原本由教师为主的点拨变成了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目的,也提高了教学效果。由于是有准备的课堂讨论,加之同伴之间的竞争和认可,平时比较腼腆、不愿出头的学生也开始在课堂中崭露头角,主动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来。但也有一些学生参与感不强,完成的对分作业比较敷衍,存在“搭便车”或者抄袭的现象。因此,在今后的“对分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希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关于“对分”分组。对分课堂是鼓励小组课上热烈讨论,不鼓励课下进行讨论的教学模式,因而今后可以交叉分组,把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不仅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还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使得课堂的讨论更加活跃。

第二,关于“对分”形式。根据不同英语应用文类型的难易程度,采取“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相结合的对分模式。“当堂对分”是“隔堂对分”的一个简化形式,即在一次课上完整实施五个环节。采用“当堂对分”可以避免一些学生在课后由于时间安排不当或者懒惰而互相抄袭、求助网络等行为,一些喜欢“拿来主义”的同学就可以在教师眼皮底下认真完成自己的对分作业,在教师的监督下不断地提高独立性和主动性。

第三,关于“对分”评价。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可以明确告诉学生,对于对分作业中的“考考你”和“帮帮我”中的问题,如果是比较新颖或者大多数同学比较容易出错的问题,将会筛选纳入期末考试题目当中,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的参与度。对于对分作业中的写作任务,也可以采用组员互评的方式,互相帮助,互相提升,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四、结语

“对分课堂”这种教学范式在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课程中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促使笔者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课堂组织能力,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笔者在今后的英語课堂教学中,将根据不同的英语课程特点,对“对分课堂”进行改良,使“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理念相结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的4C核心素养,把课堂变成学生真正有所收获的“金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05):5-10.

[2]李彩霞.“对分课堂”模式下的基础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02):141-145.

[3]王雪晴.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的实践及可行性分析[J].校园英语,2017(02):18-19.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教学反思教学效果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