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跨文化交际在提高工科院校学生英语综合素质中的作用

2018-12-21 12:32王琳瑶
教育界·下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工科院校跨文化交际

王琳瑶

【摘要】当下,我国与世界实现了进一步融合,所以各高校需要培养国际人才,增加人才专业知识的积累。跨文化交际的提出,是增强院校英语教学的针对性,根据英语教学的基本情况,选择相应的方案,优化英语教学,特别对于工科院校来说,只有如此,才会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积极响应国家的对外开放,增加人才积累。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工科院校;大学生英语综合素质

一、引言

促进我国与国际间的交流,是通过改革开放建立与国际多方面的互动,在多方面的交流中吸取经验,即基于国际交流的深入与跨文化交际的提出,从高校学生的教育入手,吸收国际先进的教学经验,培养人才。本文以工科院校的学生英语教学为例,从英语教学入手,提高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满足跨文化交际提出的人才需求。

二、工科院校学生英语的综合素质

工科院校人才的培养,从机械人才、通信与自动化人才入手,所以课程的设置多侧重于工科类的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只有两年。对此,笔者认为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不能只是把它作为一门语言基础课程,而是在现有语言的基础上,增加知识积累,了解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传授知识,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工科院校英语教学的特点是单独专业的教学与常规教学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也各不相同,且跨文化交际的范围是单独的专业,英语教学在工科院校内没有引起校内的重视,由此导致工科学生参与跨文化课堂后,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三、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概念源自美国,是指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有差异的交际。因为每个国家、民族发展的情况不一致,并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化,催生了一个民族特有的习惯。随着当下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学习、知识的交叉,整个世界形成了一个大的交际圈。这一交际方式是文化的交流,而因为文化的不同,各国理解另一种语言时都有意思与理解上的差异,这些会成为人与之间沟通的难点。

跨文化交际的地位是所有学科的边缘,从出现至今,经历了很多变化,在学科内融入了其他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加入,会为跨文化交际的实现提供帮助,并逐渐让其变为独立的学科。故跨文化交际的实现,是把语言、文化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通过内容教学,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目标,体现出其具有的应用价值。由此,在工科院校内加入跨文化交际,可从本质上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文化修养。

四、跨文化交际中工科院校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提升

大学英语教学包括听、说、读、写四方面,其中听是让学生根据对方的表达,准确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内容,并给出反馈,通过口述、书写的方式回复。所以,本篇文章的侧重点是,增加听力教学在课堂的比例,用新颖的方式与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积极参与课堂,提高英语听力课堂的参与度。本文从学生、教师、教材三方面入手,分析目前听力教学的不足,并给出优化实践的方案。

(一)教学实践中的不足

在工科院校中,教师会按照原有的教学思路,在实际教学中把课堂的侧重点放在口语训练上,导致大学生可能会产生英语听力不重要的认识。最重要的一点是缺少适合的教材。这些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效果,使制定的教学方案变得零散,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

1.學生。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因为工科院校英语教学特有的教学模式缩短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而听力作为英语学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体的教学时间内只占很小的比例,所以学生会因为练习听力的时间较少而失去学习听力的自信心,缺少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听力练习是学习一种语言后,根据这种语言使用的词汇与表达方式,倾听他人的语言表达,判断对方想要表达的内容,如果个人的英语听力能力较差,会很难从对方的语言表达中得到信息,根据信息给出反馈,影响个人的语言输出。

2.教师。从教师的角度分析,教师根据跨文化交际的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时,会把侧重点放在英语口语交际上,让学生了解口语表达的重要作用,即根据跨文化交际的具体内容,选择口语练习的内容。这一方式会忽略听力教学,且听力教学的方式陈旧,无法吸引学生,让学生失去参与学习的兴趣。

3.教材。从教材的角度分析,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听力教材陈旧,听力训练的内容分散,这些都会影响教材应有作用的发挥,且部分内容也无法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整体教学缺少完整性。

这些都会让工科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失去应有的作用,限制学生个人英语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参与听力训练的积极性,打消了学生参与的兴趣。

(二)优化实践的方式

基于上述内容,优化跨文化交际中的听力的训练,是在课堂上构建出好的环境,以此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1.学生。学生个人听力能力的训练,是基于中、小学阶段英语的学习,实现英语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为个人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辅助。特别是在工科院校内,英语听力练习的时间不足,故学生可自主进入多个语言环境,在多个环境中完成听力训练。比如学生除在课堂上练习英语听力外,也可以参与校内组织的英语活动,观看英语原声电影等,接触不同的内容,这些内容包含了不同的场景、文化背景,通过倾听这些内容,学生可以理解不同语言表达的方式,进入多个语言环境,逐步提升个人的英语应用能力。借此,学生会了解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听力水平将有明显提升,在参与课堂实际训练的过程中,会主动参与课堂,完成课堂内容的练习,得到好的听力教学效果。

2.教师。教师在听力训练中,应根据现有训练的方式,适当提高听力训练在课上所占的比例,同时帮助学生打好语音基础,丰富可使用的内容。

首先,打好语音基础,把它作为听力训练完成的前提。跨文化交际考验的是个人语言基本能力,这个能力中语音基础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引导,特别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所以,语音训练是日常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工科院校内的英语听力训练,是把基础性语音作为前提,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以此纠正学生错误的发音,让其在练习中主动发现问题,用正确的知识纠正自己的错误理解,为参与听力训练打好基础。基于此,教师给出练习内容时,可以用学生日常的口语表达,通过练习,确定语言的重音、连读等,了解正确的发音。

接着,听力训练要求避免内容的重复播放,它包括两方面。第一,新增适合的教学内容,用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此消除听力训练的无聊、枯燥。所以,教师选择具体的内容时,需了解院校内学生的年龄与心理,调整精听、泛听内容的划分,从而激发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某个环节中,且听力训练与口语表达不可分割,故可用适当的口语表达辅助内容,使用新的教学策略。第二,用内容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同时,教师也要明确长远目标,培养学生对内容的猜测能力,根据现有的听力内容,预测后续事件的走向。猜测能力形成后,学生无需记住听力训练播放的全部内容,减轻了大脑负担,可以根据大脑内现有的信息,预测结果,深化对得到信息的理解。

3.教材。工科院校选择教材时,不应只着眼于听力训练,而应从整体的内容出发,保证听力教学的全面。每种语言能力的体现以及对应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在实际交流中使用语言技能,是随着具体情况的改变得到信息,进行语言输出。所以,对于这一点,工科院校选择使用教材时,教材内容是四种内容的集合,根据从听力练习中得到的信息完成口语训练等,加强各部分的连接。但不同地区的文化有明显的差异,在听力训练内容中,如果有部分内容涉及当地特有的文化,学生用个人的汉语思维会很难理解,所以听力训练中插入文化背景,是让学生基于对文化的了解,找到最适合的理解,提高英语听力水平,积极参与课堂。

由此,通过学生、教师、教材三方面的改变,可实现听力教学的优化,通过课堂内多个内容的展示,吸引学生,让其主动参与听力训练。待学生个人的听力水平提高后,会增强对信息的感知,用得到的信息完成口语表达、读、写等训练,完成跨文化交际制定的教学目标,发挥出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五、结语

用跨文化交际提升工科院校学生英语的综合素质,是基于工科院校听力训练,根据听力训练的完成情况,加深与说、读、写之间的联系,通过各环节的配合,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提升自身素质,成为社会改革、发展所需的人才,促进国际间的沟通。

【参考文献】

[1]高一平.教育文化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研究[J].吉林教育,2017(26):147.

[2]程树武.本科院校商務英语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索[J].中华少年,2015(17):240-241.

[3]甄长慧,郭书法.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与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28(02):97-98,106.

猜你喜欢
工科院校跨文化交际
工科院校《概率统计》课程的几点教学体会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体育美学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