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金剑啸编辑活动融合创新研究

2018-12-25 01:36孙志伟
新闻采编 2018年6期
关键词:新报画刊副刊

◇ 孙志伟

上世纪三十年代,作为东北革命文艺的先驱,金剑啸通过各种文艺形式,同日伪汉奸进行了机智有力的斗争。开始他出于对文学的爱好,写诗和散文为刊物投稿,后来进入报社担任编辑工作,占领抗日救国宣传阵地。他一边创作一边做编辑工作,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编辑工作者,直至献出宝贵生命。

一、编辑经历

金剑啸,满族,出生于工人家庭,父亲是刻字工人,在他三岁时,随父亲由沈阳迁居到哈尔滨。长大后考入哈尔滨医科专门学校, 1927年8月,当时年仅17 岁的他弃医从文,到《晨光报》社任文艺副刊《江边》编辑,从此便走上了编辑生涯。中间他曾到上海学习深造,接受了左翼革命新思想,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到哈尔滨后,进入一家俄国公证人事务所,做过一段短期文牍员。

1932 年 5 月,为适应党的工作与谋求生活,他辞去俄国公证人事务所职务,创办了“天马广告社”,同时接受党组织指示,与罗烽秘密创办宣传抗日救国的油印小报《民众报》。

1933年5月,我党在哈尔滨创办省委机关报《满洲红旗》(后改名为《东北红旗》《东北人民革命报》),主编是姜椿芳,组织上再次委派他担任美术编辑工作。1933 年 8 月 金剑啸与罗烽、姜椿芳商定,由萧军组稿,通过长春《大同报》(伪满洲政府机关报)编辑陈华的关系,在该报创办“夜哨”文艺周刊,金剑啸担任美术编辑。公开的“夜哨”虽然不能直接宣传反满抗日思想,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进步倾向,读者早已心领神会。同年 12 月 24 日,“夜哨”被迫停刊。

1934年1月,为了配合党的武装抗日工作,金剑啸又与罗烽商定,通过《国际协报》副刊白朗,在该报创办《文艺》周刊,《文艺》周刊积极宣传进步思想,团结了大量进步文艺工作者。年底《文艺》周刊停刊。之后,金剑啸考取《东北三省商报》,做了短时间记者。1934 年冬,他通过朋友关系,受聘到《大北新报画刊》担任编辑工作。在画刊社,金剑啸通过一系列改革,报纸很快受到青年学生和广大读者的欢迎。但画刊社是日本浪人山本创办的《大北新报》附属刊物,由于怕金剑啸宣传进步思想给画刊社惹来麻烦,所以报社断然将他辞退。金剑啸陷入失业的窘境。

1935年3月,金剑啸被哈尔滨《五日画报》聘为编辑长,在报上开辟“人体美”专号,选登世界名作,撰写论人体美论文。1935 年 4 月,金剑啸通过罗烽和白朗的推荐,从哈尔滨转到齐齐哈尔,担任《黑龙江民报》文艺副刊《芜田》主编,《芜田》重视培养青年作者,刊登当地进步青年作者的诗文,金剑啸受到当地作者和读者欢迎。但由于发表了革命作品,组织上出于对他的保护,让他返回哈尔滨。

1936 年 4 月,金剑啸和姜椿芳等人在口琴社几位朋友的资助下,用二百块钱合资入股的方式接兑《大北新报画刊》,主编一职由金剑啸担任。金剑啸上任后通过一系列改革使濒临倒闭的画刊重新畅销起来。但由于报道苏联作家高尔基病重的消息,和留日学生上演高尔基的话剧《夜店》照片,金剑啸于6月13日被日本驻哈总领事馆高等系逮捕,押解到齐齐哈尔后,在8月15日齐市北门外英勇就义,献出了年仅二十六岁的宝贵生命。

二、艺术活动与编辑工作的有机融合

抗战初期的金剑啸可称得上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艺青年,他写过诗,创作过剧本和小说,尤其他的绘画经过在上海的学习,达到了相当高的造诣。这些文艺素养,为他先后担任的编辑工作奠定了良好的职业基础。同时,他的一系列文艺活动又都贯穿融合在他的编辑工作中,并起到了强烈的战斗效果。

1.美术才能与编辑工作的融合

1931年,金剑啸带着左翼革命的新思想和在上海新华艺术大学、上海艺术大学学到的绘画本领,从上海返回哈尔滨。1932年春,他受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杨靖宇指示,与罗烽共同创办秘密发行的反满抗日油印报纸《民众报》,罗烽负责文字编辑工作,金剑啸负责报纸的刊头设计和每期插图任务。通过创办《民众报》,金剑啸和罗烽团结了一大批进步文艺青年。

1933年5月,为了有力地配合东北人民革命军的武装斗争,中共满州省委宣传部创刊了省委机关报《满州红旗》,主编是姜椿芳。当时需要找一个可靠的党内画家来承担美术编辑工作。金剑啸接受组织任务,负责报纸的刊头、插图、漫画和绘制工作,由于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工作的同志都是单线联系,双方见面都不通姓名,只用代号约定时间在街上碰头。姜椿芳提出画的内容和数量,金剑啸拿回去画好后,再按约定的时间,把画交给姜椿芳。

金剑啸还曾先后负责《大同报》子报 “夜哨”文艺周刊、《国际协报》子报“文艺”周刊的报头设计和绘制工作。1935年,他在齐齐哈尔《黑龙江民报》工作期间,创办了文艺副刊《芜田》,报头也是由他设计。刊头是一幅木刻画,画着一个雄伟健壮、朴实勇敢的农民,右肩上扛着一把铁镐,倔强地奔向远山去开荒种地,意思是这块宣传阵地原先十分的荒芜,现在要很好的开垦,使它能长出茁壮的庄稼,结出丰硕的革命成果。

1936年4月,金剑啸和姜椿芳接兑《大北新报画刊》后,为庆贺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获得的胜利,策划了“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特刊,画刊的首页是一幅彩色的图案,由高大的工厂烟囱、起重机、拔地而起的高楼及机器齿轮等组成,整个封面鲜艳夺目,象征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同年5月10日的画刊上,金剑啸登载了他创作的一幅嘲笑蒋介石“围剿”红军遭到惨败的漫画。画上有出山的猛虎,还有怕死无能的猎人,分别象征工农红军和国民党蒋介石,漫画下边配有文字说明:“共产军进入山西省后,国民党军颇为震骇,尽力围剿,但勇虎比猎人聪明,‘剿者’反被剿矣!”直到被捕,他还在编辑部对门的家中为画刊创作《差不多先生传》。

金剑啸的绘画才能大大地丰富了他的编辑工作,并成为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与敌人战斗的有力武器。

2.文学创作与编辑工作的融合

除了绘画,金剑啸的文学活动也为他编辑才能的施展起到良好的助力作用。金剑啸的文学活动与他的编辑活动有着不解之缘。1927年,在他17岁的时候,就创作文学作品发表在《晨光报》副刊“江边”上,并与副刊编辑陈凝秋建立了深厚友谊,后来因陈凝秋辞职离开哈尔滨,陈凝秋力荐金剑啸接替他的副刊职务。

金剑啸的文学创作形式,可谓多种多样,戏剧、小说、诗歌、散文,无不涉猎,这些文学作品在起到宣传和战斗作用的同时,很多篇章也达到了一定艺术高度。

(1)戏剧创作与编辑工作融合。金剑啸在上海期间曾参加过左翼剧作家左明组织的摩登剧社,回到哈尔滨后,他一方面介绍国外剧作家的剧作,另一方面自己进行剧本创作,并导演排练了他自己和其他剧作家的作品。他最初创作的剧本《艺术家与洋车夫》《穷教员》等,反映的是小人物的悲惨遭遇。为了写后一个剧本,他还特地挤时间,接触众多贫苦知识分子、市民和工人,对底层百姓进行深入了解。后来,《穷教员》和《艺术家与洋车夫》先后刊登在1933年9月和11月的《大同报》“夜哨”副刊上。

(2)诗歌创作与编辑工作融合。1932年夏末,哈尔滨发生罕见的洪水,洪水给这里的百姓带来空前灾难,面对流离失所、四处逃难的人群,金剑啸拿起笔,记下了眼前发生的一幕《洪流》:“嘈杂,那恐慌的威吓/人与马,车与车/——再堆一层沙囊啊/在各个商店的门口窗下/杂乱的行李呀,滚呀/那个水浸到半身的女人/跌倒了/——哎呀,扶一把呀,天爷/我的小宝宝没了!”这首诗发表在1934年6月他编辑的《国际协报》“文艺”副刊上。

金剑啸最有影响力的诗歌是,1935年根据一位亲历抗联前线战斗经历的战士讲述,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兴安岭的风雪》,诗歌叙述的是三十二位抗战勇士与一小股日军相遇,经过一场血与肉的交锋,剩下十八位战士,这十八位战士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了战友们的尸体,并庄严地宣誓,去迎接胜利的黎明。诗歌的最后一部分写道:“十八个人举行信誓/如同在心上开了窗/淋漓的言语/携着兴奋的面庞/九十只粗大的手指/绞成高热的小丘/血液如电流般的/相互交流/山环抱着河/河低吮着山角/天风在四周舞着/丛林热烈地欢呼。”全诗格调激昂,气势雄伟,充满了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雄浑的大无畏气魄,其中部分章节发表在《黑龙江省民报》“芜田”副刊上。

金剑啸的诗歌创作饱含激情,他又带着这股激情从事编辑工作;同时他发表在报纸上的诗歌和戏剧一样,强化了版面的视觉表达。

(3)小说创作与编辑工作融合。金剑啸最初的一篇小说《星期日》,经过几次修改最终刊登在1933年8月的《大同报》“夜哨”副刊上,讲述的是日伪警察殴打下层百姓等不文明行为。1934年5月发表在《国际协报》“文艺”副刊上的短篇小说《云姑的母亲》影响更大。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云姑和她母亲两个人的悲惨遭遇。云姑的母亲是位治病救人的医生,她温柔善良,可是面对失去儿子和丈夫的沉痛打击,她疯了。而云姑,一个十六七岁的天真纯洁的姑娘开始醒悟到,母亲悲剧的真正原因,正是那个乱世造成的。可是云姑毕竟还不能看到未来的光明,在过度伤心绝望中,云姑吃下药片自杀,受到惊吓的疯母亲在救活女儿后,自己却又自杀了。于是女儿又救母亲。小说暗示了这个杀人的世界,已经到了世界的末日。

金剑啸的小说创作是他了解生活、深入生活的结果,这一经历加深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洞察能力,促使他的编辑思想和编辑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4)散文创作与编辑工作融合。1934年8月,金剑啸创办的天马广告社被迫关闭后,他一度失业。同年12月,他到《大北新报画刊》担任编辑,《画刊》是《大北新报》的一个子报,由日本浪人山本创办的中文刊物,内容方面不受警特机关的审查。金剑啸十分重视这块阵地,利用它作掩护进行了大量的革命活动,为此他曾写下一篇题目为《企望》的散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过去就是过去,谁有能力拖回来呢?我们企望于将来。我们企望将来比现在更好的办下去:多播下与人类有用的种子,结出可充人饥的果实,开了花,着了颜色。我们应当:在社会上播了种,在人心上打开窗,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在秋天我们收了果,在窗子上我们迎进来阳光。”从中可以看出金剑啸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

1935年1月,他又在《大北新报画刊》发表《结束吧,“文艺”周刊》。文中写道:“‘文艺’周刊早就应该结束的,虽然这话残忍的使人痛哭。但是眼泪不值钱,人在患难的时候,亲爱的孩子是可以杀的!”作者接着写道:“去他妈的吧,一个‘夜哨’一个‘文艺’算了什么。难道说,我们就再不会冒出个什么‘艺文’吗?”最后他鼓励抗日爱国的文艺工作者:“伤心是无聊,要的是力量。”整篇文章如同刺向敌人的匕首,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金剑啸的散文带有鲜明的政治思想倾向,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编辑思想和理论,他于1935年发表在《大北新报画刊》的《致词》更加明确地阐述了他的编辑见解。

三、编辑思想与表现

金剑啸的编辑思想主要体现在报纸的副刊活动中,但即使是对报纸副刊的编辑,同样体现了金剑啸所具有的高度的革命自觉性和战斗性,甚至在今天,他的编辑思想对新闻工作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1.正确的舆论导向

即使是负责编辑副刊工作,同样需要具有敏感的政治洞察力,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让报纸体现正能量,起到揭露现实、教育民众和鼓舞民众的作用。1934年12月17日,金剑啸在《大北新报画刊》中发表《致词》一文,阐明了他的办刊思想,他认为“‘画刊’不仅是艺术的,而更是社会的。虽然在辩论上说,艺术也是离不开社会。但是一个画刊,仅注意到画和艺术,终竟是尽了一部分的使命,何况在现在。”在此,他强调了报刊的社会功用。

在担任文艺周刊《夜哨》期间,金剑啸利用伪满洲国政府机关报《大同报》作掩护,间接地发表抗日文章,宣传革命思想。他的剧本《穷教员》和《艺术家与洋车夫》,小说《星期日》,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不合理社会的批判。

在金剑啸主编《黑龙江民报》副刊《芜田》和《大北新报画刊》时,他都多次刊登介绍鲁迅、郭沫若、茅盾和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等国内外进步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受到当时广大爱国青年的热烈欢迎。

2.深入基层的态度

最初金剑啸在《晨光报》副刊当编辑时,为报道学生们反五路斗争,他亲自与学生上街游行,当学生的爱国行动遭到武装警察的棍棒镇压后,他亲自到医院看望了解被打伤的学生,并以记者的名义,在报上开辟专栏报道这次“惨案”的始末。他发表在“夜哨”的独幕剧《穷教员》,也是他挤时间深入接触众多贫苦知识分子、市民和工人的结果。特别是他在担任《黑龙江民报》副刊“芜田”主编时,更是经常地奔走学校、工厂和三百间房贫民窟,了解贫苦工人、市民的生活,搜集素材,从事文学创作;征求读者意见,提升编辑水平,满足读者阅读需求。

金剑啸的这种深入基层态度,与我们今天倡导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要求是不谋而合的,也正是他的这种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疾苦的行为和态度,让他的编辑思想充满正义的光辉,让他所办的报纸拥有大量的读者。

3.注重报刊改革创新

《新民报》晚刊主笔赵超构曾说,“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是副刊。”金剑啸在担任副刊编辑时始终重视编辑水平和读者的阅读效果。图文结合的编辑手段,是他一贯坚持的编辑原则。我们总强调如今是“读图时代”、“一图胜千言”,实际上在金剑啸所处的年代里,他已经开始践行这一办刊原则:“我们多注意新闻照片艺术名作的照片、值得人一识的仕女照片、以及世界上的名政治家、外交家、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等各个学术部门有所专长的照片,这些至少每期介绍一个,连同小传。”同时,金剑啸也重视在副刊上发表各种文体的文章,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剧本及评论,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偏好。

在语言表达方面,金剑啸强调文字“以简单为主”。针对《大北新报画刊》,他认为“这样一个小画刊,有了三个以上的‘未完’,确乎是读者败兴的。不但要简短,最好是有意义的,更是有华丽的穿戴。”

1936年4月,在金剑啸等人接兑《大北新报画刊》后,他们对整个画刊进行了大胆改革。版式规格由原来的四开一张改为十六开四页或六页一本的彩色画报,出版周期由原来的周刊改为五日刊。画刊的头版也由原来以刊登广告为主,改为刊登新闻和图片。改版后的画刊销路大增,很快就成为当时哈尔滨有影响的文艺刊物。

作为东北革命文艺的拓荒者,金剑啸为当时的东北文艺运动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抗战初期,“如果在东北没有金剑啸在文艺上的挺身而出,振臂一呼,东北的抗战文艺不会发出耀眼的光芒,是这个东北文艺的拓荒人开拓出了一条反抗侵略者的文化拼争之路,检索东北的抗战文艺,金剑啸绝对是个不容忽视,无法绕过的存在。”他的编辑工作为他艺术才华的施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阵地,同时他的艺术才能更为他的编辑工作起到了增辉助力的作用,他的编辑行为与思想为今天的编辑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猜你喜欢
新报画刊副刊
小猕猴学习画刊
06、07、08合刊
05、06、07、08合刊
小猕猴智力画刊
小猕猴学习画刊
在“商”就要在“言商”上有新作为——浙中新报着力做好“商”报道的探索与实践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文化引领:副刊创新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