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点”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8-12-25 10:59冯永升魏婷婷
中国德育 2018年22期
关键词:法治价值观道德

冯永升?魏婷婷

在发展道德认知的同时,我们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学习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小学阶段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但是,目前相对单一的宣传教育方式,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说教空洞、理论教条、枯燥乏味。加上小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还未形成、缺乏亲近社会的情感等原因,小学生如果再不能从课堂主阵地上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引领,负面信息就会乘虚而入,影响他们思想的健康发展。因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地成为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把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科学建构,统筹布点,在有计划、有目的的学科教学与实践土壤里,精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触动孩子的心灵,涤荡孩子的灵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领小学生精神成长的“主题曲”、导航人生前进的“方向盘”。

一、精准整合内容的“连接点”

小学道德与法治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法治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小学二年级教材为例。教材坚持的特点很明显:一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关注儿童的经验,激发学习兴趣,贴近儿童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二是改进教材的呈现方式,低年级的教材采用绘本的形式,引导儿童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

教材本身就很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是为了更加全面合理地进行布局,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存量分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全面互构,有机整合,这样的探索,让二者既有“内隐”,又有“外显”。

存量分析。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内容为“连接点”,可得出表1内容。(见表1)

我们找准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之间的连接点,不仅会让小学道德与法治“高山流水遇知音”,变得通俗易懂,更为喜闻乐见,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还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成为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精确抓住适时的“介入点”

学生的学习主阵地在课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味的空洞的说教只是空讲,教育效果不会理想。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在备课过程中深挖教材,以教材为例,再拓展扩延,做好预设和布点,及时准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过程;教师抓住课堂上的生成,及时地介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时有效地反馈与验证,也显得更为重要。学生在“三及时”的课堂上当场明善恶,懂美丑,辨真假,树新风,才会产生好的教育效果。

课堂回放。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排好队”为例。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校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排队呢?他这样“助人为乐”的行为好吗?

(出示書上的跳绳图和排队占位置图,再引导孩子自己说一说。)

师(拓展):走出校园,哪些公共场所需要排队呢?

生:公共卫生间、超市购物、买早点、乘车……

师:是啊,无论是哪些公共场所都需要我们遵守秩序,排好队。

还有哪些特定的公共场所需要我们遵守排队秩序,你们知道吗?(学生讨论后交流。)

生:遇到老弱病残孕的时候,先帮助他们。我们的排队规则要加上这一条。

师:在公共场合,懂得先来后到,不插队,注意文明礼貌。自觉排好队,才是为自己和他人提供方便。

在这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内容本身结合了社会生活中的诸多热点问题,如公共场所的排队问题,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在教材当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对价值观本身一个适时的体验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一起及时有效、共同探讨当下一个关于价值观问题的过程。最为重要的是,教师不失时机抓住介入点,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牵线搭桥”,进行有机渗透,以此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遵循儿童道德自主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当场及时而自然地引领,给儿童留下自主思考与思辨的学习空间,较好地处理了核心价值观认知的传授与自主践行能力建构之间的关系,促进儿童在自主学习体验中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治意识,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精心培育道德的“生长点”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不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延伸到实际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真正成长起来,拥有其完善的人格,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要善于“修渠”、搭载体,力求让青少年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延伸部分内容的教育,让学生将所学习的内容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内容、理念,从而真正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行为体系。

体验行动。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团团圆圆过中秋”为例。

师:中秋节是我国千百年来传统的节日。团圆的人儿思念着没有团圆的亲人。但是,好多人因为工作,没办法回家过节。小明的舅舅今年中秋节没有回家……(播放《十五的月亮》)

想一想,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做?

生:写信、打电话、写贺卡、唱歌、寄送月饼、去看他……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展示体验制作和其他活动成果。欣赏贺卡:播放一些有关中秋节的贺卡图片;拨打电话:现场打电话,真情问候远方亲人;写信尝试:说说打算写写什么话给远方的亲人。)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好,课后就和爸爸妈妈了解一下,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熟悉的人没办法回家过节,我们就选一个办法行动起来,送上我们真诚的祝福。

针对儿童探究和践行精神不足的现实,在全面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理念和目标的同时,我们突出了“乐于探究”“勇于践行”的要求,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活动,引导儿童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生活,关心不能回家过节的人,这是对传统节日的尊重,更是对一个孩子善良本性的激发。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准确、及时、有效地进行爱国、文明、诚信、友善、和谐、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教育,启迪感染学生,点明生命主题,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并自觉去落实。在发展道德认知的同时,我们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学习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冯永升,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魏婷婷,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孙格格

猜你喜欢
法治价值观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我的价值观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