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

2019-01-04 05:40
教育家 2018年48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孩子课堂

经过多年持续性的教学改革,中小学课堂改革取得了很多成果,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比如学生主体性得到发挥,教学互动性明显增强,信息技术普遍得以应用;比如说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合作性学习的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加强;比如说个性化学习的探索,有效教学的研究;等等。这些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充实了新内容、开拓了新路径。现在很多学校还在进行课堂教学前沿的探索。有一些探索,也令人耳目一新。

但是目前关于课堂教学的探索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起来有四:一是课堂教学改革还没有真正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二是学校领导难以集中主要精力研究教学,更难以坚持走进课堂,关注课堂教学改革;三是传统的质量观和由传统质量观形成的教学质量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仍占主导地位;四是课堂教学改革存在形式主义倾向,针对性、实效性比较差。基础教育的创新,不能够偏离基础教育的本位价值,不能脱离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不能脱离课堂学习。这是当前落实教育目标的基本形式。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回归本真,打好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落实规范要求与推进教学创新相结合

近几年,我们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规范性在逐步加强。但常规的课堂,其特点是规范性和不确定性的结合。课堂教学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有相对稳定的空间——教室,二是有相对稳定的人群——老师和学生,三是有相对固定的时间——一节课,四是有相对明确的任务。但课堂教学还有不确定性。第一,教育对象存在差异性和主体性。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即使在同一个班级,教学对象是不同的,主体作用也是不同的。第二,教学设计不具有严格的规范性,不是说一节课必须这么教,不能那么教。第三,教学过程具有不确定性。教学过程中随时会出现很多生成性问题,很难按照你的预设进程走。此外,教师的风格也具有差异性和主导性。教师在课堂具有主导性,教师风格的不同也会造成不确定性。还有教学效果的难以预期性。我们一般有一个预期效果,但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你本来没想在这方面取得效果,但最终却在这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所以课堂教学既有规范性,又有不确定性。

加强规范性是必要的。加强规范性可以使我们明确教育方向,明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这样,落实教育目标就更容易。这并不妨碍我们创新,因为落实规范的要求,课堂教学的创新就有了方向。而教学的不确定性,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所以在落实教学规范性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改革的创造性,以获得更好的教育实效,推动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增长知识见识与提高综合素质相结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在2015年9月19日公布了一个报告,这个报告主要概括了未来各国课程改革的大致方向。大概有六个方面:一是培养能力,二是以学习为中心,三是整体综合,四是多样包容,五是数字化,六是科学评估。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相对优势是“双基”优势,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比较高;但也存在两个相对的弱势,一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个是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我们要坚持发扬我们的优势,同时提高我们不足的部分。

首先,信息时代不能淡化学习知识的作用。有人认为,现在知识没多大用了,需要什么知识拿着手机一查就可以了。但是多伦多大学的专家提出,没有一个好的知识结构,创新是不可能的;良好的知识结构是思维发展的基础、能力发展的基础、创新的基础。任何一项能力的发展没有知识都不行。所以课堂教学改革不应该把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隔离开,而要把增长知识见识和加强综合素质紧密结合起来。

所谓综合素质,就是既要增长知识和见识,又要将知识和见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通过实践转化为素质。十九大报告提到,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要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里“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就是指的综合素养、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最重要的体现是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可以引用过来,素质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好习惯。一个人素质好,实际上就是说他的习惯好。那么什么是习惯呢?我们所说的习惯通常包括三方面:一是反映倾向;二是思维习惯;三是行为习惯。

首先,反映倾向就是遇见一件事情的时候,自然而然作出的价值判断——是好还是坏,是对还是错,赞成还是不赞成,应该还是不应该。这些价值判断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而不是在与很多人讨论了半天后作出的判断,也不是有人逼你作出的判断。这是反映倾向。

有一个学校让学生看完《白毛女》电影后谈观后感,学生说地主真可恨,贫苦农民真可怜。也有孩子第一个反应是,为什么杨白劳欠黄世仁的钱不还呢?甚至有孩子说,喜儿嫁黄世仁也没什么不好啊,他们家挺有钱的。当然经过讨论教育他们可以有一个正确认识,但是他的反映倾向体现的是他的习惯。

借用心理疾患的一个概念,现在青少年出现了“多重人格”现象。其中一种表现就是行为的无常性。今天看到这样一个事情他会觉得很感动,明天看到另外一个价值取向完全不同的事情他也觉得很感动。第二种表现是学生发展中的智德分离。智力水平不低,但是道德水平不高,所以学霸不仅可能犯错误,甚至可能犯罪。第三种表现是知行分离。政治课考得很好,但是行为不端。这种多重人格现象,既是社会价值观多元的折射,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没有完全成熟的表现。既给青少年带来了困惑,也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成为青少年的“反映倾向”,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形,遇见一件事能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作出判断,才能真正取得立德树人的实效。这一点是我们要培养习惯的首要内容。

其次是思维习惯。大多数的时候,人们都受制于强大的惯性思维。惯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快捷地认知和适应周围世界,也有助于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用遇到事情想半天、讨论半天就能做出判断。但如果是一种刻板的思维定式,就会阻碍突破常规,进行新的创造。我们的教育就常常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定式。

前一阵子网络上有一道题,说有一条船,船上有多少头牛、多少头羊,试问船长的年龄多大?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没有人做出来,找不到牲畜头数跟船长年龄之间的关系,中年级的学生有一部分做出来了,高年级学生大部分做出来了,但做出来的都是瞎编。因为经过多年的教育,在学生的思维里,只要出题肯定有答案,没有答案也要想法编一个,却不会质疑这个题目是否有问题。所以,我们要引导、鼓励学生审问、深思,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反思、体验、对比、沟通、自我和合作教育,获得全面的理性认识、情感认同。这是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一个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互动的过程。文本互动的过程很多人解读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文本,包括对文本的质疑。因为文本也不一定都对。我们老师在一节课结束时最爱问的一个问题是“同学们还有问题没有”,同学们说“没有了”老师就非常高兴。实际上没有问题才是有问题,因为教学要引发学生新的思考,引出新的发现,引出新的见解,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从过去的接受性教学变成质疑性教学,培养学生审辩思维能力,不管你给我讲什么东西,我先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是不是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然后经过合作或者个人的研究来证实,最后得到一个理性的判断。当然批判性思维也好,审辩思维也好,不是说不要正确的东西,整天对什么都怀疑,而是以怀疑为起点,通过学习、思考,最后得到一个正确的认识。

培养思维习惯还要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好奇心不仅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且还会成为发明、发现的催化剂。一个好奇心强的孩子,会渴望知道更多的东西,常常打破砂锅问到底,老师要激发和保护孩子的这种好奇心,不能扼杀孩子的求知欲望。

有一次,北京的小学生在瑞典与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挪威化学家对话。在这个对话会上,一位是诺贝尔奖的医学评委会主任,一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演讲完之后,北京小学生向他们提问题。这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讲的是他发现在人的大脑海马区有一个地方的作用可以影响人的老年痴呆,有同学站起来问他,老年痴呆还有没有其他的并发症呢?能不能用改善基因的办法使这种情况不早早发生呢?诺贝尔奖评委会主任讲完了以后,学生又问他,我们现在的科学发现都是团体合作完成的,为什么诺贝尔奖只发给个人不发给团体?诺贝尔奖评委会主任都愣住了。这些东西没办法事先教,你不可能事先准备好问题,因为你不知道他讲什么。这是一种思维习惯,是好奇心,是求知欲。

三是行为习惯。一次我带学生从奥地利维也纳到另外一个城市,路上车很多,很挤,忽然所有的车都往路边靠,路中间空出来了。我们车上有同学说,中间有空了,咱们赶紧往前开。司机说不行。我问为什么,他说一定是前面出了交通事故,只要出了交通事故,后面的车就会自觉停在路边,让出一条路来,让交通警车、救护车开过去。这就是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是一种定性的行为,是人在一定情景之下自动进行的动作。行为习惯是自动化的,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跟人的后天条件反射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

我在浙江义乌绣湖小学参观时,他们把全校学生拉到了操场写字。令我感动的是,所有学生写字的姿势,眼睛跟纸的距离,甚至跟桌子的距离掌握得都非常好。我说学校为孩子培养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比你展示几个学生写得好的字感人得多。这就是课堂培养。

反映倾向影响我们的价值观,思维习惯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所以习惯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集中体现。爱因斯坦讲过一句话,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所记住的每一样东西,那么剩下来的就是教育。一个人最后能剩下的是什么?就是习惯。高尚的道德、科学的思维、良好的行为,最终归结为养成一种习惯,否则就会忘掉,不会剩下,也就不会真正成为教育的成果。

应用教学技术和优化教学课程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技术被信息技术取代的趋势比较明显,但是传统的常规教学技术仍需要进一步优化,关键是传统教育技术的融合。如果将精彩的说教、精辟的解惑、精美的示范、恰到好处的启迪融合起来,就是很好的教学技术。我们强调常规教学技术的融合,更要强调常规教学技术跟信息技术的融合。

课堂,是一个学生、教师跟文本的互动过程,包括对文本的互动。要把文本看成互动的参与对象,而不是参与标杆。MIT人类动力学院研究认为,一个团队成功最重要的手段是什么?是沟通。他们认为沟通的活力度、参与度、探索度是沟通最重要的三个要素。课堂教学如何评价教学的活跃程度、沟通程度?我认为也可以用这三个维度。第一是活力度,看这一堂课活跃不活跃;第二是参与度,有时候课堂很活跃,但是老是几个同学在举手,参与度是看成员参与的广泛程度,要看多少同学参与;第三是探索度,看这一堂课是不是带来了新的信息。

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对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在线教学、MOOC和翻转课堂;比如教育大数据,用于学习分析、教学管理,用于量化自我跟管理系统;比如虚拟助手、情感计算、人工智能,还有工程创新,特别是3D、4D、5D的应用;比如交互技术,AR和VR,最近还有MR。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的确对教学内容、对学校功能、对教育的评价都产生很大影响,也带来很多困惑。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15年发布了《学生、计算机与学习:促进彼此联系》的报告,这个报告提出一个观点:教育者需要时间和精力,学会如何在教育中使用技术,同时始终专注于用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报告说,技术可以放大杰出的教学,但是再伟大的技术,也不能代替平庸的教学。报告最后说,把21世纪的技术单纯添加到20世纪的教学当中,只会稀释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学会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整合教学方面成为积极主动的变革代言人。

我去瑞士的时候问他们信息技术的投入是怎么分配的,他们说,四分之一用于硬件建设,四分之一用于软件和资源开发,二分之一用于教师培训。他们还补充了一句话,如果不把二分之一的钱拿来培训教师,前面的钱白花。所以在优化教学的过程中,把传统的常规技术跟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应用,才能真正用技术优化你的教学过程。

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每个孩子相结合

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对此,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公平”“质量”。但我感觉最难的是“每个”。我们常说“面向全体学生”,其实“面向全体”并不等于“面向每个”。因为“全体”里面每一个都是不一样的。有爱哭的,有爱笑的;有思维能力强的,有动手能力强的;有这样优势的,有那样优势的。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不同的学生。

最近网络上炒作一件事情,有一个媒体搞教育最大谎言的征集,最后很多人包括一部分专家,都说最大谎言是陈鹤琴先生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老师之所以这样认知,是因为社会上对老师指责的太多了,把学生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老师,所以我也不赞成用这句话作为指责老师的依据。但是我们应该正确理解陈先生这句话,因为陈先生这句话是告诉我们,面对不同的学生,应该研究他们。教师有责任教好每个学生,应当把努力探索教好每一个学生的途径作为自己的追求。

现在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什么是教好?最近有一件事情值得我们关注,原来奥巴马主持制定的美国教育改革方案《让每一个孩子成功法案》2018年正式开始试行了。这之前,小布什也制定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这两个法案实际上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小布什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即让孩子达标。对教师的问责也是以此为依据,他用标准化考试来看有多少学生达标,如果不能达标,你这个学校就要被问责,甚至撤掉学校,并且跟教师工资挂钩。这是以达标来评价教得好与不好。而奥巴马的《让每一个孩子成功法案》,他的标准是达标加成长。即有的孩子不一定能达标,但是他进步了。在这儿,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讲的话:“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好教育就是教人变好,这就是“成长评估”的概念。

我们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标准,“德智体美劳”不同年龄段都有不同的标准,我们应该要促使学生达标,但达标不等于成长,不等于进步。因为有的孩子本来学习成绩就特别好,基础就特别好,上不上你这个学校都能“达标”。如果从成长角度评价,这一部分孩子并没有多少进步;反过来,另外的孩子可能没有达标,但是他进步了。我觉得“有进步”是我们教育的归旨,我们的教育既要追求达标,更要立足于成长,立足于使每一个孩子变得比原来更好。我们现在关注达标比较多,考核达标也比较多,而考核孩子进步的比较少。

十九大报告提出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和有质量的教育,我们应该让每一个孩子在接受教育后能有进步。这是下一步课堂教学改革应该关注的问题。教育应该使每一个孩子比过去变得更好。

评价老师也要用“达标+成长”。对年轻老师来说,可能有很多指标不一定达到,但是要看是不是成长了。我在参加亚太地区教育创新“文晖奖”评议时,发现菲律宾的一个材料谈了一个观点,他说,我们当前的教育途径需要教育者对涌现的需求具有敏感度,教育者要乐于参与发现过程、意义建构的过程,如果想成为高效教育者,必须成为永不停息的学习者,如果想使学习成为可能,没有比成为一个倡导者更快更简单的方式了。这句话启示我们:想要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就先问他一个问题——你倡导什么,然后用倡导的理念指导行动,这样自觉性就会加强。

加强回归基础引领,激发教师热情,发挥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减少对教师自主性的束缚,这是培养教师的关键。我看了全国负责培训的一批优秀教师的名单,我发现没有一个是培训出来的,都是他们自己自主成长起来的,当然培训也是必要的。我觉得,最大限度减少对教师自主性的束缚,是校长智慧的集中体现,也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创新、回归基础的重要课题。所以改革最终还是要发生在课堂上。

本文系陶西平先生在2018(第五届)中小学校长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孩子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