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针灸联合康复锻炼对中风偏瘫患者的效果

2019-01-04 06:50黄旭丽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医院普宁515300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偏瘫中风肢体

黄旭丽(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医院 普宁515300)

中风又称为脑卒中,该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脑部血管破裂或血管阻塞引发的脑内血流量不足,或血运受阻导致的脑部组织损伤,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神经内科疾病,中老年人群是该病的高发群体,近年来,受到社会大环境及生活环境的影响,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1]。有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约有80%的中风患者经过及时抢救后会发生后遗症,其中以肢体偏瘫最为常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2]。为改善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我院对中风偏瘫患者采取了早期针灸与康复锻炼的联合治疗方案,选取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单独康复锻炼和联合针灸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对照组男31例,女17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0.3±3.6)岁;左侧偏瘫23例,右侧偏瘫25例;观察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61.2±3.5)岁;左侧偏瘫24例,右侧偏瘫2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偏瘫部位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批准。

1.2 纳入标准 因中风所致偏瘫者;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者。

1.3 排除标准 合并心、肾、肝脏重大疾病的患者;其他原因所致偏瘫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行康复锻炼,具体措施包括:患者呈仰卧位,将其患侧上肢外向伸展约30°,并辅助患者将其肘关节、腕关节和指关节进行伸展伸直操作,对患者前臂进行适当后旋。在患者下肢腘窝位置放置软枕,对其膝关节和髋关节等进行屈曲状态摆放,并在患者下肢外侧处垫软枕,避免患者下肢发生外旋。在患者足下位置放置软枕,使其踝关节保持90°。当患者呈健侧体位时,指导其进行患侧上肢合理前伸,同时在患者胸壁与上肢之间放置软枕,指导患者尽量将其肘关节、腕关节和肘关节伸直,并前旋前臂。在患者腿脚下放置软垫,轻微屈曲其下肢膝关节和髋关节。患者呈患侧卧位时其患肢与健侧卧位的摆放方式一致,但是非必要时不建议呈患侧卧位,以免患者患侧静脉回流不畅,影响患者功能恢复。患者每天需进行肢体按摩,首先由患者头部开始,按照经络走向进行按摩,针对患者头部、四肢、背部等处用按、揉、捏、等手法进行按摩,加速患者肢体血液循环,缓解患者高肌张力肌群,避免肢体痉挛,每次按摩持续时间30 min即可。患者肌力为0~2级时应进行肢体被动锻炼,帮助其进行肢体伸展、屈曲和旋转等,循序渐进地扩大其肢体运动范围。上肢锻炼集中于肢体肌肉伸展,下肢锻炼集中在肢体关节屈曲。患者肌力超过2级需要进行肢体主动锻炼,指导患者自行进行各关节按摩和床上运动,肢体功能逐渐恢复后下床运动。治疗4周。

1.4.2 观察组 行早期针灸与康复锻炼联合治疗,康复锻炼同对照组。早期针灸治疗根据患者的偏瘫部位取穴,上肢偏瘫患者针灸取合谷穴、外关穴、肩髃穴等,下肢偏瘫患者取绝骨穴、太冲穴、昆仑穴、阳陵泉穴等,头针取曲鬓穴和百会穴,进针后深刺,直至患者肢体出现酸胀感后,留针20 min,针灸治疗1次/d。治疗4周。

1.5 观察指标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1)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评估两组的生活质量、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采用中风患者专用生活质量量表[3]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内容主要包括精力、语言、活动、家庭角色、性格、情绪、思维等因子,采取5级评分法,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4]评价患者的运动能力,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说明运动功能障碍越轻;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5]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主要评分内容包括饮食、洗漱、穿衣等,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说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2)临床疗效评定标准[6]:治疗后,患者肢体功能显著恢复,能够独立进行日常生活事宜评定为显效;治疗后,患者肢体功能有所改善,可处理部分简单的生活事宜评定为有效;治疗后,患者仍为偏瘫,需要家属对其生活起居事宜进行照顾评定为无效。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SS-QOL、FMA和MB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S-QOL、FMA和MBI评分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S-QOL、FMA和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SS-QOL、FMA和MBI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SS-QOL、FMA和MBI评分比较(分,±s)

MBI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SS-QOL治疗前 治疗后FMA治疗前 治疗后t P 65.63±2.18 65.42±2.25 0.464 4 0.643 4 86.36±4.15 74.12±4.08 13.722 4 0.000 0 42.37±2.36 42.41±2.42 0.081 9 0.934 8 61.28±2.41 51.14±2.25 20.528 2 0.000 0 43.88±2.26 43.92±2.31 0.857 5 0.931 8 60.32±3.05 51.26±3.12 14.535 4 0.000 0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中风是常见的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的特点,即使经过有效治疗,大部分患者也会发生多种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后遗症,其中偏瘫的发生率最高,对患者的生活能力、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早期开展有效干预对提升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7],中风患者的受损中枢神经具有可塑性和重建性,这就需要给予患者合理的外界刺激,促进其神经元轴突侧枝的生长,坚持合理的锻炼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早期康复锻炼是通过体位摆放干预、上下肢伸展屈曲锻炼和肢体按摩等方式促进患者血液循环,避免肌肉痉挛和关节粘连,良好的外界刺激可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为进一步提升中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研究提出,在康复锻炼的基础上加行早期针灸治疗。中医学认为,中风发病与患者心、肝、肾阴阳失调和气血亏损有关,因此,改善患者的阴阳失衡和气血亏损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8]。通过对合谷穴、外关穴、肩髃穴等上肢穴位,绝骨穴、太冲穴、昆仑穴、阳陵泉穴等下肢穴位,曲鬓穴、百会穴等头部穴位进行针灸,可有效发挥疏通经络、散热解毒、止痛消肿、理气化瘀和祛风止痛的作用,改善患者肢体水肿、痿痹等症状,进而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S-QOL、FMA和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后,观察组的肢体功能、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早期针灸与康复锻炼联合治疗中风偏瘫的效果更理想。

综上所述,中风偏瘫患者早期采取针灸和康复锻炼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偏瘫中风肢体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肢体语言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肢体写作漫谈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