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乙拉西坦对癫痫患者认知功能及情绪的影响

2019-01-04 06:51冉倩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左乙拉西电位

冉倩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南阳473000)

癫痫实为一种因脑内神经元持续异常放电所造成的慢性脑部疾病,发病机制较复杂,包括氧化应激损伤、离子通道异常、神经递质失衡及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等。癫痫是一种多发型、严重型神经系统疾病,所表现出的持续状态,实际是一种严重的癫痫发作形式,可导致病情进展为更加严重的神经功能永久性缺失[1]。据报道[2],癫痫患者通常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包含记忆力、警觉性及注意力等。阶段性的认知功能障碍呈现出典型的可逆性趋势,可治愈;而持续性认知功能障碍通常是因脑组织的器质性损害所致,会有较为严重的临床后果[3]。左乙拉西坦实为一种新型的抗癫痫类药物,耐受性好,药理学特性佳。本研究采用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56例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男17例,女 11例;年龄 18~54岁,平均年龄(39.1±12.1)岁。观察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21~55岁,平均年龄(40.4±12.7)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4]诊断标准,并经脑电图(EEG)及其他相关检查确诊;年龄18~55岁;病程<2年;就诊前未使用过抗癫痫药(AEDs);发作频率≥2次/年。(2)排除标准:合并心、肾等器官功能障碍者;颅内疾病者;既往有精神病史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丙戊酸钠(国药准字H20010595)治疗,口服,2次/d,初始用量为10 mg/(kg·d),接下来每周增加10 mg/(kg·d),直至维持剂量20 mg/(kg·d),如果治疗后仍有发作,可继续增加剂量至30 mg/(kg·d)。观察组采用左乙拉西坦(国药准字H20143179)治疗,口服,2次/d,初始剂量为10 mg/(kg·d),接下来每周增加10 mg/(kg·d),直至维持剂量25 mg/(kg·d),若仍有发作,可继续增加剂量至35 mg/(kg·d),用药前3个月,每日增加10 mg维生素B6。

1.4 观察指标 (1)在就诊时及治疗第4、8、12、16周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定两组患者的认知能力,量表包括延迟记忆、语言、命名、视空间、执行能力、注意力、抽象思维7个项目,共计30分,分数越高认知能力越好[5]。(2)就诊时及治疗第4、8、12、16周,在患者保持觉醒和注意力集中状态下,应用肌电/诱发电位仪进行神经电生理P300电位检查,记录P300电位潜伏期时长(ms)。(3)在就诊时及治疗第4、8、12、16周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6]。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MoCA评分比较 就诊时,两组Mo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8、12、16周时,观察组MoC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MoCA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MoCA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就诊时 4周 8周 12周 16周对照组观察组28 28 t P 19.2±2.6 19.5±2.8 0.41>0.05 20.6±3.1 23.0±3.3 2.80<0.05 21.7±3.5 24.5±3.7 2.91<0.05 23.2±3.7 26.2±4.0 2.91<0.05 24.1±3.9 27.5±4.6 2.98<0.05

2.2 两组P300电位潜伏期时长比较 就诊时,两组P300电位潜伏期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 4、8、12、16 周时,观察组 P300 电位潜伏期时长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P300电位潜伏期时长比较(ms,±s)

组别 n 就诊时 4周 8周 12周 16周对照组观察组28 28 t P 395.4±30.7 397.5±32.3 0.25>0.05 388.1±29.5 370.4±28.2 2.29<0.05 379.0±27.5 361.3±25.4 2.50<0.05 371.2±26.7 355.7±24.6 2.26<0.05 362.3±24.8 346.2±21.5 2.60<0.05

2.3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 就诊时及治疗第4、8周时,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 12、16 周时,观察组 SAS、SD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分,±s)

SDS评分就诊时 4周 8周 12周 16周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SAS评分就诊时 4周 8周 12周 16周28 28 t P 33.5±6.2 32.7±5.9 0.50>0.05 35.2±6.5 36.6±6.7 0.79>0.05 36.0±6.6 37.7±7.2 0.92>0.05 36.7±6.7 40.9±7.6 2.19<0.05 37.1±6.9 42.6±8.3 2.70<0.05 35.1±6.5 34.6±6.2 0.29>0.05 37.3±6.8 38.7±7.1 0.75>0.05 37.7±6.5 42.6±7.0 2.71>0.05 38.4±7.2 43.5±7.5 2.60<0.05 39.0±7.3 44.4±7.8 2.67<0.05

3 讨论

癫痫实为一种慢性脑部疾病,多因脑内神经元出现异常放电所致,其发病机制包含氧化应激损伤、神经递质失衡、离子通道异常及胶质细胞增生等[7]。如果长时间出现癫痫发作情况,会改变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如形成苔醉纤维芽、海马神经元的再生等。以上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性改变可能导致患者神经元在癫痫发作后兴奋性升高,损害患者认知功能。

AEDs的使用是个长期过程,AEDs不但会导致神经病理损耗,使其出现色氨酸酶代谢障碍,还会导致叶酸缺乏,造成内分泌功能异常,影响患者皮层高级神经功能,如对患者的认知功能造成影响。AEDs可通过加强抑制神经传递或是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达到改善患者认知功能的目的。据报道[8],AEDs会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且用药量越大,其对患者认知功能影响越大。丙戊酸钠实为一种典型的广谱AEDs,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增加脑内抑制性神经介质γ-氨基丁酸(GABA)的浓度,同时适当性增强突触后对GABA的反应,加强神经元的抑制作用,从而达到抗癫痫的目的。左乙拉西坦为一种新型抗癫痫类药物,有着较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左乙拉西坦可通过下调大脑皮质内GABA受体,将下调的GABA受体滞留于海马内,从而强化GABA对神经元回路的抑制作用。此外,左乙拉西坦还能阻断神经元突触前的神经递质释放,阻碍神经末梢突触前膜蛋白与神经递质的结合,从而抑制癫痫的发作。

本研究结果显示,就诊时,两组MoCA评分以及P300电位潜伏期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 4、8、12、16 周时,观察组 MoCA评分以及P300电位潜伏期时长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就诊时及治疗第4、8周时,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2、16周时,观察组SAS、SD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左乙拉西坦对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优于丙戊酸钠,但对情绪的负性影响较丙戊酸钠明显,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并积极预防。

猜你喜欢
左乙拉西电位
左乙拉西坦注射液治疗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疗效及预后
电位滴定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对癫痫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分析
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儿童部分性癫痫效果观察
冰糖葫芦
癫痫患者采用左乙拉西坦和托吡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电镀废水处理中的氧化还原电位控制
浅谈等电位联结
齐拉西酮与奥氮平治疗早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分析
基于二维自适应hp有限元的自然电位高精度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