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创造力:存在机理、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

2019-01-05 04:38王天力
商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创造力创造性动机

王天力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7)

创新的首要要素是创造力 ,创造力是创新的前端,是创新的“种子”,是创新实现的第一步[1]。特殊创造力为创造力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创造力久居“神坛”之上。以往创造力的研究并没有对创造力加以区分,而是统一使用一个包含的概念,这种包含性使得创造力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始终处于模糊之中。提出“一般创造力”这一概念,阐述其内涵实质、存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加深对创造力的理解和深入研究创造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一般创造力的概念

(一)创造力定义

由于 “创造”是一个含义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概念,因而创造力的定义也多种多样[2]。狭义的创造力是 “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的能力”。广义的创造力是“产生出一切相对于创造主体而言的、有益社会发展的新的思维、行动或结果的能力。”

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也得出了许多不同的创造力定义。其中,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定义为“产生对社会或个人新颖的、有用的想法、过程以及程序等。创造力就是产生解决新问题、产生新方法、带来新程序,以及形成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想法的能力。创造力是“以全新的视角看问题以及创造性地做一切事的倾向”。对创造力最为简洁的定义当属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阿玛拜尔(Amabile)的定义,即“创造力是产生新颖和有用的想法”。

(二)特殊创造力与一般创造力

由此可见,创造力并不十分“高深莫测”,它内在地包含了两种创造力:少数人所拥有的、能够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力的特殊创造力以及普通大众所拥有的、能够产生一般革新创新效果的一般创造力。

事实上,根据马斯洛的创造理论[3],以及后来阿玛拜尔等人的研究,创造力并不是天才人物所独有,而是呈现出一个类似于连续性的“波谱”,为每一个健康的人所拥有。在“波谱”的一端可能是天才的创造力,而中间或另一端则是普通大众的一般创造力。创造力是普遍人性的一个基本特点。

由此,创造力可以分为特殊创造力与一般创造力。特殊创造力指少数天才人物所拥有的非凡的、天赋的高创造力,他们能够创造出举世瞩目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或作品,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4]。与之相对的就是一般创造力。一般创造力指的是相对普通的创造力,它不具有天才创造力的特征,但却也能够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创见或找到有意义的解决方法。一般创造力的指向对象为除却少数天才人物的普通人,即马斯洛所指的一般意义上的“健康人”。健康人以全新的方式理解和解释全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想法、观点或可实行的做法,即为一般创造力。进一步拓展其内涵,可以将一般创造力理解为创造性地做任何事的倾向。特殊创造力与一般创造力特征对比见表1。

表1特殊创造力与一般创造力的比较

由此可见,一般创造力与特殊创造力有着很大差别,将一般创造力与特殊创造力合并提出,抹杀了两者的差异点,消弱了一般创造力的内涵特征。

二、一般创造力的存在机制

不同的理论学派从不同的角度直接或间接地证明了一般创造力内在地存在于普通人之中,是“健康人”实现完整人格和独特自我的需要。

(一)高尔顿的天才创造力

19世纪40年代,最有代表性和为人熟知的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曾通过研究天赋条件对创造力的影响,得出创造性个体是天生的结论。他在《遗传的天才》中说,“人所具有的创造力,或‘差异化才能’,也像一般物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适应一样,具有进化性质。天才创造力不是源于后天的环境因素,而是源于他们的先辈,遗传使个体继承了这种‘特殊才能’”。高尔顿片面夸大了先天遗传的作用,其关于遗传的力量在创造力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观点导致很多人对普通人是否拥有创造力持怀疑态度。高尔顿的理论完全忽视后天环境对创造力的塑造和重构作用,这使他的理论弊端大大显现。

(二)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的能量一旦转化成快乐需求很难驾驭,只有升华为“超我”,才能得到有效地驾驭,即转为创造的需要。力比多强大的能量转化为创造动机就产生了伟大的创造作品。人人都有“本我”,也就是人人都拥有潜在的创造力。阿德勒(1907)也认为,个体生命里存在着一种追求优越的本能内驱力,个体都有一种意识力量去塑造自我的人格和命运,他称为“创造之力”。荣格用“情结”和“个体潜意识”的概念解释一般创造力的来源。他认为,个体潜意识的“情结”通过强大的集体潜意识的心理能量,使人类发挥无限的创造潜能。这种独特自我的潜在力量就是一般创造力,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地展现生命”的独特内在需求。

(三)人本主义学派

人本主义学派从内在直接宣称了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本质和潜能。其代表人物马斯洛(Maslow)提出了“自我实现论”,系统地阐述了这一点。“自我实现论”是基于“需求层次说”,而“需求层次说”是基于“健康人”的概念,“健康人”不仅生理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健康人机体的基本倾向在于尽量实现自身能力、潜力和自身人格,即“实现其能力的最佳状态” 。“健康人”的本性中都存在这种永远“向上”和“向前”发展的自我实现需要的动机,也就是创造力的动机,它是“无止境的”,从而也成为人类前进的永远动力 。

(四)近代学者Amabile的“波谱”理论

著名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Amabile在其“波谱”理论中给出了她对于一般创造力的深刻见解。她认为创造力不是“二分的”,而是一个从低到高的连续体,类似于光的波谱,呈现出一系列的由低到高的频率范围。很多实证研究已经观察到和确切地评估了创造力是从简单的“园艺多样性”到复杂的“专业创造性”的连续体。创造力完全可能存在一种内在的连续变化过程,虽然这种连续过程在表面看起来可能是间断的。这种一般的创造力根植于不同的人之中,不管产品的外部表象是否能够被观察者发现已经呈现出了质的变化,其内在都是保持着连续的性质。将创造力视为连续体十分形象地说明了一般创造力为每个人所拥有。

三、影响一般创造力的因素

虽然一般创造力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但一般创造力最终体现出来的程度并不相同,这主要是一般创造力还受到人的认知、行为风格与人格、动机和所处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一)认知因素

研究者最开始就关注创造性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早期的认知心理学家观察到,通常人们会沿着以往认知所界定的预期线索进行非跳跃性的连续思考,而且往往容易被问题的表面特征(表征)所影响,因而,通常很难产生创造性想法。珀金斯等人研究发现,拥有创造力的人通常采用另外一种方式思考,即“横向的”或“联想性的”认知方式,也就是想法从一类跳到另一类的思考方式,在看似无关的问题表征上发现问题。这种跳跃性突出地表现为认知的灵活性/变通性以及复杂性。当观念以变通、灵活、复杂、有用的方式进行扩展、修正、联结时,创造力就产生了。另外,创造力还是一种认知加工过程,存在于一般的问题解决过程之中。有的学者直接将创造力定义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行为风格或人格

行为风格或人格能够影响创造力,创造力与行为风格或人格密切相关。早期的研究就发现了一些较为稳定的人格对创造力有很大影响,如内在动机、宽广的兴趣、审美敏感、容忍模糊、直觉、冒险、韧性与自信、不关注公众认可等。巴龙、爱杜森等人在研究科学家的创造力时发现,高度的自我力量、独立自主的强烈需要、较高的自信水平、陶醉于所热爱和倾注的事业等是创造者的共同个性特征。克顿(1989)发现那些具有“创新性”解决问题的人往往以“新颖的”方式解决看似普通的问题,甚至重新“界定问题表征”,然后再找寻答案。他说,这些创造性行为风格是较为稳定的,一旦形成,就会贯穿于解决绝大多数问题的过程之中。

(三)动机因素

动机影响着人的创造力发挥。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的灵活性和复杂性是创造力的最主要源泉,而这两者在高内在动机时最容易形成(McGraw, 1978)。Amabile等人都将动机与创造力联系起来。她提出内在动机是影响创造力的重要心理因素。当人们被工作本身的满意和挑战所激发,而不是被外在的压力所激发时,才表现得最有创造力。深度的任务卷入也是一种内在动机。亨勒(Henle)和理查德·克拉奇菲尔德都认为,任务卷入的目标是一种内在动机,有助于主体的高创造性行为选择 。外在动机对创造力有消极作用,但一些研究者并不完全认同它的负面影响。他们认为有些外在动机也可以和内在动机协同正向影响创造力,例如理所应当的奖励、领导认可、有益于提高个体能力的反馈、清晰的任务目标等。当然,有一些外在动机是完全负向影响创造力的,如监督下工作、刻板的控制、不合理的期限、充满团队敌意和有失公平的考评等。

(四)环境因素

人本主义心理学非常强调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皮亚杰(1962)认为思维行为包含自我与外部世界同化与调节的平衡。钱伯斯把创造力看作是有机体与产生新颖、独特产品的环境之间多方面作用的过程。马克·兰克相信创造力能通过环境条件得到鼓励和消退,通过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创造力在大多数个体身上能得到提高。西蒙顿(1996)的研究发现,发展性的社会关系环境有助于创造力的产生 。顿巴尔也发现,社会交往的作用对创造力十分重要。Amabile 等人(1996)专门对工作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5],提出并开发出8个影响创造力的环境因素构念及相应量表:组织激励、团队支持、鼓励性监督、自主控制、足够的资源、积极的挑战、工作量压力、组织障碍。其中,前6个为影响创造力的积极因素,后2个为影响创造力的消极因素。Amabile指出,工作环境能够通过影响个人的创造力最终影响组织创新。

(五)综合因素

20世纪末,学者们开始关注诸多因素共同影响创造力,他们将创造力看成是各种成分的综合体。Amabile(1983)提出创造力由领域相关技能、创造力相关的技能和任务动机组成。斯滕伯格(1988)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多层面的现象,即创造力的智能层面、智能风格层面和人格层面。斯滕伯格(1993)提出了一个包含六因素在内的创造力模型,智力、知识、认知风格、人格特征、动机和环境。此外,其他研究也揭示了创造力和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生活环境以及期望水平等的关系。将创造力放在一个综合的框架中去理解,这使得创造力的形成过程更接近真实情况。

四、提升一般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针对一般创造力的影响因素,探索提升一般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为:

(一)训练创造性认知方式

传统的对问题认知的方式可能阻碍一般创造力,因而,培养对问题的创造性认知非常重要。在认识事物和问题时,需要有意识地打破常规,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实质,从而重新审视问题表征,实现对问题的“重定中心”。另外,培养多种创造性思维方式,如逆向思维、横向思维、负向思维、发散思维等,培养认知的灵活性、复杂性和多方位性。最后,赋予个体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训练创造性认知习惯,也能够起到提升一般创造力的作用。

(二)培养创造性人格特质

创造性人格特质如广泛的兴趣、自信、勇敢、乐观、坚韧、独立自主等均需在儿童早期就开始培养,家庭、学校、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其它的人格特质如容忍模糊、直觉、审美敏感、高度的自我、热爱和倾注等更多地需要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和塑造。然而,所有的人格特质都离不开实践的载体。马克思说,实践作为改变世界的唯一方式,是理想人格形成的基础[6]。实践使创造性人格形成、丰满和日臻完善,实践是人格培养的最佳舞台,离开社会实践的理想人格是无从塑造的[7]。个体只有不断勇于实践,参与到广泛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才能使创造性人格不断地形成、稳固和发展。

(三)激发自主性内在动机

高内在动机通过增强认知的灵活性和复杂性提升一般创造力。较强的自我实现需要、浓厚的兴趣、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可以激发内在动机,一旦内在动机得到激活,人的一般创造力就会大幅度提升。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培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保有对某一事物的持久兴趣可以激发较高的内在动机。当人感觉到对工作能够自主支配和有能力时,内在动机最容易产生[8]。给予个体更多的工作自主支配权以及提高个体能力能够促进提高内在动机。最后,由于外在动机对内在动机存在挤出效应[9],因而,在可能的情境下,可以尽量减少对个体的经济报酬、物质奖励等的外在动机激励。

(四)营造激励性外部环境

积极的激励性外部环境能促进提升一般创造力。组织营造积极的激励性外部环境条件,如塑造组织整体的创新氛围、明确阐明整体任务目标、给予经常性的关于如何改进工作的反馈、提供强有力的团队支持、实施鼓励性监督、创造信任的工作关系、较多的知识共享空间、给予足够的资源,等等,都可以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提升个体一般创造力。与此同时,减少消极的外部环境,如过多的工作量和紧急期限、竞争性绩效、可预见的负面评价、教条的组织结构,以及开展工作的种种限制等,则可以大大减小消极性外部环境因素对一般创造力的影响。

当今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日益需要注入持续的创新活力。创新是现代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衡量组织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也是组织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必备条件[10]。一般创造力作为创新的“种子”和“启动器”,其不应戴着“神秘面纱”,而是应与“大众相见”。提出一般创造力的概念内涵,梳理其存在机制、影响因素并探索其提升的有效路径,可以更加明确一般创造力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建立更加完备的创造力概念体系,并进而为一般创造力的发生机制和发展策略等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创造力创造性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