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毒、瘀、虚”理论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控宫颈HPV感染的应用

2019-01-08 11:12谢秀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癌毒化瘀危型

谢秀超

(绵阳市中医医院,四川 绵阳 621000)

HPV是一种微小的无胞膜双链环状小分子DNA病毒,具有强烈的嗜上皮性、高度组织和宿主特异性[1],13种高危型HPV与女性宫颈癌发生发展关系密切[2]。我国是宫颈癌高发国家之一,且有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在年轻的都市女性人群中[3],因此有关宫颈感染HPV的防控是预防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键。“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中医“治未病”思想对宫颈感染HPV的防控具有重大指导意义。HPV属于中医邪毒、疫毒、热毒、湿毒等范畴,而HPV感染引起的宫颈炎、宫颈癌等病变可属于“带下病”“阴痒”“五色带”等范畴,可将宫颈感染HPV病机归为“毒邪熏蒸肌肉生脓”“毒热内壅,变生瘀血”“毒循经入络,伤及腑脏,腑脏受邪”等,因此可从“毒、瘀、虚”三方面入手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来防控,正如《类经·针刺论》曰:“未生者,治其几也。未盛者,治其萌也。已衰者,知其有隙可乘也”。

1 基于中医“毒、瘀、虚”理论认识宫颈HPV感染的探讨

现代医学认为,宫颈感染HPV需必备病毒、宿主和环境三方面因素协同,具体包括HPV型别、DNA含量水平、首次感染时间等,以及免疫功能、妊娠、激素和营养状况等,与宫颈癌的行为危险因素基本一致等[4]。“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认为宫颈感染HPV为患是“邪毒”与“正气”相互交争的过程,其中正邪交争始终贯穿于疾病整个过程中,而“毒”“瘀”“虚”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可相互从化、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其中“毒”为致病关键,“瘀”为病情转变枢纽,“虚”是病情发展基础。具体病情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邪毒炽盛,第二阶段是毒瘀搏结,第三阶段是正虚毒积。

1.1 第一阶段:邪毒炽盛

目前研究发现,约80%有性行为的女性在其人生的某个阶段感染过HPV,在育龄期女性HPV感染率约为6.6%[5],可见HPV毒力强、易感染致病。正如《素问·刺法论》说:“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梁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另外HPV感染危害大,低危型HPV感染常引起皮肤疣状增生、生殖道和肛周皮肤湿疣样良性疾病;高危型HPV感染则与皮肤基底细胞癌、鼻咽癌、口腔癌和宫颈癌等恶性肿瘤密切相关[6]。从中医角度看,可将HPV归属于中医“毒”范畴,由于其易感染女性下生殖道区域,具有“湿毒、浊毒”的特性,所谓“湿邪重浊,易袭阴位”;而感染后常常导致一过性外阴瘙痒、疼痛、宫颈糜烂、接触性出血等,可见其属性具有“热毒、火毒”的特性,所谓“诸痛痒疮,皆属于火”“毒火盛而蔽其气瘀其血”。可认为宫颈感染HPV第一阶段乃为“邪毒炽盛”为患。

1.2 第二阶段:毒瘀搏结

“正气虚一分,毒气必内进一分”。若机体正气亏虚,无法及时清除HPV,则可进一步发展导致宫颈实质性损害如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CINⅡ、CINⅢ甚至宫颈癌的形成;亦常常合并几种高危型HPV导致多重感染,大大增加了发展成为宫颈癌的几率;另外,HPV感染亦可合并其他生殖道病菌如支原体、衣原体等为患,危害巨大[7]。中医可认为此为宫颈感染HPV的第二阶段:“毒瘀搏结”。如《圣济总录》曰:“毒热内壅,则变生为瘀血。”究其原因可认为邪毒炽盛,煎熬冲任气血,阴血被熏蒸为瘀;邪毒热伤津耗阴,女子又以阴血为主,阴血亏则血滞为瘀;毒邪壅阻气机,则气机升降出入失调,导致血脉瘀结;邪毒炽盛直接伤及络脉或者病久入络则导致络脉受损,血溢脉外,所谓“离经之血,便为瘀血”,气血阻滞成瘀血。另外,瘀毒之间关系复杂,相互为因果,瘀毒交织则病势缠绵。瘀血内停,阻滞气机,久则蕴而化热,热从火化,酿生内毒,最终形成毒瘀搏结的阶段,正如《温热逢源》曰:“因病而有蓄血,温热之邪与之纠结,热附血而愈觉缠绵,血得热则愈形凝固。”

1.3正虚毒积

《灵枢·百病始生》曰:“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HPV感染缠绵难愈,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则久而成瘤成癌。此乃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瘀毒留滞女子胞久而成积,如《医宗必读》指出:“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其中“毒”既是致病因素,也是病理产物,HPV为“外毒”乃是直接致病因素,夹杂瘀血、痰湿等为患成积为癌毒,癌毒则为病理产物。可借鉴周仲英教授的癌毒理论[8],HPV感染后常依附于热(火)、痰、瘀、湿等相关非特异性病理因素杂合而为病,久而“外毒”成“癌毒”,两“毒”共存而相互为患,即毒必附邪,毒因邪而异性,邪因毒而鸱张,以痰瘀为依附而成形,耗精血自养而增生,随体质、病邪、病位而从化,表现证类多端,终致邪毒损正,因病致虚,“癌毒”与痰瘀互为搏结而凝聚,在至虚之处留着而滋生,与相关脏腑亲和而增长、复发、转移,如宫颈癌出现宫旁浸润、盆腹腔转移等情况。

2 有关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控宫颈HPV感染的应用

中医“治未病”思想是具有中医特色的重要疾病预防理论,逐步形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9]。“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此乃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之思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乃中医治未病“已病防变”之思想;“驱邪泻热,尽务尽早,保津养阴,贵在未匮”,此乃中医治未病“病后防复”之思想。借用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控宫颈HPV感染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未病养生,重在防毒,第二步已病防变,重在解毒,第三步久病防虚,重在化瘀。

2.1 未病养生,重在防毒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未病养生即在没有患病的时候居安思危,养浩然之正气,做到防患于未然,积极消除致病因素,预防疾病的发生。正如清·曹庭栋曰:“以方药治已病,不若以起居饮食摄于未病。”HPV感染是常见的女性下生殖道感染,属于性传播感染[10],因此未感染者要避免不良生活嗜好,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2 已病防变,重在解毒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矣。”已病防变,即在感染HPV后要及早识别,并采取防控措施预防加重、恶化或继发其他疾病,其重在解毒。主要依据病变程度、年龄、细胞学结果、HPV检测结果、阴道镜检查中转化区的情况及是否需要保留生育功能等综合考虑,进而制定出个体化的诊疗方案[11]。而中医治疗思路则重在解毒,所谓“毒去则正安”,可采取清热解毒、益气解毒、养阴解毒等法,但总以祛毒外出、令无壅滞为要,以期毒去正安,毒去正复,可根据中医“就近祛邪”的原则通过女子胞与外界相通,从下而去为主要途径。正如《金匮要略》曰:“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2.3 久病防虚,重在化瘀

《医学源流论》曰:“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可见病久则脏腑虚损、气血亏虚,疾病难治。所谓“邪气深入,则邪气与正气相乱,欲攻邪则碍正,欲扶正则助邪,即使邪渐去,而正气已不支矣”。因此病久成积者,病久必虚、必瘀,尤其是形成宫颈癌后常常气血亏虚和瘀毒相互为患,导致气机阻滞,则此时重在化瘀,瘀去则毒消,瘀去则正安。而化瘀之法并非强调过用攻伐消癥之品,而重在调畅气机。如王孟英《温热经纬》曰:“盖气贵流通,而邪气桡之,则周行窒滞,失其清虚灵动之机,反觉实矣。惟剂以轻清,则正气宣布,邪气潜消,而窒滞者自通。”此亦治未病思想的运用。

3 讨论

目前研究发现,HPV的持续感染、早期蛋白的异常表达、基因的不稳定性以及由此引起的宿主基因失衡是HPV致癌的关键因素[12],因此针对宫颈感染HPV重在早期的筛查及诊治,有关HPV疫苗的疗效仍待进一步研究证明,研发安全高效的HPV治疗性疫苗是目前HPV相关疾病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中医防控宫颈HPV感染的策略则重在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临床运用“防毒、解毒、防虚、化瘀”等法。

猜你喜欢
癌毒化瘀危型
癌毒病机辨治体系的构建
“癌毒传舍”新认识及其在肺癌复发转移防治中的应用
消痰化瘀降脂方治疗肿块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癌毒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主要成分的配伍研究
昆明市女性宫颈高危型HPV清除率相关因素分析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采用实时PCR检验诊断的临床研究
化瘀解毒健脾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结节的临床观察
熬夜也会生“癌毒”专家教您养阴祛燥抗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