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三道两路理论在“骆芡”病(骨关节炎)中的应用❋

2019-01-08 11:12黄肖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壮医骨关节气血

黄肖华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南宁 530023)

壮医药是广西壮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及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形成和总结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独特的民族医药体系[1],有明显的民族性和传统性,其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为本,三气同步,脏腑骨肉气血,三道两路,毒虚致病学说和调气解毒补虚治疗原则”。运用壮医药基本理论认识并防治临床中各种具体疾病,是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骆芡”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骨关节炎,是壮族地区常见病和高发病,壮族人民在长期与本病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 壮医对“骆芡”病(骨关节炎)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是以关节软骨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2],本病好发于膝、髋、手、足、脊柱等负重或活动较多的关节,临床症状为关节疼痛、压痛、肿大、晨僵、关节摩擦音(感),严重者出现关节畸形、功能不同程度的障碍。骨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病或痹症范畴。壮医学认为骨关节炎属于“发旺”(壮名 Fungcaep)范畴,壮医病名为“骆芡”[3],是由于机体外伤、劳损、外感风寒湿邪而致经脉阻滞、气血不通、经脉失养而发生的骨关节病症。

壮族人民对“骆芡”病的认识,是在长期与自然和疾病的斗争中逐渐产生的。广西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属于华南珠江流域,崇山峻岭之间江河纵横交错,草木茂密,潮湿多雨,瘴雾弥漫,极易产生痧、瘴、蛊、毒、风、湿等邪毒。壮族先民在这样的环境中劳作繁衍,加上地貌特殊易致的跌打损伤和日常劳作易出现的急慢性损伤,容易出现骨关节的损伤及病变,加之壮族地区民间一直都有“二次葬”的习俗,因而壮族先民对人体骨关节解剖结构较早就有了直接的认识。同时在长期反复实践中使用本地常生的药物治疗和摸索出的常用技法治疗骨关节疼痛、活动障碍等病症,总结出治疗“骆芡”病的丰富经验,成为壮医骨伤科的重要部分,在不断传承和创新中得到发展,同时也丰富了中医骨伤科对骨伤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手段。

2 “骆芡”病生理病理与三道两路理论

三道两路理论是壮医药理论中的生理病理观,是壮医药理论的重要特色组成部分[4]。壮医骨伤科是壮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三道两路学说同样适用于壮医骨伤科,因而认识三道两路理论在“骆芡”病发病机理、病情变化中的理论指导作用,在防治“骆芡”病的临床实践中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壮医认为人体内存在五条重要通道,即谷道、气道、水道三条通道及龙路、火路两条通路。躯干、肢体各关节是人体三道两路通道重要的环节,躯干四肢骨与软组织结构是承担三道两路功能的物质基础,因而躯干四肢等关节出现外伤、劳损或病变时将会影响三道两路在该关节局部或整个肢体甚至全身的功能发挥。气道、谷道、水道是气血生化之源,是为人体提供营养物质、参与代谢、保持正常功能的基础,大体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肺、胃肠、肾与膀胱等组织器官,但又不简单地等同于这些组织器官。龙路大体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循环系统,火路大体相当于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等组织器官,而两者均呈网络样分布于全身各关节肌肉,“骆芡”病是属于人体骨关节的病变,由此可见三道两路与“骆芡”病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在壮医药理论中,三道两路理论更重要的是强调其功能。气道运行之气包括人体的先天之气和自然界之气,以及相互作用化生的分布于各脏腑器官、各经隧网络之气。气是推动人体功能活动的物质,以通为要,气通则血畅,气行则血行,气血平衡调畅,则三道两路运行通畅[5]。人体各关节是气的上行下达输布全身的重要节点及重要通路。关节先后天损伤或受到风、湿、毒、痧、瘴、蛊等外邪的侵犯,则气道在关节部分受损,气道不通,不通则痛,成为引发“骆芡”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调气是其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只要一身之气调畅,则血气运行亦畅,三道两路通畅,天、地、人三气恢复同步运行,即气调则道路自通,路通则气血自畅,疾病可愈。谷道为五谷生化为精微的场所及输布的通道,大体相当于消化系统,谷道化生的水谷精微与气道吸入的清气共同构成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如果谷道功能失用则肢体失养,肢节活动受限,出现功能障碍等症状,导致“骆芡”等疾病的发生,因而谷道与“骆芡”病有密切关系。水道为机体水液代谢的通道,遍布全身呈网状分布,在体内是脏腑气血四肢机体水液代谢的通道,在体外包括皮肤的毛孔等通道。水道参与气血化生、输布并与谷道一起排出代谢的水液。如关节周围水道不通畅,则水液代谢受阻,出现水液潴留、关节肿胀,水液稽留于关节则会导致“骆芡”病的发生。气道、谷道、水道三者相对独立,各自对应不同的脏腑,但其功能又紧密联系,三者功能保持同步协调则需要龙路、火路两路的共同调控。

两路指龙路和火路。壮医认为龙制水,龙主宰着自然界江湖河海水液的循环运行,如果龙不制水则会造成水泛滥或水不达。龙路病是各种原因导致龙路不通、血液运行不畅、内脏骨肉失养或龙路功能失约、血液运行不循常道、孔窍出血的一类疾病[6]。“龙路主运”即是说龙主管水液的运输,包括血液、体液、组织液等的输送。龙路网络运输由三道所化生的营养精微物质以养天地之气,机体所产生的糟粕废物部分也通过龙路传到三道并排出体外。“路”由主干线和分支组成网络样结构,骨关节为躯干肢体通路中重要环节。“骆芡”病发生时肢体关节出现肿胀、疼痛日久出现肌肉萎缩,均与水泛滥或水不达(即龙不制水)有密切关系,因其经血液、体液输布营养及代谢物质的运输排泄等功能受限而致龙不制水,因而关节龙路不通畅是“骆芡”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其治疗方法之一则是以通龙路为法,以恢复龙路能制水的功能。壮医认为火路为人体内传感之路,“巧坞”为其中枢,通过“巧坞”的调节来维持人体内部各器官之间、体内和外部自然界之间的协调运作。火路类似于人体的神经系统,其作用是感受并传输人体内外刺激,是反应传递的通道,结构上与龙路相似,包括主干线及各级分支结构,共同组成遍布全身脏器骨骼肌肉的火路网络,而骨关节为火路网络的重要环节,肢体的活动及肢体与外部环境的协调都靠火路支配。如果肢体关节出现病变,发生“骆芡”时,关节内部及周围结构的急慢性损伤,则使火路网络通畅受阻,关节或肢体出现疼痛;火路不通则肢体活动失灵,日久可致功能严重障碍、关节畸形甚或则残疾。

三道与两路相对独立又联系密切,相互之间运行的相对同步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活动。壮医十分强调三道两路的功能正常即畅通无阻。若气道不通则气血运行不畅;谷道不通一是不能正常化生营养精微,二是糟粕不能排出体外;水道不通则进水、出水调节无度,导致骨关节肢体肿胀疼痛等,这些均会导致邪毒入侵四肢关节肌肉,使关节两路(即龙路、火路)不通畅,表现为关节肿痛等“骆芡”病的症状。

3 “骆芡”病治则治法与三道两路的关系

壮医主张治疗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且以辨病为主,辨病是确定治疗原则和选方用药主要的依据,所以认识“骆芡”病与三道两路的密切关系有助于理解“骆芡”病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的确立。壮医治疗的总原则是调气解毒补虚。“骆芡”病作为壮医骨伤科痹病中的一种[7],认为诸病痿痹皆属于瘀[8]。根据三道两路生理病理的特点,人体的许多疾病就其病理来说都是由于道路阻滞或者阻挡所造成,因而三道两路疾病的治疗核心是以通为要,通三道两路成为壮医重要的治疗原则之一。宋宁[9]认为道路主通,三道两路必须保持畅通,以通为用,有了疾病则以通为治。“骆芡”病与三道两路关系密切,其治疗正是基于此原则的具体运用。

基于“骆芡”病的生理病理与三道两路的关系,骨关节作为三道两路网络中重要的节点。“骆芡”病即是骨关节作为重要节点偏离了正常的状态,而通过壮医药内服或外用及其技法的使用,促使其回归正常状态即是治疗的目的。“骆芡”病治疗以通为用,而促使肢节气血通畅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壮族先民已在实践中总结出丰富的治疗方法。大约于唐宋之际,壮医已形成了壮药内服、外用、壮医技法等10多种特色疗法[10]。壮药内服是壮医治病防病的重要方法[11],壮药内服法即药物自口直接进入谷道,在气道、水道的参与下,通过龙路、火路网络输布脏腑四肢躯干而达病所,从而起到治疗“骆芡”病的作用。壮医的治疗既讲究内治法更重视外治法,而壮医药外治方法或技法更丰富且更有特色,如刮疗法、药锤疗法等外治法[12],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壮医药外治法主要是通过药物或手法的直接作用人体,刺激四肢躯体的穴位或经络,直接作用于患处或相关穴位。壮医穴位多是龙路、火路在人体体表网络交叉成结处,或为谷道、水道、气道之气血汇聚之处[8]。因而,壮医药外治通过相应手段直接作用于三道两路的道路节点之上,可快速直达病所,显效快速,所以能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和肯定。而壮医药的外治法大多可用于“骆芡”病的治疗,如壮药薰洗或药浴、壮药竹罐疗法或药罐疗法、壮医针灸或药线点灸、点灸拔罐、针挑放血、经筋推拿等治法或技法,均在临床治疗“骆芡”病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三道两路是壮医药的重要理论,在认识“骆芡”病和对“骆芡”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更深层次的认识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更系统更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壮医骨关节气血
中医辅助对退行性骨关节病关节镜术后康复的治疗效果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基于培养壮医临床思维的壮医五诊实训教学改革探讨
64排CT诊断骨关节损伤的优势
气血不足我来看
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在老年骨关节术后镇痛的效果分析
牙廷艺教授运用壮医刮痧排毒疗法经验拾萃
壮医术语英译规范性问题及建议蒙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