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气”含义考释❋

2019-01-09 11:41金芳芳蔡永敏李燕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宗气经气含义

金芳芳,蔡永敏,李燕梅

(1.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3;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郑州 450008;3.河南中医药大学张仲景传承创新中心,郑州 450046;4.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 450000)

动气是中医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的词语,有其丰富独特的含义,但是在现代中医辞典中常常解释不全,导致阅读和理解困难。如《中医大辞典》对动气的诠释:“脉搏跳动时的动态、气势。”《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所谓动气,知其脏也。”脐周的搏动出自《难经·第十六难》。[1]”《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2]和《中医辞海》(上册)[3]对动气含义的解释与此相同,但笔者查阅大量文献后认为动气含义与此不同,现试述如下。

1 动气是一种病症,它表现为脐周跳动

早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就有关于动气的叙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所谓动气,知其脏也。”笔者对这句话的理解是,通过观察动气可以知道内脏的盛衰。

《难经》中也有关于动气的描述:“假令得肝脉……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假令得心脉……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假令得脾脉……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假令得肺脉……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假令得肾脉……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4],指出五脏有病表现为脐周部不同区域的动气。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也有关于动气的描述,并指出了治疗动气不可用发汗的方法:“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瞤。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此后历代医家沿用动气的概念,但仅仅局限于治法和部位,其他方面则没有过多具体的论述。

到明朝,动气的内涵才逐渐明朗,如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卷八:“成无己曰:动气者,脏气不治,正气内虚也……盖动气之在脐傍者,皆本于下焦之阴分,凡病关格劳损者,多有此证,而尤于瘦薄者易见之。其动之微者,则止于脐傍上下。其动之甚者,则连及虚里心胁,真若舂舂连续,而混身皆振动者。此以天一无根,故气不蓄脏,而鼓动于下,诚真阴不守,大虚之候也。[5]”张景岳先是引用了成无己的话:“动气者,脏气不治,正气内虚也”,这里的“治”是安和、平和、正常的意思[6]。指出动气是脏气不正常、正气内虚的表现。随后又进一步指出,该病好发于形体瘦弱之人,其疾病表现轻微的仅仅见于脐傍上下,严重的可波及虚里心胁,浑身振动。该病病因是天一无根,气不蓄脏,而鼓动于下,总体来说属于虚证。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卷五对动气也有描述,并且给出了治疗动气的具体方药。如“脏气不调,肌肤间筑筑跳动,随脏所主,而见于脐之左右上下……此证须手探之,切勿忽也。四旁有动气,保命四气散”[7],指出脐之左右上下肌肤间筑筑跳动是脏气不调的表现,并且指出可用保命四气散治疗。

到了清代,动气概念进一步明确,其病因病机及鉴别诊断得到进一步发展。如清·吴贞《伤寒指掌·动气》中这样描述动气:“动气者,筑筑然动于脐旁上下左右,甚者连及虚里心胁,而浑身振动也。此病由于妄汗妄下,气血大亏,以致肾气不纳,鼓动于下而作也。或由其人少阴素亏,因病而发,恒见于瘦薄虚弱之人。”随后他又说:“然动气一症,是肾气亏乏,气少收纳,非肾中水邪上逆,与奔豚不同,宜补肾气,不宜伐肾邪。[8]”吴贞先指出动气的表现及原因,随后又描述了动气与奔豚的鉴别诊断与各自的治疗方法。并明确指出动气与奔豚不同,动气本质是肾气匮乏、气少收纳属虚证,而奔豚是因为肾中水邪上逆所致属实证。

笔者认为以上文献中的动气含义是内脏亏虚的一种病症,它表现为脐之上下左右跳动,好发于瘦弱之人,主要原因是肾阴亏虚、肾虚不纳所致。治法来说不能用汗法和下法,而应补益肾阴肾气。

2 动气为宗气异名

动气意义与宗气相同,始于隋唐时期。如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二》:“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肺之宗气留积气海,乃胸间动气也”[9],指出积于气海的宗气是胸间动气。

清代把动气当作宗气异名的较多,如清·叶天士《景岳全书发挥·卷二》:“然古无是名,在《内经》则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此动气也,宗气也,非怔忡之证”[10],明确指出动气为宗气的异名。又如清·周学海的《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言语声,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11],指出宗气就是动气,与人体呼吸言语声音、肢体运动及筋力强弱等功能密切相关。

因此笔者认为动气为宗气的另一名称,二者含义相同。

3 肾间动气为原气

动气指原气,始见于《难经·六十六难》如:“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12],指出肾间动气对人生命来说尤其重要,又叫原气。

隋唐时期,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一中对动气描述如下:“人之命门之气,乃是肾间动气,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性命根,故名为原。[13]”认为肾间动气的本质是命门之气,所以又叫原气。

笔者认为动气可以指肾间所流出的一种气体,它是流动的,所以叫做动气。它的本质就是原气,对人体来讲非常重要。

4 动气指经气

动气指经脉之中流动的气体,也就是经气之义。最早见于《素问·调经论篇》:“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这句话中的动气即为经气之义。近气指已到达穴位之经气,远气指未到达穴位之经气,追之指补虚法。这句话的意思是使穴位附近的经气不散失,使穴位远处的经气等待合适的时候到达穴位附近,它是一种补法。

随后的文献中也有与此相同的意思,如明·张介宾《类经》:“阴陵泉也,刺五分,留七呼,动气至,急出之”[14],指出动气到达穴位的时候可以拔针。

笔者认为以上文献中动气的意思均为经脉之中流动的气体,也就是经气之义。

5 动气为耗气之义

其用法始见于唐朝,如孙思邈《千金翼方·卷第十二》:“其乳常令犊子饮之,若犊子不饮者,其乳动气,不堪服也。[15]”又如唐·孟诜《食疗本草·卷上》:“右主治五脏不足,伤中气绝,利益十二经脉、廿五络血气。生吃(微)动气,蒸熟为上。[16]”动气均为耗气之义。

其后也有医家沿用此义,如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三》:“治因愁忧思虑,饮食不节,动气伤神,致阴阳不和,脏腑生病,结于胸膈,遂成忧膈、气膈、食膈、饮膈、劳膈之病。[17]”又如清·张璐《张氏医通·卷十二》:“凡动气燥悍及一切温补之药,慎不可犯。[18]”以上文中动气均为耗伤人体之气的意思。

6 动气为动而得气之义

常见于动气疗法、动气针法等针灸治疗术语,它是一种针刺疗法,是指在针刺穴位进行手法操作的同时,让患者主动活动患部肢体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19],常见于当代有关针灸医治等文献中。

综上所述,动气是古代文献中常出现的一个词语,有其丰富独特之含义。虽然现代比较少用,主要见于一些针灸学文献中,但是一些中医专业学者阅读古代文献时经常会遇到。笔者考证后认为,动气含义有六层:一是动气是一种病症的表现,它表现为脐之上下左右跳动;二是动气指宗气;三是动气指原气;四是动气指经气;五是动气为耗气之义;六是动气指动而得气之义。阅读相关文献和应用该词时应注意辨析。应根据不同的上下文语境,选用不同的词语解释。

猜你喜欢
宗气经气含义
通里穴治疗“支膈”症理论探析*
徐宗佩教授运用宗气理论指导冠心病心绞痛诊疗经验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人体经脉养生律
浅论手太阴肺经经气运行规律
人体经脉系脏养生律
宗气理论的整合教学尝试
五星红旗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