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咽喉疾病相关理论探析❋

2019-01-09 11:41杨景森杨继红穆俊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灵枢内经少阳

杨景森,杨继红,穆俊霞

(山西中医药大学,太原 030619)

《灵枢·忧恚无言》云:“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又云:“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之垂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说明咽喉是司饮食、行呼吸的器官,亦是发音的主要器官。故咽喉疾病不但可以出现吞咽障碍、呼吸不利等症状,又可影响发声并引起语言障碍。《内经》[1]中有关咽喉疾病的论述散在于相关篇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病因病机,二是治疗,现将其整理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起居失常等。咽喉疾病亦是如此,归纳咽喉疾病病因病机可分为外邪侵袭机体、循经上扰咽喉,过劳耗伤正气、咽喉失于濡养,志苦郁结气机、咽喉气结痰凝,食积损伤肠胃、咽喉津血失养等4方面。

1.1 外邪侵袭机体,循经上扰咽喉

1.1.1 外感火热之邪,燔灼上熏咽喉 火热之邪侵袭机体,上熏咽喉,可导致咽喉病症的发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云:“凡此少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天政布,炎暑至……民病热中……喉痹,目赤,善暴死”,指出少阳司天之年,天气炎热,人体易感受火热邪气上冲咽喉,发生喉痹病症。又云:“凡此阳明司天之政……其政切,其令暴,蛰虫乃见,流水不冰,民病咳嗌塞。”阳明燥金司天,其气急切,少阴君火在泉,其气盛明,金气不及,火气乘之,易出现咽喉阻塞的病症。

除此之外,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记载有:“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及为丹熛疮疡,呕逆喉痹,头痛嗌肿,耳聋血溢,内为瘛疭。”少阳司天,气从火化,火热之邪侵袭人体,热邪熏蒸咽喉,会出现咽喉肿疼的病症。又云:“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燥鼽嚏,少腹绞痛,火见燔焫,嗌燥,分注时止”,说明少阴君火来复,火热之气盛行,火热之邪侵袭机体,煎灼津液,会出现咽喉干燥的病症。

1.1.2 湿邪阻滞气机,化热上扰咽喉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淫所胜……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说明太阴在泉之年或太阴湿土为胜气时,湿气盛行。湿邪侵袭机体,易阻滞气机、咽喉郁结、内化为热,从而产生嗌肿喉痹。

1.1.3 寒邪凝涩气机,化热结聚咽喉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则凝肃惨栗。民病……嗌痛颌肿……太阳司天……主胜则喉嗌中鸣”,说明机体感受寒邪,内郁化热上攻咽喉,易出现咽喉疼痛、喉嗌中鸣的病症。另外,太阳司天之时,寒气下临,火气上炎,易煎灼津液,出现嗌干病症。故有《素问·五常政大论篇》之“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而火且明,丹起金乃眚,寒清时举,胜则水冰。火气高明,心热烦,嗌干善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之“寒厥入胃心痛,腰痛腹大,嗌干肿上”的论述。

会厌能开能合,声由此而发,隶属咽喉,为音声之户。寒邪侵袭会厌,导致气机凝塞阻滞,进而出现开合失常、气道不利发生卒然无音的病症。正如《灵枢·忧恚无言》所云:“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

《灵枢·痈疽》还载有喉痈的病因:“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亦由寒邪所起,内郁化热肉腐咽喉而致。

1.1.4 燥邪耗伤津液,咽喉失于濡养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云:“金郁之发,天洁地明,风清气切,大凉乃举,草树浮烟,燥气以行,霿雾数起,杀气来至,草木苍干,金乃有声。故民病……嗌干面尘色恶”,说明金郁发作之时,燥气盛行,人体感受燥邪,津液不足,会出现咽塞咽干的病症。《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亦有论证:“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内为嗌塞,外发疝;大凉肃杀,华英改容,毛虫乃殃。胸中不便,嗌塞而咳……阳明司天,清复内余,则咳衄嗌塞。”阳明燥金为胜气时,燥邪当胜,耗伤津液则咽喉失养,发生咽喉阻塞。

1.2 过劳耗伤正气,咽喉失于濡养

《素问·举痛论篇》云:“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形神劳苦可以使体表和体内之气向外浮越,进而耗损脏腑精气。故过劳则脏腑经络精气虚少,可引发咽喉疾病。《内经》多处提到因脏腑经络虚损而导致的咽喉病症,现阐述如下。

1.2.1 劳力损伤肺脾,咽喉津气失养 劳力过度可致使肺气虚损,咽喉不能得到肺气宣发的津液濡养,出现咽干病症。正如《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所云:“肺病者……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脾主四肢,形体劳苦则耗伤脾气,脾不运化则气血津液不生,咽喉则失于濡养,进而出现咽干病症。故有《素问·阴阳类论篇》之“咽喉干燥,病在土脾”的病理结论。

1.2.2 劳神耗伤心肝,咽喉气血失荣 劳神过度,可耗伤心肝之血。心血虚少,则咽喉不得心血濡养,可出现咽干、瘖证等病症。如《灵枢·经脉》之“心手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之“心脉……涩甚为瘖”的论述。肝足厥阴之脉,其脉循喉咙之后,与咽喉联系密切,肝血不足则咽喉失养,可导致咽干病症,故“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甚则嗌干,面尘脱色”(《灵枢·经脉》)。同理,肝气败竭亦会出现咽干的症状。在《素问·诊要经终论篇》中记载有“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喜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的临床实例。

1.2.3 房劳耗伤肾精,咽喉失于荣养 肾足少阴之脉,其脉循喉咙,挟舌本,与咽喉关联密切。故房劳过度引起的肾精不足,可导致精气不能濡养咽喉,引发咽干、咽肿、失音等咽喉病症。如《灵枢·经脉》之“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素问·脉解篇》之“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的病理论述。

督脉循喉咙之后与咽喉关联密切,房劳过度亦可引起督脉空虚,进而导致精气不能上荣于咽喉,可出现咽干病症。正如《素问·骨空论篇》所云:“督脉为病……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

1.3 志苦郁结气机,气结痰凝于咽喉

《素问·血气形志篇》云:“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修业就役之人,结虑深思,情志苦闷,可郁结肝胆气机。又因肝与胆合,嗌为之使,故而气结痰凝于咽喉,病生于咽嗌。又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之“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嗌中吤吤然,数唾”的临床病理予以印证。除此之外,情志苦闷还可引起手少阳经脉不畅,郁而化热上熏咽喉,出现喉痹、嗌肿等病症。正如《灵枢·经脉》所云:“三焦手少阳之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

1.4 食积损伤肠胃,咽喉津血失养

《素问·痹论篇》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腑以饮食见损,暴饮暴食、过饱均可损伤肠胃,导致肠胃的腐熟、运化功能失常,可引起咽喉疾病的发生。

胃为水谷之海,胃腑受纳水谷而使营血得以化生,是为营血之根,如果胃腑发生病变则营血不生,进而咽喉失养引起喉痹的发生。正如《灵枢·经脉》所云:“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颈肿,喉痹。”同理,大肠和小肠发生病变,则会引起津液吸收障碍,导致咽喉失养亦会引发咽喉病症。《灵枢·经脉》之“大肠手阳明之脉……是主津液所生病者……喉痹”“小肠手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的临床实例予以印证。

2 治疗

关于咽喉疾病的治疗,《内经》提出应辨证施治。《内经》中有关咽喉疾病治疗的记载,主要分针刺治疗、药物治疗和自身调节三方面。

2.1 针刺治疗

《内经》首次提出“治主病”的原则,即选取主病经络上的腧穴进行治疗,即循经取穴,这一原则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素问·厥论篇》云:“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治主病者”,说明手阳明、手少阳经脉厥逆引起的嗌肿喉痹,当取手阳明经和手少阳经上的腧穴来治疗。《灵枢·杂病》云:“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又云:“厥气走喉而不能言……取足少阴……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这里明确指出,施针时应根据咽喉病症的不同而循经取穴。

《内经》中还记载了具体穴位治疗咽喉疾病的内容。如《灵枢·经脉》之“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其病气逆则喉痹瘁喑……取之所别也”,指出针刺丰隆穴可治疗喉痹卒喑。《素问·缪刺论篇》之“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灵枢·热病》之“喉痹舌卷,口中干……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说明对关冲穴进行刺络放血,可祛喉中热邪。除此之外,通过就近刺络取血扶突和风府穴位可治疗突然失音,如“暴喑气硬,取扶突与舌本出血”(《灵枢·寒热病》)。

2.2 药物治疗

《素问·血气形志篇》指出:“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后世根据《内经》的理论,采用甘缓利润之法治疗喉痹,取得了很好的疗效[2]。《灵枢·痈疽》云:“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提出了豕膏一方来治疗喉痈。豕膏即猪油,气味甘、微寒、无毒,用以泄肺经之积热。此痈疽属毒热,尤其是在咽喉部,故宜冷服以加强解热效力,使邪由下而出[3]。

2.3 不用针药,自身调节

《内经》中对因暴怒惊吓、胞络阻绝引起的喉瘖,提出不用针药可随情志的调节、胎儿降生而自愈的理论。如“肝脉骛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喑,不治自已”(《素问·大奇论篇》);“人有重身,九月而喑……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素问·奇病论篇》)。

《内经》在咽喉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两方面均有深刻的阐述。咽喉疾病的病因病机包含外邪侵袭机体、循经上扰咽喉,过劳耗伤正气、咽喉失于濡养,志苦郁结气机、咽喉气结痰凝,食积损伤肠胃、咽喉津血失养等4方面,治疗提出了咽喉疾病针刺和药物的治疗原则,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这些内容是中医咽喉疾病辨证的鼻祖,为现代中医咽喉辨证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深入挖掘整理《内经》中咽喉理论,对目前咽喉学科理论的丰富,指导临床实践均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灵枢内经少阳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基于“少阳主骨”理论从少阳防治儿童矮身材刍议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童心童画
《三千年》
览百年《内经》 集研究大成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
解读少阳病辨证论治体系※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