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徽剧团发展史述论

2019-01-10 00:06
影剧新作 2019年3期
关键词:婺源剧团剧目

林 宇

自乾隆时期“四大徽班”进京之后,皖南地区的老庆生、彩云、同庆、大阳春班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地位,号称“京外四大徽班”[1]。光绪年间,这些徽班陆续来到婺源一带,与当地戏班搭班演戏,持续了一个半世纪。此后婺源当地也组建了徽班,并于晚清时期在赣东北浮梁、鄱阳、乐平和浙江开化等地盛行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婺源乡村所存戏班为数不多。1956年,在省文化局的号召下,婺源县建立了专门表演徽剧的院团,即婺源徽剧团。婺源徽剧作为皖南徽剧的一个支流,自光绪年间至赣东北地区生根、发芽,形成了既有别于皖南徽剧又具有赣地戏曲韵味的特征。延续两地剧种元素又融合皖赣地域文化,这使得婺源徽剧成为江西戏曲中的一枝独秀,对江西戏曲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自成立至今,徽剧团已有63年。它的发展路径怎样?历经了哪些变故?各阶段的艺术特征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果?现状又是如何?笔者多次前往徽剧团,通过调查法、文献考证法对其历史、现状展开调研,并通过口述历史法对原婺源徽剧团艺人、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江湘璈、江裕民多次访谈,以梳理剧团的发展历程,包括结构构成、体制变更、传承方式、艺术特点、演出状况等,进而总结院团管理经验、探索艺术发展规律、反思缺陷与问题,从而促进戏曲艺术的发展和文艺事业、文化产业的进步。

一、建设期(1956年—1979年)

上世纪50年代,国家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化发展方针,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戏改。在此背景下婺源县于1956年成立了徽剧团,首任团长俞水生①。剧团从民间戏班聘来徽班老艺人,潘子乾、陈攀华、汪新丁、汪灶喜、李百岁、崔月楼、蒋荫庭等17人[2],他们多来自清末时期活跃在婺源地区的徽班,如洪福林、老梓坞、仙舞台等。是年,剧团从全县小学毕业生中招收第一批学员,共10多名。这批老艺人不但承担徽剧的演出,还负责教戏、基本功训练。由于练功苦,每年都有学员离开,因此从1956年至1960年间从未间断学员的招收。老艺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戏,师父唱一句、学员跟一句。师徒既不识谱、也不照谱唱、奏,依靠“曲在口中、调在心中”完成演出。为提高业务水平,剧团多次外聘专业人才教戏、培训,或输送学员至外地进修,如1960年,徽剧《北河祭旗》《海潮珠》《扈家庄》三个戏到省文艺学校进行两个多月的技艺加工。

建团初的演出和演奏均由老艺人承担,演出剧目多是从徽班带来的传统戏,以蟒袍戏居多,如《下河东》《三哭殿》《乌龙院》《奇双会》《乌盆记》《铁弓缘》《三岔口》《装疯骂殿》《北河祭旗》《水淹七军》《金得山拿虎》等。除在本地演出外,还辗转于德兴、乐平、鄱阳、南昌等地,同时参加国家级、省级汇演。1958年,《扈家庄》《金得山拿虎》《水淹七军》《百花赠剑》参加全省戏曲汇演;1959年,《汾河湾》代表省古典剧种赴北京参加汇演。

建团初期,剧团通过多次往民间搜集剧本,再加上老艺人的回忆,共整理出400多个传统剧目、80多支曲牌。可见,这批徽班老艺人不仅是徽剧传授的主力军,亦是剧团建设的重要奠基人。为增强剧目生产,团领导带领骨干人员外出观摩戏曲,50、60年代曾往黄山、南昌观摩表演,回团后移植成徽剧唱腔,如《红管家》《双下山》。

1960年,剧团创办徽剧学校,招收学员20余名,教师队伍包括老艺人和外聘人员。次年,成立艺术委员会,由业务领导、主要业务人员以集中商讨方式管理剧目生产。然而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由于物质匮乏,部分老艺人回家务农。为保护新生力量,以发放粮票、油票作为经济补贴。60年代初,全国提倡现代戏,为响应号召,剧团于1964年举行了大规模外出观摩现代戏活动,20多名演员、演奏员至上海、杭州观看现代戏,不久后移植出徽剧现代戏《红管家》《红嫂》。这一时期能演的现代戏还有《前沿人家》《三月三》《两块六》《插秧》《刘介梅》《姑嫂渡》《焦裕禄》等。此外,又有原创徽剧现代戏《茶乡春色》《果园一课》,并参加全省农村文化工作队汇演。

至文革期间,剧团撤销,改为“红卫剧团”,配合上级做演出、宣传活动。此间传统戏被禁演,多数老艺人返乡,部分人员下放至农村。1969年,改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以思想宣传为主,配合文艺表演,内容为歌舞、快板、三句半等。由于工作需求,1970年至1973年间陆续从农村调回原剧团人员,并与下放至县里的上饶歌舞剧团、杂剧团组成“临时演出队”“杂技小分队”,通过话剧、杂技、歌舞、曲艺表演作政治宣传。其间,还创作了话剧《严峻的时刻》参加全市戏剧调演。至全国表演京剧革命样板戏时,文艺宣传队改名“京剧团”,表演京剧样板戏、现代戏,《磐石湾》《苗岭风雷》《江姐》《蝶恋花》《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是常演剧目,并至浙江省江山、常山做过巡回演出。由于演出任务重,加之人员充足,京剧团被分为两个演出队,以分工表演缓解演出压力。为持续培养京剧人才,1975年创办“京剧学员班”,先后招收两批学员[3]。同期,也做了资料搜集、整理工作,邀请老艺人汪新丁回忆唱腔,并记录、整理成册。

在“建设期”,剧团的主要业务建设如下:建团初,文武场编制与演奏方式沿袭徽班的演奏规约。至70年代初,出于对现代戏的推崇和革命样板戏的全面普及,乐队添加了民族乐器、西洋乐器,规模增加到武场4人、文场8人。新增乐器有长笛、手风琴、黑管、大管、小号、长号、圆号、大提琴。随着团队建设的逐步成型,演出的剧目唱腔也更加丰富多样,吹腔、拨子、西皮、二黄、反二黄、梆子腔、四平调、民间小调等徽剧唱腔都有使用,更有大量昆腔戏,如《水斗》《断桥》《五子夺魁》《齐天乐》《昭君和番》《大闹天宫》《八达盘》《尼姑思凡》《打郎屠》《铁笼山》等,且昆腔戏分有粗昆、细昆两种。值得一提的是,建团初期的旦角由男旦扮演,老艺人张基深、查汪瑞善演男旦,之后由培养的女学员扮演旦角。至文革期间剧团解体,因此徽剧在1968年至1979年全面停演,由文艺节目和京剧样板戏取替。

二、发展期(1980年—2005年)

1980年,婺源徽剧团恢复建制。剧团从上海、杭州购买道具、服装,再次从乡下聘回部分老艺人,同时招收了一批新学员并借用婺源茶校进行培训。此阶段传戏方式以口传心授结合学唱简谱的方式,并培养演奏员具备看谱拉奏能力,演出时要求依谱伴奏。由于徽剧资料损毁严重,剧团安排了剧目挖掘、恢复工作,在老艺人和演员们的努力下,恢复了10余个传统戏的演出,如《水淹七军》《百花赠剑》《汾河湾》《淤泥河》《双下山》《张三借靴》《扈家庄》等。其中,《扈家庄》在1980年全省古老剧种汇演中获得“汇报演出奖”。重建后的剧团生产力得到恢复,主要行当齐全,配有创作队伍,连续四年到婺源县东北部演出《金水桥》《宇宙锋》《大登殿》《淤泥河》等剧目。但此时期的演出掺有京剧,这与其京剧团背景不无关系。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潮的引领下,剧团不断提升创作力,从安徽移植来的《宏碧缘》经过精心打磨,将京剧、徽剧唱腔运用其中,并设计了舞台机关、布景,使该戏在景德镇、鄱阳演出产生了较大轰动,一演便是一个月以上。同时,剧团全力打造的历史戏《长城砺剑》在全省产生良好影响,获得省级多个奖项,包括省级创作剧目汇演“优秀演出奖”“剧本创作奖”“唱腔创作二等奖”,部分音乐由省电台录音。

随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政策的推行,全国艺术表演团体进行了结构调整。1984年,剧团大量人员被分流,剧目创作、演出受到严重影响,主要行当不全,剩下小生、小丑等演员约10人,大戏无法演、小戏难凑全,勉强以歌舞做接待性演出,这一局面直到90年代末有所好转。但在同期,剧团做了资料保护性工作,将徽剧每种唱腔做分类化抄谱,最终完成十本。还对徽剧部分唱腔做了录音,制成磁带保存。

90年代,剧团的戏曲演出仍处于停滞期,部分人员选择停薪留职,转至外地寻求出路。1996年,剧团再整旗鼓,召回停薪留职人员,又从上饶文艺学校招收一批毕业生。至此,演出队伍可承担演出任务,由于人员不全,表演内容限于歌舞、曲艺节目搭配徽剧、京剧小戏表演,间或与乡下业余戏班合作演出大戏。此后,在剧团的努力下,创作、生产能力逐渐恢复。1998年,创作了徽剧现代戏《风雨路上》,并在“上饶地区文艺汇演”中获得“创作一等奖”和多个“个人表演奖”,这为剧团的再建设带来莫大的鼓舞。

进入21世纪,因受到市场经济影响,剧团为改善经济效益、提高收入,先后成立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民间艺术团,并陆续招收两批歌舞演员以壮大演出队伍。剧团表演戏曲的同时,也兼顾歌舞等综合类文艺节目的演出。到了国家推行文化惠民政策时期,剧团自2005年起,每年在春节前后组织送戏下乡演出活动,并由政府为演员发放演出补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压力。

在“发展期”,剧团的主要业务建设如下:为适应现代戏表演效果上的审美需求,在该阶段早期,即1980年至1984年,文场乐器添置了笙、扬琴、贝司,乐队人数增至17人,使文武场规模达到了建团以来的最高点。而在剧团改制后,乐队规模减少至武场4人、文场3人,每位乐师能掌多个乐器。此阶段的演出,徽剧剧目中的昆腔戏、梆子戏逐渐退出舞台;京剧比例大,呈现出京剧、徽剧难分家的特点。为区分京剧特征,在徽剧新戏创作的方法上通过加重吹腔、拨子的分量来突出徽剧特征。

三、转型期(2006年—至今)

为传承传统文化,国家对非遗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2006年,徽剧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剧团退休演员江裕民、主胡江湘璈列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随着当地旅游业发展,加之市场影响、上级引导,剧团增加了景点盈利性演出,内容除徽剧表演还有当地民俗展演,包括婺源茶道、婚俗、傩舞。同时,每年例行送戏下乡,或戏曲表演,或歌舞表演。此间,还创排了新编徽剧现代小戏《说老家》,在全市现实题材戏剧展演中获一等奖。

在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背景下,2012年,剧团改制为“婺源徽剧传习所”,财政上从差额拨款改为全额拨款,工作重心为传承、保护徽剧。同年,从本地中小学招收32名学员,签订定向就业协议后送往安徽省艺术职业学院进行为期五年的戏曲专业学习。2017年,该批学员全部毕业并入职传习所,传习所顺利完成了新老演员交接。由于新力量的加入,自2017年起每年送戏下乡不仅保证100场以上且能演出整台戏曲节目,以京剧、徽剧为主,配有花腔、小调,且大戏、小戏都能上演。

作为非遗项目的传习基地,剧团对徽剧传统戏的传承、传播做了如下措施:将徽剧传统戏代表作《水淹七军》《百花赠剑》《汾河湾》《借靴》的经典场次录制成影像资料保存;聘请文武场老艺人向2017年入职的青年人员传授徽剧锣鼓点和传统唱腔;在当地小学开展了为期7年的“徽剧进校园”教学活动;2017年,由江裕民等几位老艺人集中回忆,把停演30多年的《水淹七军》《汾河湾》全本戏传给青年演员,该传承活动入选为文旅部2017年度“戏曲专项扶持计划——名家传戏”项目;2018年,恢复了传统戏《金玉奴》;同年,从安徽聘请徽剧艺人复排了传统戏《三打陶三春》。此外,《水淹七军·观阵》一折戏分别参加了2018年省非遗产展演和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为提高业务能力、调动工作积极性,鼓励青年演员、演奏员参加各级专业比赛。2016年在全市微剧小品大赛获“优秀演员奖”;2017年、2018年在全省优秀青年戏曲演员展演获“表演、演奏二等奖”;2019年,在全省优秀青年戏曲演奏员展演获“弹拨组二等奖”“弦乐组三等奖”。新戏生产上,2017年,创作了徽剧现代小戏《激流》《游婺源》,在全市微剧小品大赛获奖;2018年,创排了徽剧古装戏《朱子还乡》,在南昌举行首演。此外,由国家、县政府出资建设了新剧场,配备办公区和练功房,预计明年投入使用,这为徽剧传承提供了专门场所。

在“转折期”,剧团的主要业务建设如下:目前,传习所管理工作由经验丰富的中年演员负责,演出任务由平均年龄20岁的年轻人承担。没有演出时,领导要求他们做基本功训练以提升功底。如今,传习所已具备较完整的戏曲创演配置,即行当、乐师齐全,配有编剧、舞美、服装、盔头、道具人员。文武场共9人,武场以板鼓、锣、钹为主;文场主奏乐器除了京胡、京二胡,又于2017年添入徽剧乐器,配以月琴、笛子、中阮、唢呐。演员构成上,生旦净末丑俱全,每一行当配有两名演员,共计18人,尚能表演传统徽剧全本戏5个,即《水淹七军》《汾河湾》《金玉奴》《白蛇传》《三打陶三春》。由于安徽五年课程包含了徽剧、京剧,因此至今演出仍有这两个剧种,而徽剧《水淹七军》从建团初传至今天仍能登台,由此成为传习所的经典作与看家戏。在新戏创作上,依然加强吹腔、拨子在徽剧唱腔中的地位,近两年创作的新戏不但使用了此二腔,并在板式上做了大胆探索,延伸出新的板式以表达更为细腻的情感。

四、由现状引发的思考

作为戏曲保护、传承单位,传承徽剧传统剧目是传习所工作的重中之重,就像传承人江裕民所说:“徽剧传承首先要掌握这些老戏,把这些老本事捡起来才是真正的传承。传承徽剧,这些东西是不能丢的。”江裕民、江湘璈这一批艺人是剧团徽班老艺人培养的第一、二批徽剧学员,他们所掌握的徽剧表演更为古老、正统。而这批学员,如查光全、俞林姿、俞根英、董礼和、王汝春等,或已离世、或年老体衰,这使传统剧目的传承处于极其紧迫的境地。徽剧传统剧目是徽剧传习所的传习之源、立身之本,应当对老艺人、老剧目立即采取抢救举措。同时还应考虑打开抢救路径,再次走向民间,借助体制内外的力量,力求尽最大的可能做好徽剧传承工作。

至今,婺源徽剧团走过了63个年头,先后有300多位干部和演职人员为婺源徽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见证了17届学员②对徽剧艺术的承传与延续[4]。它培养了一代代戏曲艺术传人、丰富了乡村百姓的生活、延续了一个古老地方剧种、推动了戏曲事业发展。我们相信,在国家扶持政策和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它将继续前行,而它也需珍爱自家宝藏、强化自身本领。

注 释:

①其中汪新丁,武生,先后搭过洪福林、仙舞台、赛云班、凤舞台等戏班;汪灶喜,小生,先后搭过洪福林、仙舞台、新仙舞台等戏班。

②1956年第一届,江湘璈等20余人;1957年第二届,江裕民等10余人;1958年第三届,李进才等近10人;1959年第四届,程观保等近20人;1960年第五届,叶秋英等近30人;1969年第六届,宁华等近40人;1971年第七届,汪熙明等10余人;1972年第八届,陈多香等近10人;1973年第九届,汪永达等近10人;1975年第十届,程国华等近20人;1978年第十一届,江任弟等20人;1980年第十二届,童红卫等10余人;1996年第十三届,汪华生等10余人;2004年第十四届(舞蹈演员),4余人;2005年第十五届(舞蹈演员),2人;2007年招第十六届(舞蹈演员),7人;2012年第十七届,江君等32人。

猜你喜欢
婺源剧团剧目
舞台剧目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优秀剧目进校园
婺源龙池汰的春日下午
在婺源,邂逅最美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