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威信苗族传统服饰保护的一点思考

2019-01-10 00:34昭通市文化馆
民族音乐 2019年3期
关键词:威信苗族服饰

■胡 娟(昭通市文化馆)

作为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民族的族徽,苗族服饰不仅精美绝伦,更是凝聚着苗族同胞的群体意识和民族精神,可以说它是苗族同胞的精神家园,是苗族同胞的“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越来越多苗族青壮年加入到劳动力大军的浪潮,并很快融入到时尚的现代文化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习惯了现代的生活方式:牛仔裤、体恤衫、夹克、运动服成为生活的必须品。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保护苗族传统服饰,笔者在资料搜集、实地调研威信苗族传统服饰的历史沿革、传承现状的基础上,对威信苗族传统服饰的保护进行了一些思考。

在“三区”文化服务工作期间,我参与对威信苗族传统服饰的现状做进一步调查掌握。此项工作威信县文化馆的同志已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但我们希望通过实地的面对面的交流,能在不同的侧重和角度发现一些新的信息。在对威信县文化馆原有材料了解的基础上,我们调查组一行4人走访了威信苗族传统服饰传承人熊启兰及3位威信双河天池苗族老人,通过走访,我们增加了对威信苗族传统服饰的进一步了解,也由此引发了我对苗族传统服饰保护的一些思考。

■威信苗族服饰的历史沿革

威信苗族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服饰上既保留了各地苗族某些共同的特征,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威信苗族服饰崇尚青、蓝、绿、白色,男子服饰式样较为简单,且全县基本趋于一致;妇女服饰则丰富多彩。威信苗族因居地的不同和服饰上的细微差异,可划分为勐能、勐豆、勐喜、勐坝、勐朵尼5种支系,勐能因其居住在县城南部山脉“扎岭”以东而得名;勐豆因其服饰与四川叙永一带苗族相似而得名。由于四川叙永海拔比威信低,威信苗族习惯将四川叙永方向称为“道豆”,即“下边”的意思;勐喜因其居住在扎西周围地势较高的山区而得名。威信苗族习惯将地势较高的地区称为“道别”,即“上边”的意思;勐坝因其服饰与四川兴文县大坝一带苗族相似而得名;勐朵尼因其居住在河边而得名,即“河边苗”的意思。这5种支系在威信县的大概分布区域是:勐喜分布于县境中、西、北部的罗布镇、三桃乡、麟凤镇、长安镇、庙沟镇全部,扎西镇、旧城镇大部,双河乡、高田乡部分村社;勐能分布于县境东南部的双河乡、水田乡大部,扎西镇部分村社;勐豆分布于县境东北部高田乡、水田乡、旧城镇部分社;勐坝分布于旧城镇松林村几个社;勐朵尼仅仅在水田乡香树村火石地社有几户。其区别主要表现在头饰式样以及服装颜色、式样、花饰和镶花部位等方面。妇女服饰又分便装和盛装两种,其区别表现在花饰的多寡、服装底料颜色的鲜艳度和着装的规范化程度。便装花饰较少,简洁素净,平时或劳动时穿用;盛装满身花锦,衣领、襟口、衣袖、下摆、围腰、裙身、裙边等部位皆镶有各式花纹图案,五彩斑斓,鲜艳夺目,显得富丽华贵,逢喜事、赶场、走亲和重要节日穿用。

解放前,威信苗族服饰多以自种自制的麻布或土丝布为原料,仅有少数富裕者或上层人物置有机制布的衣服。解放后至80年代初,麻布与机制布兼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饰用料逐渐趋于现代机制布,苗族地区的麻塘地和麻布衣服基本绝迹。

■威信苗族服饰制作传承现状

苗族服饰制作传承主要是家传和师传。以我们的调研对象苗族服饰传承人熊启兰制作传承为例。苗族服饰传承人熊启兰自幼生活在苗族寨子中,每天都能看见长辈们制作苗族传统服饰,因此对本民族传统服饰制作工艺产生浓厚的兴趣。她从10岁起,就向母亲陶美珍学习苗族传统服饰制作,至今已有40年,她能够完整掌握威信苗族(白苗勐能支系)传统服饰制作的全部流程,能独立制作整套的男女及儿童便装、盛装,且技艺精湛,在当地和周边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她除了能够制作本支系的传统服饰外,还能制作威信白苗勐西、勐豆支系的传统服饰以及各种新式苗族服装。熊启兰现在在家开办了一个苗族传统服饰生产作坊,她和几个徒弟长期以制作威信苗族传统服饰为生,她们所制作的苗族传统服饰除了在本县销售外,还大量销往四川、贵州及周边县、市,威信县文化馆、昭通市博物馆和市非遗中心也有收藏。熊启兰现在有徒弟5人:杨丽(熊启兰长女),女,苗族,1991年生,14岁开始向熊启兰学习苗族传统服饰制作,现在已基本掌握苗族挑花、刺绣、蜡染等工艺流程,能独立制作(威信白苗勐能支系)苗族传统服饰。陶婷(熊启兰儿媳),女,苗族,1995年生,2010年开始向熊启兰学习苗族传统服饰制作,现已基本掌握苗族挑花、刺绣工艺。熊罗丽(熊启兰外侄女),女,苗族,1996年生,2010年开始向熊启兰学习苗族传统服饰制作,现已基本掌握苗族挑花、刺绣工艺。张雪琳(熊启兰外侄媳),女,汉族,1992年生,2010年开始向熊启兰学习苗族传统服饰制作,现已基本掌握苗族挑花、刺绣、蜡染工艺。张二妹(熊启兰侄媳),女,汉族,1990年生,2007年开始向熊启兰学习苗族传统服饰制作,现已基本掌握苗族挑花、刺绣工艺。

■基于威信制作传承及穿着现状对苗族传统服饰保护的一点思考

(一)苗族传统服饰穿着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越来越多苗族青壮年加入到劳动力大军的浪潮,并很快融入到时尚的现代文化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习惯了现代的生活方式:牛仔裤、体恤衫、夹克、运动服成为生活的必须品。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同样是不可或缺。但这是否意味着他们本民族的传统遭到了遗弃?答案是否定的,通过我们的调研,我们了解到每逢节假日,特别是春节,返乡的青年们回到久别的家乡,虽然过去的这一年,他们似乎早已不是一个“苗族”,但“传统”早已流淌在他们的血液里,根深蒂固。他们说着他们的语言,穿着他们服装,跳着他们的舞蹈,表达着他们的情感,在那些特殊的日子里,他们的“传统情结”得到了满足,似乎已为他们即将踏上的追求美好生活的路途做好了充足的精神食粮准备,在新的一年,他们都将不在感到心灵无所依托。

(二)人们的自觉和自愿是苗族服饰传承下去的唯一办法。

也许,苗族同胞追求现代便利美好的物质生活和现代元素让我们很多文化专家深感担忧,似乎他们的“传统”马上就要消失了,必须要立刻加以保护。诚然,苗族服饰会制作的人越来越少,穿着的人也越来越少。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让他们呆在他们的村庄,穿着他们民族的服饰,跳着他们民族的舞蹈,只为博得外来有着优越的物质生活的参观者吃惊的表情和开心地一笑,满足他们的文化猎奇吗?就像保护传统民族村寨一样的问题,传统的民族村寨因为很“传统”,就不能有现代的便利设施,不能有电脑、有洗衣机、电视机、不能有抽水马桶,不能有一切现代元素,但这种想法和要求对少数民族来说是不公平也是不现实的,人们的自觉和自愿是一种“传统”要传承下去的唯一办法。

(三)完整记录和保存当下,对将来有个交代。

中国民俗研究专家王娟认为,“传统”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它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以新的面貌出现。就如今天苗族的传统服饰也一定不是最初的样子一样。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不断的、反复的改造身边的世界而形成的。民族服饰作为这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必定是在其文化历史长河中悄然地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苗族服饰作为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为了更美好在不断而缓慢地变化,我们不知道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但一定是苗族同胞愿意和希望看到的样子!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目前更重要的也许是完整地记录和保存!因为我们不能阻挡苗族的青年离开他们的家乡,不能阻挡他们穿着T恤和牛仔裤,但这并不是说苗族服饰注定要消失了,它可能会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我们应该记录下现在,好对将来有个交代!

(四)对于非正常消失,大量的保护行动也是必须的。

著名非遗保护专家冯骥才说:“民间文化本来是生生灭灭的,人们不再认同,就会放弃它,这是很自然的。有些东西,人们不喜欢它,它会消失,谁也没有力量挽留,这可以称为‘正常消亡’。我认为,这是事情的一面,但是有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这个社会不是一个线性的发展,从‘文革’进入改革,从计划经济一下进入了市场经济,又一下子城镇化了。这样的‘急转弯’,有些东西消失得太快,你都来不及思考。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之后,人们对物质的要求很高,轻视精神的价值。还有,这些年的社会变化,使得我们缺乏历史情感、文化情怀。我们对我们的文化不太在乎,这跟西方不一样。几年就把所有城市都变成了一个样,这在其他国家没有发生过。这个时候,我们要特别提出文化保护,在一个非正常的转型时期,不能完全让民间文化正常消亡。”说得很有道理,所以我们还是要保护,避免苗族服饰也许会出现的“非正常消失”。

(五)政府的倡导保护是唤醒和增强传统意识的有力手段。

当一个人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时,他会继续追求什么呢?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已基本上衣食无忧了,我们在普遍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在开始新一轮的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追寻,在开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在追寻民族的传统文化,追寻着华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根”!我们的苗族同胞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在华夏一统的基础上,在衣食无忧后自然也会寻找他们的传统文化,寻找他们民族的“根”。我们要做的就是为这些宝贵文化的“根”尽量合理地保留其生存土壤和空间,能让我们有“根”可寻。可喜的是,也许是我们多年来的宣传保护起到的作用,也许是苗族服饰本身拥有巨大的生命力,我们调查了解到,熊启兰制作的苗族服饰有很大的市场需要,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在城市工作的由于时间和精力不允许自己制作服饰的苗族同胞,他们通过努力获得了富裕的生活后,不惜花费数千甚至上万元购买昂贵的苗族手工服饰给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在节庆日或婚嫁时穿着,且把这些服饰当做宝贝!也许,不仅是因为它的精美绝伦,更是因为作为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民族的族徽,苗族服饰是凝聚着苗族同胞群体意识和民族精神,可以说它是苗族同胞的精神家园!苗族服饰本身又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但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艺术范畴。它的蜡染工业、它的挑花、刺绣的精美绝伦,不仅反映出苗族女性的坚韧耐劳和苗家妇女的心灵手巧,聪明伶俐,而且还蕴涵着一部苗家的历史,无不让人惊叹!我们有理由相信,苗族传统服饰不会消亡,虽然现在因为追求时尚和便利日常生活中没有多少人穿着,但就像我们相信外国的圣诞节不会取代中国人传统的春节一样,圣诞节对我们而言仅仅是一种对时尚的追求,因为我们不明白圣诞树、火鸡背后的文化含义,而春节,却是每个中国人内心的“根”,中国人祖祖辈辈都被这个“根”牵着,无论路途多远、多艰辛,我们都要被这个“根”牵回“家”。作为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苗族服饰也正象春节这个“根”一样,一代又一代苗族人民被它牵挂着,并将永远牵挂着!民

猜你喜欢
威信苗族服饰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动物“闯”入服饰界
威信要靠腰杆硬,而不是“腰包鼓”——葛村与他们的的主心骨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努力消除威信的误区
自画像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