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十里坊小学 黄天晓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一、引入案例,发现问题
1.师:同学们,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瞧瞧,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示图片)
2.是啊。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了,可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生活的便利与舒适,还有什么?看看,瞧这成堆的垃圾山,有什么想法?
生1: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垃圾的臭气熏天。
生2:人们产生的垃圾真是超出想象。
3.我们平时究竟能制造出多少垃圾?看看视频,或许你会得到答案。(出示视频)看完了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4.交流感受。
生1:我们只顾享受,却不知如何善后。
生2:这么多的垃圾,给地球环境造成了太多的负担。
生3:再这样下去,其实是害了人类自己。
5.师:是的,事物总有两面性。其实,垃圾不一定都是要被扔掉不用的东西。它们有个特别的称号叫做“被放错地方的资源”。只要把垃圾分类好,我们不仅能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还可以废物回收,能源再生。就让我们一起探讨关于垃圾分类的那些事。
二、提出问题,小组探究
1.师:你们对垃圾分类有哪些了解呢?指生说。
2.师:就在今年的7月,上海市就开始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政策,一时间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影响。上海市民是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的呢?(播放新闻)
3.师:上海市推行垃圾分类,都做了哪些工作?市民们都是怎么做的呢?小组讨论。
指生说,老师总结并板书。(前期宣传、严格执行、减少浪费)
三、制定计划,小组活动
1.师:就让我们一起开展一次“垃圾分类我先行”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小组展开讨论,设计一份自己小组的活动单。
2.学生汇报,师总结。
(1)了解当前南通垃圾分类的情况→了解现状
(2)向人们宣传垃圾分类的有关知识→宣传知识
(3)在生活中落实垃圾分类→落实行动
(4)……其他补充
3.师:既然同学们都有了初步的设想,那我们就把这种设想变成实践,可以在课后设计“垃圾分类我先行”的相关系列活动,期待下节课同学们的成果汇报。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二阶段】
各小组根据活动策划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
【第三阶段】
1.小组实践成果展示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讨了关于垃圾分类的问题,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课后你们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垃圾分类的实践活动,就请大家分享各自的活动成果吧。哪组先来?
各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师点评。
2.拓展延伸,各抒己见(1)出示日本街道图片。说感受。(2)探讨日本在环境保护、垃圾分类方面的做法。
这是一个日本小学的孩子在清洗牛奶盒的过程,这样严格执行繁琐的清理过程,就是重要的素质教育。
出示小学生清洗牛奶盒的过程,说感受。
(3)通过前一阶段垃圾分类的调研实践,结合日本垃圾分类的情况,谈感想。小组交流。
垃圾分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势在必行。让我们从自身做起,把想法化为行动,相信我们的环境会越来越美好。
在活动的第一阶段,我通过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他们认识到中国目前垃圾对环境、对人们造成的影响,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孩子们通过视频自主讨论,分享观点。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有分歧,也有共鸣,和而不同,理解尊重他人的观点,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对垃圾分类的责任感也随之产生。随后我出示了上海市推行垃圾分类的视频,孩子们借鉴上海市的做法,从中提取关键信息,总结方法,这其实是他们活动组织的方法与指导。
在第一阶段结束后,每个小组进行了小组活动方案的细化,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有的小组在活动前还制定了活动纪律,保证高效、有序、安全地进行。上个周末南通降温又下雨,四个小组分别前往商场、街道及自家小区进行了调查访问。但是好事多磨,有的小组在调查活动过程中就给我打了电话,抱怨小组成员意见不合,不服从组长调配;有的小组表示跨出第一步实在太难,面对着来来往往的路人和他们注视的目光,实在是不好意思,踌躇半天都不敢上前询问;有的小组反映他们的调查一点儿都不顺利,还遇到了给他们泼冷水的大人,他们四处碰壁,很受打击。得知他们的难处后,我通过电话了解了具体情况,并及时给予了他们方法上的调整和情绪上的引导。值得高兴的是,这群孩子能够重新振作,坚定自己必须完成任务的信心,最终都克服了心理障碍,勇敢地完成了自己小组的任务。事后,我问了他们周末调查的感受,孩子们兴奋中不失自豪,开心地分享着他们的所见所感。之后,他们便带着自己的实践素材重新进行整理、分析,形成了自己的实践成果。他们在家里上网查询资料,到办公室征求其他老师意见,把上学期图书跳蚤市场废弃不用的泡沫板二次利用自己动手做成宣传展板,搬着桌子凳子在教学楼道和唐闸街道架出简易宣传展。有了之前在商场里调查的经验,在宣传的时候们便不再羞涩,反而驾轻就熟地向大家推广垃圾分类的知识。每天,他们都会跑来跟我分享他们一天的活动进度和活动心得,也时不时会冒出新的点子来征求我的意见,看看效果好与不好。
在第三阶段的成果汇报中,尽管孩子们的汇报磕磕碰碰,形式也并非那么多样,但我仍旧十分欣喜地发现,汇报中显现的都是这群孩子的智慧与能力。有的小组用提问的方式加强了和其他同学的互动,丰富大家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有的小组表演了情景剧启发同学进行思考,引发他们对于“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特别家长要做好示范作用”的认同,有的小组不仅仅着眼于国内,还拓展了其他同学对国外垃圾分类的认识,带他们了解了日本垃圾分类的细致与严谨。或许他们的技术还不够精进,或许他们的语言还比较稚嫩,或许他们的思考还不够全面,可那一份份汇报都是他们自己一点点收集累积、分析讨论、群策群力、动手制作的。
在活动最后,我延续了其中一个小组的实践汇报的内容,就中日两国的垃圾分类情况让孩子们说说各自感受。在前期的调查、中期的准备过程中,这群孩子对目前垃圾分类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和感触,所以他们在探讨这个问题时就特别想要表达。当然,孩子们的观点或许不是全面的、不辩证的,或许还带着他们的少年意气,但这些观点却也是直指现实问题的。相信他们在三个阶段的活动后,会树立垃圾分类、保护环境的意识,身上的社会责任感也会提升。
由于时间的问题,我在设计活动时只划定了三个阶段,活动的效果总让人有种浅尝辄止的感觉。其实孩子们在上完课之后还跑过来问我:“老师,这实践后面还有没有了?”我问他们为什么要这么问,他们的回答是:“我们觉得其实还可以再做点什么,可以去研究一下学校里、家里、小区里分类垃圾桶的设置情况,还可以蹲守在一个地方统计在垃圾桶前能扔对垃圾的人数,学校里的垃圾分类感觉还做得不到位,我们应该跟校长爷爷提议设置垃圾分类的志愿者……我们应该把我们懂得的知识、看到的现象都给大家普及普及,引起同学们和老师们的重视……”是啊,这项活动其实能够拓展延伸、深入实践的地方还有很多,孩子们能做的、能提升的还有很多。活动与我而言也是如此,我抱有遗憾,却也充满欣喜与希望。孩子们身上的无限潜能需要更多像这样的实践活动去激发,作为老师的我也要更加努力,让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实践活动中真正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精进。让他们在一次次的实践活动中,丰富知识、提升能力、增强责任感,成为一个健全的、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