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9-01-11 18:22王香萍
教师博览 2019年7期
关键词:研究性教师应数学知识

王香萍

(万年县六○小学,江西上饶 335500)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改变直接传授知识、注入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解题思路、验证解题方法、在交流与讨论中进行数学学习。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教师应通过情境引入、激发学生主动性、游戏化教学、合作学习、结合生活实际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情境引入

小学数学涉及数学启蒙知识,其概念较为简单,但学生往往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数学教学,对数学学习也没有固定、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需要一个适应期来熟悉数学学习的特点。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与兴趣爱好,教师可以营造一定的学习情境将学生带入数学学习中。教师应从生活中常见的事件中挖掘数学问题,让学生将其与学习内容联系起来,在寻找解决方案的同时研究数学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面积》的教学时,往往会发现学生对面积的概念不能做到准确理解,并且总是会混淆面积与长度的定义及单位。这对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十分不利。教师应利用合理有效的情境带领学生准确理解面积概念,并将其与长度区别开来。教师向学生展示两张正方形纸片,让学生观察两张纸片的差异,通过教具小实验的引导,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长不相等、大小不同,此时教师及时指出,“大小”所形容的是正方形的面积。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建立数学概念:边长是比较长度,大小则是比较面积。随后,教师根据学生对长度与面积的理解引入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让学生分别指出两张正方形纸片的长度与面积,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往往会因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少,思维不够开放、灵活而难以有效启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总是会“手把手”教学,为赶教学进度而忽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这是十分不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的。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明确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例如,教师在进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中应准备活动长方形这一教学工具,引导学生抓住活动长方形的两个角,向两个方向拉。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尝试,并思考与探究边与角的变化情况,了解新图形的特点。学生逐渐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此外,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七巧板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构成。学生通过拼组掌握了几种平行四边形的拼接方式。通过这类教学,教师改变了传统的带领学生学习、集中讲授重点知识的策略,而将知识点积累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研究,并根据自身兴趣与个人理解确定思考的方向。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肯定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与自主性对学习效率的重要作用。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自主研究中犯错、改正、探究、进步,其数学能力则不断提升。

三、结合生活实际

高效的数学教学离不开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越是与生活实际相贴合,教学的复杂性就越低,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越富有趣味性。在教学的导入阶段,教师如果能够选择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进行引导,就能够增强教学的亲近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的道理。小学生天性活泼,对生活中的新奇事物更是充满了好奇心。如果能够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知识,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探求数学知识。因此,在开展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时,教师不妨将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实例中学习新知。例如,教师在进行《分数与百分数》的教学时,就可以以可乐瓶为教学案例。通过向学生提问可乐瓶上有没有分数、百分数的知识,可乐瓶上还能发现什么数学知识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去观察可乐瓶上的数学信息。学生可能会发现可乐瓶上的能量0%、脂肪0%、碳水化合物0%、净含量500ml等信息,教师则要把这部分信息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概念。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去学习“净含量500ml”中的“ml”是什么含义,还有什么其他的概念来表示等,鼓励学生去生活中实践所学,从而充分实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

四、游戏化教学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最能够消除学习枯燥感的方式。数学学习强调学生要有缜密的数学思维和良好的数学逻辑,因此对部分学生来说学习过程往往不是非常顺利。学生也往往因为遇到一点小困难就放弃,反而影响了自己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作为教师则要充分发掘这一问题的本质,改变传统的、生硬的教学方式,为教学过程增添更多的游戏化因素。以数学游戏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例如,教师在进行《认识整数、小数、倍数》的教学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两块五”的游戏。由男生代表五毛钱,女生代表一块钱,教师随机报出钱数并由学生自由组合,最终的钱数要与教师所报钱数一致,而未成功抱团的学生则被淘汰并转入下一轮的比赛中。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整数及小数、小数和整数之间的关系,而倍数又是怎么得出来的。一种数学游戏往往蕴含了很多数学知识,通过“两块五”的数学游戏还能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让学生了解人民币不同面值之间的换算关系。经过游戏化教学的影响,学生在遇到较为复杂的整数、小数运算时就能够转化思维,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数学探究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五、合作学习

良好的研究性学习建立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研究性学习强调改变直接传授知识的方式,转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但这一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便是教师与学生的差异。由于社会阅历的差别,教师与学生看待同一问题的角度也会有所差别,教学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教师认为自己讲得很详细而学生却听不懂的现象。而为了减少这种现象对学生学习造成的影响,教师不妨发挥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作用,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为此,在进行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难题。以数学经典问题《鸡兔同笼》为例,相比教师向学生解释如何列方程、如何求变量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妨让学生发挥相互合作的作用,通过探究鸡、兔两种动物的头和足的对应关系去考虑问题。这一问题便可以通过“割足”的方式平衡鸡、兔两种动物“足”的数量,多出来的部分便是兔的数量的方式得到解决。由此鸡、兔两种动物的数量便全部求出。而通过这种思路不仅验证了列方程求解是可行的,更便于学生对问题进行理解,对学生的思维起到了启发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基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数学应用与实践能力提出的,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理论知识,更能享受获取知识的过程,感受探索与研究的乐趣。教师应在情境教学、研究性学习、结合生活实际、游戏化教学、合作探究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研究性教师应数学知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研究性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教师应如“水”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