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素材,走进写作新天地

2019-01-11 18:23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小学时代 2019年14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生活

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王 蕙

对小学生来说,写作是一门必修课。从写一两句话到写一篇文通句顺、条理清晰的文章,就像攀登一座高山。怎样在攀登的过程中,翻过陡峭的山壁,爬过湿滑的险坡,顺顺当当登上山顶?这需要很多方面的学习与训练。写作素材不足是许多学生遇到的大难题,其实,只要做个有心人,可以引导学生从很多角度积累写作素材,打败“拦路虎”,走进写作的新天地。

一、在批注中寻找写作素材

“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它少有迂回、直入文本,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学着老师的样子在书本上圈圈画画,记录一些简短的词或句,这就是批注的雏形。从三年级开始,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批注了。

1.预习中的批注

在预习中,很多孩子仅限于读课文,给生字组词,缺乏对文本独立的研究和思考。于是,需要老师对预习进行指导。

第一步,朗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标注拼音,遇到长句子反复练习,直到读得正确通顺;

第二步,再读课文,体会句段的停顿起伏,达到读得流利,有一定的节奏;

第三步,学习生字,理解词语,借助字典词典,并在文中批注;

第四步,默读课文,观察文章结构,了解大意;

第五步,针对课后的练习或老师提出的阅读思考题,进行研究性阅读,圈画出相关词语、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

第六步,看文中有没有明显的修辞手法、写作方法,圈画批注。

当然,这六步的顺序不是不能变动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进度进行调整。预习时,没有老师的引导、同学的干扰,学生需要一个人面对文本,独立探究字、词、句、段、篇。不认识的字词通过查字典理解,读不好的句子可以反复地练习,对文章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批注将成为课堂学习的宝贵资源,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更多独立的思考与丰富的收获。

2.课堂中的批注

课堂学习中,学生经过预习,大脑对文本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这些都是进行二度批注的素材。学生将老师、同学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进行对照,在原先想法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和补充,在适当时机发表自己的看法,汇成思维之河流。

教师除了引导交流之外,指导学生批注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示范批注的方法,提炼批注的语言,组织小组之间的互动学习,能提升学生批注的质量。

3.阅读中的批注

课外阅读中,学生更多关注文本的情节是否生动,人物是否富有吸引力,很少关注写作本身。批注可以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通过对字词句的圈画,写出自己感受,把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语言的表述上。作者怎样描写场景?怎样刻画人物?怎样推动情节发展……

批注与写作看似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不然。做批注时,学生更多关注语言与文本的表达,这对写作素材的积累有很大的好处。各种类型的描写,各种写作方法的运用,作者的构思过程,在批注中越来越清晰,引导学生学着作者样子自己写作。甚至,批注的过程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写成一篇趣味盎然的文章。

二、在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发现不同题材的作文,学生写起来难易程度有很大的不同。除了受到写作能力的限制,写作素材的匮乏也是造成学生写作困难的一大障碍。对于有些题材,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如写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件,亲眼所见之景物等;有些题材,学生则无从下笔,即使勉强写了,也是言之无物,语言干涩。其实,这大多是因为学生对生活缺乏观察和体验之故,应引导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积累写作的素材。

1.观察自然,观察生活

自然是人类的老师。我们的祖先通过观察自然,进而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不断进化,使我们获得现在这样丰富的生活。孩子一出生就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观察自然,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一花一草、一鸟一虫……都曾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可是,真正到了写作的时候,孩子似乎遗忘了这些丰富的感受。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观察风雨雷电、四季变换、花鸟鱼虫、柴米油盐……

有一段时间,总是阴雨绵绵,我带领孩子们走进雨中,观察雨点飘落在雨伞上、窗户上、水洼里的样子,倾听雨滴敲打树叶的声响,感受雨丝触摸皮肤的感觉……通过亲身体验,孩子的笔下,雨似乎有了生命,词语和句子也变得灵动起来。

2.体验生活,融入生活

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很大,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被束缚在学习的枷锁上,没有多少时间去体验生活,真正融入到生活中。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解放他们,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去体验生活。幸运的是越来越多家长认识到了这一点,带孩子去农场采摘,去乡村劳作,去自然中游玩,在家庭中承担家务……这些体验都是孩子们感兴趣,想要写下来的经验,好过无病呻吟,东拼西凑。

3.经营生活,创造生活

生活中,有很多惊喜或惊吓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创造。引导孩子有目的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创造生活中的小亮点,丰富了生活就丰富了写作的素材。有时,一个小小的事件可以给生活增添许多生趣。

有一天,一只小壁虎不慎闯入教室,打破了教室里的平静,引起了一阵骚动,下课时还发生了“武力”事件,小壁虎的尾巴因此断落。我引导学生就此事件,从“自己”和“小壁虎”两个不同视角写一写所见所感。许多学生不仅细致描述了自己看到和参与的过程,还以壁虎自居,写出它的内心感受,语言细腻生动,触动人心。向生活学习,其乐无穷。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其源不竭。

三、在阅读中挖掘写作素材

阅读是学生投入最多的学习活动之一,与写作的关系之紧密不言而喻。在众多的阅读材料中,不管是课本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隐藏着许多写作素材,需要我们去不断挖掘。

1.在统一教材中挖掘写作素材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精选而来,许多文章结构鲜明,语言精练,是学生写作时较好的范文。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篇写景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选取典型景物表现一个地方的特征,教师正好可以借此指导《习作3》中的“介绍家乡”。

有很多课文中隐藏着写作训练的素材。比如《虎门销烟》中描写销烟准备的几个关联词,《九寨沟》中描写异兽时几个“也许”的运用,引导学生描述生活中的场景,在模仿中进行片段练习,在练习中打磨写作技巧。

学过的课文可以进行拓展延伸,转化为写作的素材。比如《珍珠鸟》一文,学后可以进行小动物外貌描写的练习,可以转化人称进行写作的练习,可以续写故事,展现人鸟情深的生活。

2.在课外读物中挖掘写作素材

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浓厚,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写作,可选择性更多,自由度更大,可以挖掘的写作素材也更丰富。

许多诗歌,行文有规律,可以进行仿写、续写、改写。《开满鲜花的头》是贾尼·罗大里的一首诗,借助不同花朵的特质,生动地描绘了不同类型人的头脑。阅读之后,我和学生进行了二度创作,涌现出许多趣味盎然的诗句。《日有所诵》中的一首诗歌,采用将动词重复再重复的写法,造成特别的节奏,读来使人捧腹,于是学生用这种方法写自己生活中的一件事,互相诵读,笑声不断。

故事是学生感兴趣的阅读素材,低年级进行故事的仿写、续写,中高年级进行相关题材的创作、改编。《温妮的冬天》讲述了女巫温妮在冬天里发生的有趣故事,学生读过之后,将它改编成诗歌,或者续写自己在冬天里发生的故事,都让他们很感兴趣。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和写作是一对并蒂莲,互相滋养,互相映衬,共同生长。

四、在活动中生成写作素材

活动,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真正热爱的生活,也是孩子们愿意书写的内容。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节日活动、社团活动、各种趣味竞赛……都能在活动中生成写作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写作。

写作是一件孤独而艰苦的工作,只有真正热爱的人才能品尝到“苦”中的“甜”。对小学生来说,很多人不愿意写作,只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怎样将写作变成一种自我需要?共同的生活、团队的力量,有助于集结一批热爱写作的孩子,将之变成一种力量,进而影响更多的孩子加入到写作的行列中。

有这样一个班级,二年级时,一个孩子萌生了写作的念头,她开始创作人生第一部小说《猫国生活记》。随之,两个好朋友受到影响,也开始进行创作,于是一个小小的写作共同体形成了。她们一起写作,互相分享,你追我赶,不亦乐乎。通过老师的介入,小团体进行展示,更多成员加入,活动也从单纯的写作,衍生出办报纸、画绘本等,通过QQ等社交媒体的传播,部分家长也加入到写作中,渐渐转化成一种生活方式。

我手写我心,有了这么多学生感兴趣的写作素材,还愁学生不爱写,不会写吗?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生活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