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地理学科之美 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2019-01-12 00:20广东省嘉应学院514000
地理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美的人类学生

●李 红/广东省嘉应学院(514000)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美是教育的本质”。席勒说过:“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人成为审美的人[1]”。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宇宙环境美、地理环境美、人地和谐美、地理艺术美及科学探索美等。地理学科之美是主观美与客观美的统一,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是隐蔽美与外显美的统一,是简单美与深邃美的统一。地理学科之美无处不在,地理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发掘地理学科之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诗意地渗透,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感受、欣赏及创造地理学科之美,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领略宇宙环境美

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普通却又特殊的行星,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宇宙环境,地理课程有一章专门研究宇宙环境。宇宙万物及其内在规律,如茫茫宇宙,渺无边际,无始无终;亿万星辰,交相辉映,奇异壮观;星移斗转,日出日落,月盈月亏;地球昼夜更替、四季轮回、潮涨潮落;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等,均会引发学生产生美感。

地理教师可借助天文望远镜或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领略宇宙的广袤、太阳的伟大、地球的独一无二,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奇妙宇宙的浓厚兴趣和欲望,感知、欣赏宇宙环境之美。

二、发现自然地理环境美

1.自然地理景观美

罗丹说过:“自然总是美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无不演绎着五彩缤纷、鬼斧神工、富有诗意美的画面:千姿百态的地理景观,如一望无际的大海、郁郁葱葱的热带森林等,能使学生感受到形态美;五彩缤纷的地理景观,如天际间的彩虹、五彩斑斓的极光等,能使学生感受到色彩美;运动的地理景观,如北风呼啸、涨落的潮汐等,能使学生感受到动态美[2];至柔至韧的地理景观,如河流的侵蚀作用、风蚀作用等,能使学生感受到力量美;气势磅礴的地理景观,如浩瀚的宇宙、巍峨的山峰等,能使学生感受到雄伟美;清幽恬淡的地理景观,如崇山深谷、小桥流水等,能使学生感受到幽静美;富有哲理的地理景观,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等,能使学生感受到消长变化美;气势悬险的地理景观,如“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的华山、“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摹山”的瞿塘峡等,能使学生感受到险峻美;奇异的地理景观,如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塔克拉玛干沙漠扑朔迷离的海市蜃楼等,能使学生感受到稀奇美;巍峨冷峻的地理景观,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等,能使学生感受到岿然不动美;未被人类破坏的地理景观,如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公园等,能使学生感受到置身于世外桃源的“野趣美”。

2.自然地理环境规律美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及生物循环等过程,不断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整体。东方民族把自然本身看成是一个和谐美的所在,在“万物有灵论”“生命整体论”和“同情观”的支配下,无论是具体的审美活动还是集中体现美的艺术领域,都把体悟天地自然大美,顺应自然原生秩序,与自然共存共生,交融和合,情感的相互渗透作为其目的。东方美学处处渗透着对自然生命的崇拜与赞美,以整体的、和谐的、有机的生态维度关照天地山川、自然万物[1],强调自然的流动之美,以诗意的幻想体验自然生命的意义,以整体直觉的形式把握人类的情感本体。庄子在其《庄子·知北游》写道:“天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现。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和谐美的体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构成统一整体,达到生态的平衡与和谐,形成和谐美。

地理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直接审美,也可以是面对影像、图文等资料或者凭着想象进行的间接审美,观察、感悟具有广阔空间性的自然地理环境,强调求真与求美的结合,欣赏地理事物的科学特征及地理科学规律之美,穷极于山水之间,尽享自然的和谐与美丽。

三、发掘人文地理环境美

1.人文地理景观美

历史古迹,如北京中轴线、罗马古斗兽场等,能使学生感受到华贵尊严美;宗教建筑如庄严的基督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院等,能使学生感受到神秘超脱美;独具匠心的建筑,如北京故宫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天安门城楼的木结构等,能使学生感受到建筑艺术美;历史名城,如丽江古城、凤凰古城等,能使学生感受到民族特色美;古典园林,如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江南园林苏州留园等,能使学生感受到独特意境美;祈福建筑,如北京天坛、祈谷坛等,能使学生感受到隐秘幽玄美;古老建筑,如福建土楼、风格各异的博物馆等,能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价值美;现代经济建设,如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繁华都市等,能使学生感受到勤劳智慧美。

地理教师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在引导学生欣赏丰富多彩的人文地理环境美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观、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爱家乡情感;强化学生的全球意识;提升学生鉴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2.人文地理环境规律美

由于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同,从而影响人们对区域环境的理念和行为不同。人类一方面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又在能动地改造周围环境。不同区域的人们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环境和多种多样的文化景观,真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地理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人文地理环境和谐统一的规律美时,需要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思考、体会。如它是什么?在哪里?有何特征?为何在那里?何时发生的?有什么作用?有利于人类或自然环境吗?并提醒学生在寻求这些问题答案时,必须研究相关地理现象在地球上的位置与分布、空间关系及其相互作用。从历史现状着手,解释现状格局,并预测发展方向。地理教师还要提醒学生,人类继承、创造的人文地理景观既包括和谐景观,也包括冲突景观,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这两种景观的异同,从美学的视野,提出整改冲突景观行之有效的措施。并让学生认识到:美的观念的产生是人类劳动的结晶,只有在生产生活中,在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才能感受到真正的美。想先验地设定一个自然美的存在,然后让人们去膜拜、探寻、体验、反映都是不可能的[3]。

四、感悟人地和谐美

东方各民族都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易经坤卦《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东方美学的终极目的是人类的和谐,个体与群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东方美学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了对生命、生活、人生、感性、世界的肯定和执着。“主张为生命、生存、生活而积极活动,要求在活动中保持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4]”。自觉地运用这一生存智慧,可以有效地整合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人与社会的对峙、人与人的疏离等价值难题[1]。地理学使得从地方尺度到全球尺度研究人类活动及其相互关系、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可能。地理学把人地相关性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为学生揭示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人与自然是平等和谐、共生共存的关系。

1.天地阴阳和谐美

承载并化育万物的大地,以宽厚、包容、安静的胸怀,持续满足人类的健康和福利,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等。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又反作用于自然环境,因此,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是在人地关系的不断协调中完成的。人地关系是贯穿整个地理学科的主线,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地”是为了说“人”,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这是地理学科永恒的主题[5]。

2.地理伦理道德美

古人的“天人合一”观念,就包含人地关系的合理内涵。儒家主张“礼乐合一”“美善相乐”,把“仁”当作审美理想的核心,强调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但缺乏对环境、生命的广泛关注。道家主张“游于自然之道”“返朴归真”“清静无为”,试图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混沌的和谐,但其处世消极最终被排斥到主流社会之外。地理学则要求人类在处理好社会关系的同时,还应处理好人与自然的一系列关系,对自然讲伦理道德,特别强调要处理好人与其他生命的关系。因而,在一定层面上也包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和生命理性。强调在人与人、人与其他生命之间建立起平等、公平的秩序,因而具有一定的伦理道德美。如地理教材呈现沿海渔民与天鹅共生、藏族人民保护黑颈鹤等和谐美的动人画面等。有人预言:生态文化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文化,一场群众性的环保运动正在世界各地兴起[6]。

3.地理智慧美

地理智慧美主要是指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及人类自身生存、可持续发展的智慧。传统发展模式是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为特征,常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地理智慧美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倡导低碳生活,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保持人地复合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良好状态。在人类自身生产方面,主张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协调。地理学对人地复合系统开放性和战略性的研究,为我们建立了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等,有助于人们树立整体观、系统观,教给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生存的智慧。

地理教师要教会学生以地理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科学地选择、安排生产和生活,理性地生产和消费。呼吁人类放弃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6]。

4.人地关系忧患意识美

美与丑总是相伴而生的,当今世界,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造成局部或全球性的人地关系失调,如气候反常、臭氧层空洞、动植物灭绝、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毒废料和核废料、食品安全和饥荒、种族冲突等导致人文环境恶化。

这些问题所造成的冲突对有志于给人类以希望、信心和能力,以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为宗旨的地理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地理教师可把人类对动植物的侵凌和对环境的破坏,作为对学生进行人地关系和谐美教育的反面教材,反思人类纵欲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及物质主义等生活消费方式的危害,引导学生思考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3]。使学生认识到要解决全世界面临的系列问题和难题,需要全人类世世代代全身心的投入。教育学生不能把环境问题的解决寄希望于孤立的、无人的自然本身,而是要更加重视人与环境的相互协调美[3]。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可结合乡土地理,注意人地关系的渗透,使学生通过对人地相关性的学习,树立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从中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并思考怎样才能创建、维持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

五、欣赏地理学科表现艺术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视觉形象,可以增强真实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地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富有结构美、色彩美、文字表达美、逻辑美及科学美等图文并茂的地理教材或地图,如在教学“长江”一节时,在鲜明的表现主题、形象的画面、醒目的色彩变化、富有思想启迪的优美文字中,感受流水之韵,欣赏繁花之美,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满足,受到美的熏陶,进而较快地接受和掌握地理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

六、体验地理学家科学探索美

地理科学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探索地理事物发生发展规律,改造地理环境的过程美及成果美的历史。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了解、体验一些地理学家的科学探索过程及成果,如明朝徐霞客历尽艰辛,云游四海,撰写了《徐霞客游记》;竺可桢纵论中国五千年气候之变化;李四光力探中国大地构造体系之规律等,从而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及发散思维等,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地理学科蕴含着许多独具特色的美的因子,但中学生受阅历、知识和审美能力等局限,难以发现和感受地理学科之美。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形成正确的地理审美教学观,注重外在美和内在美,实现感知美和实践美,增加游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积累丰富的地理审美教学素材,有效运用相关教学手段,讲究教学艺术,努力发掘地理学科丰富的美的素材,诗意地展示地理学科之美,促使学生感悟地理之美,欣赏地理之美,激发学习热情,探索地球奥秘,注重生命体验,领悟生活之道,提高综合思维能力[7],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决心创造和谐美丽的世界。

猜你喜欢
美的人类学生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