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桥文化课程园本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2019-01-13 13:02泉州台商投资区第一实验幼儿园陈舒芸
家长 2019年35期
关键词:古桥园本幼儿园

□泉州台商投资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陈舒芸

“园本化”这种说法来源于园本课程开发,按照国家教育部门提出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各种类型的幼儿园均应基于实际情况开展因地制宜的素质教育,这是园本课程开发与园本化的理论基础,可为幼儿的一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据此,有更多的幼儿园投入园本课程的探索和实践工作中来。本地区古桥文化资源丰富,所以可以此为契机,在园本课程建设方面做出相应的探索。对于一线幼儿教师而言,这种探索需要有明确的实用性色彩,在实践中对既有课程理论和内容进行改造,以期更符合幼儿的心理期待。

一、对课程园本化建设的基本认知

园本化一词来源于园本课程开发,按照《纲要》的要求:幼儿园需要从实际出发,以因地制宜的态度实施素质教育,给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要求切实激发了幼儿园探索园本课程的热情,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思考。即对于广大一线教师而言,课程园本化建设能力并非可以一蹴而就地形成,特别是对于像古桥这种稍显专业的内容来讲更是如此。如果能够对既有课程加以改造,使之与本区域、本幼儿园相适应,则可以在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以更为适宜的方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课程园本化建设的理想状态

(一)促进认知发展

幼儿学习过程如果能够符合事物认知由表面到深入的一般规律,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教师在园本化建设活动中需要注意到这一点。以古桥文化的课程园本化建设为例,如果具体的课程内容是古桥形式的认知,那么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幼儿观察古桥图片,若条件允许,还可进行实地参观,借此了解古桥的造型艺术等。接下来,在此前观察的基础之上,实践古桥图片的自主发现任务,最后,自然过渡到古桥的模拟建设活动中来。从这种层次分明的教法指导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对于古桥的认知可以经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观察再到自主建构的过程,这是与幼儿认知发展规律相符合的做法,将带领幼儿由浅入深地学习。

(二)把握客观规律

课程园本化建设的理想状态还包括使幼儿有机会把握客观规律,为此,教育者必须充分认识主题,在遵循事物发展轨迹的原则下指导幼儿认知事物,帮助其理解与掌握目标任务。例如我们看古桥主题,实际上它类似于一个项目课程,特别是在模拟操作方面,无论是古桥的造型研究,还是接下来按照造型和尺寸决定用料的过程,研究所需要的工具等,幼儿都将始终跟随,并一步步深入研究。这种自然的研究过程,将让幼儿甚至教师忘记身处教学任务之中,使之在向书本、教师、同伴的学习过程中淡化语言活动、科学活动、建筑艺术认知活动的界限,从而进入最为理想的学习境界。总之,这样的做法会让幼儿置身其中、沉醉其中,促进其把握客观规律能力的形成。

(三)学习内容,追根溯源

幼儿在学习任何一种新鲜事物时,均会有刨根问底情况的出现,随时可能提出:这个事物是何时出现的,那个事物怎样发展变化的等等。例如他们可能会提出:石桥是什么时候开始创造的,我们是不是可以变换一种方式,制造出别人从来没有见过的桥等等。在学生的思维牵引下,课程园本化建设可以考虑回到孩子的学习原点,让他们有机会在园本化课程的支持下,穿越重重迷雾,在历史与现代的融汇中发现科学的奥秘。

(四)学习思维,开拓视野

在有些课程之中,会出现不同内容的重要性相类、时间上难以确定先后的问题,此时,刻意的层次与教法划分并不合适,课程园本化建设的理想状态则是让学习者拥有学习思维开拓视野的可能性,从一个内容出发,衍生出多项相关的、有益于成长的内容。例如当同时接触到几座知名的古桥时,可使幼儿从其中一座古桥出发,进行与它相关历史故事的学习,对这座古桥建筑方式的研究等等。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孩子的视角也可能不断做出调整,关注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广,视野随之变得开阔起来。

三、古桥文化课程园本化建设的实践优化策略

(一)朴素选题——古桥文化课程园本化建设的前提条件

当谈及课程园本化建设工作时,经常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园煞费心力,想出了很多看起来富于创造性的主意,如举办艺术节、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等,其出发点自然是好的。然而按照我的观点:园本化课程完全可以从最普通的、最与常规教育相接近的方式着眼,比如一般性的假日课程或者季节课程等,如果片面强调创新,往往会取得与幼儿生活认知习惯南辕北辙的反向作用。即以古桥文化课程园本化建设的实践为例,园本课程在选题方面可基于幼儿的兴趣点,明确:幼儿最易于感兴趣的是哪种古桥认知形式?幼儿在谈论古桥时,说得最多的话题是什么?选题的确定还要注意在实践中逐步摸索,比如在一次以“我的纸桥”为主题的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板搭建了属于自己的古桥,作品完成之后,他们非常喜欢,可是纸板桥很快就坏了,大家一再修补,最终还是不得已扔掉了,觉得非常遗憾。为此,教师可以改进选题,改主题为“我的纸桥最持久”竞赛活动,让搭建过程成为课程的关键,而非让幼儿只关注搭建的结果。

(二)适当目标——古桥文化课程园本化建设的基本指向

古桥文化课程园本化建设的适当目标能够让教师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影响幼儿发展,比如当建构“古桥知识知多少”的主题框架之际,大、中、小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于幼儿的了解,分别确定本部分幼儿主题活动的适当目标。像小班幼儿强于直觉思维与直觉行动,那么便可以把目标定位为古桥外形的感受,包括拱桥、梁桥、索桥等;中班幼儿强于直观形象思维,那么便可以把目标定位为古桥材料的感受,包括木桥、石桥、铁桥等;大班幼儿逐步产生了对于社会性发展的认知,那么便可以把目标定位为哪种古桥承载力更强、更加节省材料。总的说来,不同年龄段可分别在各自的经验基础上形成主题一定而目标各异的课程,这样可以使活动内容能够顺利突破既有的方式局限,显现出丰富多彩的可能性,幼儿也可以在特定的学习方向上取得深入的发展,由此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传承者。

(三)自主课程——古桥文化课程园本化建设的发展要点

在进行园本化课程建设时,比较常见的做法是以集体备课的形式统一课程发展走向,乃至具体确定各项活动的各个细节,此种备课形式的优势在于课程质量有所保证,但与此同时也会突显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幼儿的活动思维受限。怎么样使这一问题得到避免呢?我认为:在进行集体备课时,应当有大框架而不能太过详细,要让各个班级拥有足够的自主操作空间,也就是教师有机会进行二次备课。即以古桥文化的园本化建设为例,集体备课的目标是确定主要课题,而教师可以据此主要课题分别采取不同的形式,像手工绘画、模型制作、视频学习等,均可以被教师所采纳。教师还可以和孩子共同商讨以什么形式装饰古桥,商量每次课程要完成哪些步骤,选用哪种风格更结实、更美观等等。总之,具有适当留白特点的课程,会与幼儿的关注点与兴趣点更契合,也只有在这样的课程之中,幼儿才能真正成为主人,其自主性也才能受到真正的重视。

四、结语

我们始终认为:在进行园本化课程建设工作中,动态性是一个不能被忽略的特点,如本园每学期对一个课程进行改造创新,同时使旧课程按计划完善,利用这种新课程与旧课程同步优化的动态化管理工作,让幼儿园课程园本化成为现实,便是一个非常显著的例子。基于此动态性特点,关于园本化课程研究,应当格外关注课题、目标等基本要点,并保证幼儿课程调整自主化理念的落实,真正让幼儿园课程能够为幼儿服务,使幼儿得到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古桥园本幼儿园
古桥古韵 灵动灵渠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改进方法
我爱幼儿园
走古桥,做古桥,感受古桥文化魅力
欢乐的幼儿园
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古桥研究概述
关于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现状的研究
爱“上”幼儿园
起底园本课程实施中的“碎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