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DCA循环的会计专业“3+4”课程衔接质量持续改进探索

2019-01-13 01:30周平
教育与职业(下) 2019年12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教学质量院校

[摘要]课程衔接是实现中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衔接贯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衔接质量是“3+4”试点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PDCA循环是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科学方法。文章借鉴PDCA循环理论,以其循环流程为基础,构建科学规范的“3+4”课程衔接质量持续改进模型,以提升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PDCA循环;会计专业;“3+4”课程衔接

[作者简介]周平(1974- ),女,江苏淮安人,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高级讲师、会计师。(江苏  淮安  223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职教重点资助课题“‘3+4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实践研究——以淮阴商业学校会计专业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a/2016/03/21,项目主持人:周平)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4-0076-05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法宝。作为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之一的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模式(以下简称“3+4”)也要重视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当前,国家取消了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降低了会计行业入职门槛,使得会计行业初级技能型人才供大于求,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匮乏。“3+4”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既具有系统专业理论,又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中职与本科两个不同教育层次间课程衔接质量不佳是制约“3+4”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瓶颈,课程衔接质量优劣决定人才培养质量高低,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直接影响“3+4”的社会声誉和中职生继续升学的积极性。改进是手段,提升是目的。本文借鉴持续改进的循环管理理论,创新课程衔接质量管理方法,建立持续性改进机制,实现不断提升“3+4”教学质量和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一、PDCA循环的内涵及特点

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挖掘并广泛运用于质量持续改进的管理活动,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四个阶段。P阶段制定工作方针和确定目标及计划,D阶段具体运作以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阶段检查计划执行结果,A阶段对结果有三种处理:肯定成功的经验并予以标准化、总结失败的教训防止再犯、没有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轮循环。

PDCA循环的特点:(1)强调持续改进。把改进看作一个周而复始、不断提升的过程式管理,而不是达标式管理。(2)强调紧密联系。循环的四个阶段中计划是基础、执行是关键、检查是手段、处理是提升。(3)强调阶梯式上升。每一轮循环解决一部分问题。PDCA循环从较低质量水平提升到较高质量水平,每一轮循环未能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则转入下一轮循环突破,通过不断向前且向上的阶梯式运作,质量水平持续提升。在整个循环过程中低质量水平改进效果明显,改进后期随着质量本身到达一定高度使得循环对质量提高影响的速度变缓,其循环过程如图1所示。

二、课程衔接质量持续改进循环的构建

目前,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实践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和矛盾。借鉴PDCA循环理论,构建课程衔接质量持续改进循环,将课程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通过持续性改进加以突破和化解,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3+4”课程衔接质量持续改进循环设计成“四阶段、八步骤”,具体包括改进计划、教学实施、监控评价和总结提升四个阶段,细分为分析衔接现状、确立改进目标、建立组织保障、落实改进措施、实施过程监控、评价改进结果、总结推广成果、优化改进措施八个步骤,并在监控评价阶段启动了未达目标状态下的内循环,对偏离目标的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优化,从而改变质量管理活动的单向链条,使课程衔接始终处于改进、提升的良性循环(如图2所示)。由此可见,PDCA循环为课程衔接质量持续改进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PDCA循环应用于会计专业课程衔接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实践

将PDCA循环应用于课程衔接质量管理工作是“3+4”试点项目的创新探索,也是教学质量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需要。课题组将在前文构建的课程衔接质量持续改进循环的基础上,结合联办院校的实际情况和会计专业教学的特点开展实践。

1.改进计划阶段。制订改进计划是课程衔接质量持续改进的初始阶段,需对“3+4”会计专业课程衔接试点项目改进工作进行详细的规划设计,通过积极调研访谈,分析课程衔接现状与问题,确立改进目标。

步骤一:分析衔接现状。自2012年起,江苏省开展现代职教体系建设项目试点以来,各试点院校经过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1)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还需继续进行修订和完善。目前“3+4”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是中职与本科方案的叠加,没有突出两个教育阶段特色,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同时,缺少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无法保证“3+4”人才培养规格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行业企业的需求。(2)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中职与本科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衔接关系不明,课程设置衔接不到位,专业基础课程重复开设,文化基础课内容设置脱节。对于重复开設的专业基础课如基础会计课程,不能准确把握中职与本科两个学段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浪费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3)国家没有指定统一明确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职业资格考核要求仍然存在很大差距。(4)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师资培训缺乏时间和经费保障,课程衔接量大面广、任务重,部分教师尚未适应“3+4”教学模式,需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主动参与意识。(5)“3+4”课程衔接教学质量保障主体不明确、教职员工质量保障意识淡薄。适用于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质量保障措施缺乏实效,教学质量不佳。

步骤二:确立改进目标。在分析当前课程衔接亟须改进问题的基础上,形成改进目标引导机制,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与有益建构,形成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实施方案,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2.教学实施阶段。制订改进计划之后,课程衔接质量持续改进循环便进入关键的教学实施阶段,改进计划能否严格落实、能否达到预期目标,都在这一阶段体现出来。

步骤三:建立组织保障。在“3+4”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本科主導、依托中职、共同实施”的原则,建立“三个层面”的组织保障。在院校层面,建立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由校级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下设工作组,负责制定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并对各阶段改进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和督查;指挥和协调联办院校共同推进改进工作;审定年度人才培养工作数据分析报告等事项。在教学管理层面,建立联办院校教务处间的对接与协调机制,组织学校管理者、教师、教职员工学习现代职教体系相关理论,引导全员提升质量意识;双方教务处联合制订学期课程考核方法和“3+4”项目转段升学考试工作实施方案,加强本科院校对中职学校课程教学过程的指导与监控,严把“出口”关,确保转段入学升学率。在专业院系层面,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双方通过工作例会形式研讨教学计划、协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交流教学方法、听取学生学习和督导听课情况汇报,确保人才培养方案有效执行。

步骤四:落实改进措施。(1)人才培养方案有效性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纲领性文件。“3+4”人才培养方案应体现中职教育重基础、强技能,本科教育重理论、强专业的差异,彰显“中职技能+本科技术”的培养特色。为确保会计人才培养规格适应企业需求,联办院校深入企业调研论证,了解会计岗位工作要求、学习会计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需求变化的趋势;同时,邀请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性。(2)课程体系系统性衔接。本课题组在《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3+4”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文章中指出,中职与本科的课程体系在7年分段培养的教学周期内既要保持相对独立性,又要体现系统性;“3+4”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会计职业能力为主线,建立起“平台+模块”课程与会计职业能力的对应关系。在教学实践改进过程中,在进一步明确“3+4”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分段目标的基础上,细化分段培养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要求,参照中小企业会计岗位能力要求,将初、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考试内容分别与中职和本科的课程教学内容相对接,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连续性。前段中职教育注重会计基础知识、会计职业核心能力和通用能力的培养,体现会计收银、出纳、仓管等一线工作岗位对基础性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后续本科教育加强会计职业特定能力、综合能力、跨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管理工作岗位对加深拓宽性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3)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衔接。课程标准作为规定某一学科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要由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职教和企业行家根据“3+4”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来制定。会计专业课程标准需与会计行业标准对接,将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细化分解到具体的课程项目和任务,将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考核要求梳理成课程教学知识点和技能点,并根据行业发展水平同步调整课程标准。(4)师资培养交流性衔接。优秀的“双师型”团队是教学质量的保障。中职学校、本科院校、行业企业需联合培养与培训。通过采取“请进来”的办法选聘企业会计行业专家担任外聘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工作;采取“走出去”的办法,要求专业教师每年定期赴企业会计岗位顶岗实习不少于两个月,详细了解会计岗位能力要求,将企业真实的经济业务流程引入课程项目任务教学,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真实性。鼓励教学工作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和水平高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积极投身于“3+4”教育实践,并将此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绩效分配、培训进修等方面优选的参考依据。(5)内化质量意识,共同推动衔接。质量意识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前提。中职与本科院校共同开展试点专业的教学质量管理培训,管理者、教师形成相互认同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减少教学质量保障措施实施过程中的阻力。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和引导教师开展课程衔接教学质量标准和保障措施等相关内容的研究与实践,为推动课程衔接内涵建设提供依据。建立符合课程衔接质量要求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联办院校共同制定教学管理文件汇编、学生学籍管理规定、“3+4”转段升学考试工作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接受中职与本科院校、教师、学生与家长、行业企业、第三方机构等多元主体的质量监督与评价,提升社会各方对“3+4”教学质量的认同度。

3.监控评价阶段。改进循环的第五、六步骤,即根据改进计划的标准要求,监控、评价课程衔接质量管理是否达到了预订目标,如发现未达目标的情况则及时转入质量改进系统的内循环,重新修订实施方案,及时加以整改,确保质量改进循环运行顺畅。

步骤五:实施过程监控。持续改进强调过程管理,采用“两对照、三结合”方式对课程教学管理的各环节实施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减少执行偏差。“两对照”是指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建设项目管理制度》与本院校执行的管理制度相对照,用同级同类院校管理水平与本校管理水平相对照,及时反馈监控信息以发现问题、找出差距;“三结合”是指采用不定期与定期检查相结合、自查与督查相结合、抽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校内外专家通过检查课、公开课、示范课等活动形式对教师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检查与评价。例如,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检查教师执行人才培养方案情况中发现,本科院校教师与中职学校教师交流较少,中职学校习惯性地按照原来的教学组织和认识理解实施教学,联合制订的“3+4”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存在“两张皮”现象,需立即启动教学检查阶段的内循环,要求中职学校提高认识,克服实施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严格执行预定方案,本科院校加强对中职学校方案执行过程的指导,保证培养方案执行落到实处。

步骤六:评价改进结果。“3+4”项目的试点学校大都是国家示范性院校,按教育部规定必须面向社会公布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接受全社会的检验评价。完善以院校自评、专家评价、第三方评价组成的多元评价机制,以评促改,以改促进。院校自评是整改性评价,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出发进行自我检查与整改,不断完善课程衔接质量标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专家评价是诊断性评价,通过专家诊断,及时发现和解决“3+4”教学运行环节存在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的问题与困难,推动联办学校课程建设不断深化。另外,还有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学生和家长等组成的第三方机构,对学校师资水平、教学质量满意度、毕业生就业质量、升学率等指标进行客观公正的认同度评价,为教学质量改进提供参考指标。

4.总结提升阶段。社会经济越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质量要求越高。学校不能满足现有的水平,必须在改进中求发展,总结提升阶段需要完成课程衔接质量持续改进循环的最后两个步骤。

步骤七:总结推广成果。经过几轮“四阶段、八步骤”的循环改进实践,课程衔接质量管理逐步实现从经验摸索向规范管理的转变,课程衔接质量持续改进工作有计划、有实施、有监控、有成果,成功推进课程衔接各个环节上水平、上台阶。为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在下一轮循环改进开始前,召开全校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参加的座谈会,对上一轮循环改进的成果进行总结,将成功的经验和措施标准化形成教学质量管理文件汇编,并将其推广应用,为同级同类学校提供参考;同时,分析存在的不足,防止再重犯同樣的错误。

步骤八:优化改进措施。课程衔接质量持续改进,永无止尽。随着社会、家长、学生对“3+4”课程教学需求和人才质量期望的提高,必然会提出新的需求,需未雨绸缪。另外,上一轮的改进循环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如核心专业课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教学内容衔接需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调整优化,以加强先修基本技能部分和后续基本理论部分教学内容的延续性;联办院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分享优质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深度交流,但行业企业参与衔接教材编写进展缓慢,会计新法规、新制度充实到教学内容速度滞后,将进入下一轮循环持续改进。

经过几年的实践,基于PDCA循环的课程衔接质量持续改进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实现了从应对型质量管理到自我保证型常态化质量管理的转变。课程衔接质量持续改进是一项需长抓不懈的“3+4”教学管理活动,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共同推进、过程管理、阶梯提升”的改进思路,推动课程衔接的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骆金鸿.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高校课堂质量持续改善模型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2):18-19.

[2]雷沪,董锐,李成龙.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PDCA”循环管理法的应用[J].教育评论,2015(11):69-72.

[3]周平,林宁.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3+4”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J].教育与职业,2018(4):86-91.

[4]施俊,袁德正.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衔接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4(32):43-45.

[5]潘旭红,杨成明.有效性视角下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5(5):13-16.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教学质量院校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会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的融合方式研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基于OBE理念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策略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会计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