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教学资源的开发

2019-01-14 09:03
江苏教育 2019年51期
关键词:批判性直线教学资源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学生应具备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这六大核心素养,“科学精神”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这恰恰也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内涵。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理应是学校教育的关键目标之一。

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可从三个方面来开发高中生批判性思维教学资源。

一、挖掘教材文本

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和特点决定了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必须走学科融合之路,因此各科教材文本是最重要的批判性思维教学资源。教材文本提供了批判性思维的经典范例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材料。

1.知识形成的过程是批判性思维的范例。

教材中每个知识点形成的过程——既指科学史上概念、定理、理论的形成过程,也指课堂上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定理、理论的过程,这些过程往往同时也是一个精彩的批判性思维历程。

例如,数学批判性思维的特征之一在于有能力评价问题解决的思路的选择是否正确,以及对这种思路可能导致的结果加以判断;用批判性的态度去分析解题过程,发现其中的不足,不断加以改正和完善,这正是批判性思维的具体体现。

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过程正是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在定理、公式的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解决,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材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解题思想、解题方法上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联想,对每一个问题都能恰当地提出:解决该问题还有什么途径?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还有没有更巧妙的方法?如果条件发生改变,又应如何进行思考等。可以利用教材,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在倾听不同意见的过程中集思广益,在透析不同的思维方法中相互启发。

例如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如果平面内有两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为什么不能判定该已知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为什么是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如果平面内有无数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是否可以证明?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能够证明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吗?让学生在对问题的不断质疑争论中,逐渐明晰,最终形成正确结论: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教师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将学习内容在原来思维结果的基础上深化,引导出新的思维方向,上升到新的思维层次,引导学生在一般的思维水平的基础上,打破原来的思维结构,进一步深化思维训练。

2.教材的“空白点”“模糊处”是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契机。

教材常常出现一些“空白点”“模糊处”。这些空白和模糊的出现,恰恰是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契机。

以历史为例,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史料丰富、知识容量大、可读性强,但政治制度、典章、事件、背景等内容的介绍却比较抽象笼统。且中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尚未完全确立,学生看待问题极易走极端,评价容易片面化。因而教师可提供具体的史料,力争将这些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教师还可以运用一些带有探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观察、质疑、批判,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能历史地辩证地看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如中学历史教材中关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章节的描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造就了封建时代的鼎盛局面。汉武帝穷兵黩武,为何还被称为“雄才大略”?那为何“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自己还在轮台发布罪己诏?究竟汉武帝有无下诏?是否是罪己诏?是否是在轮台下的罪己诏?这些结论似乎逻辑上前后矛盾,容易给学生造成思维混乱。教师在引导学生质疑的同时,应该补充相关史料,引导学生逐步找到证据,理清逻辑。

当然,除了数学和历史之外,其他学科的教材中也有类似的范例和契机。比如语文学科中体现了卓越的批判精神的《像山一样思考》,提供了典范的逻辑方法的《拿来主义》;化学学科可以从化学发展史(例如原子结构模型演变)中看出人类对化学的认识不断提高和批判性思维息息相关。

当然,发现教材文本中的批判性思维教学资源,首先需要教师以批判性思维的专业眼光审视教材,从而有所选择、利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本上,充分利用教材引言、插图、史料等创设最佳教学情境,鼓励学生有见地的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避免思维走极端。其次还需要教师敏锐把握学生对教材文本批判的端倪和动向,评估其中的合理性、可行性以及和教学目标的相关性,从而积极引导。当然,这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历练过程。

二、审视文化精粹

在“以文教化”的本义下,文化对教育影响深远,科技发展也得益于“以文教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中精炼纯粹的东西浩如烟海,许多方面都蕴含着批判性思维。

1.人文经典著作——挖掘值得反思的地方。

各学科的经典著作是自身传统的记载,显示了自身学术和思想的脉络,离开了它就失去了学术和思想的渊源。面对伟大的经典作品我们要有敬畏之心,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经典的轻信。例如人文经典中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而这些值得反思的地方恰恰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资源。

例如,《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那又如何正确解读“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这句老话?《三国演义》里刘备以“仁义”感召天下,“仁义”是他的招牌,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此时的“仁义”究竟是他失败的原因还是他落难的护身符?同样是刘备的兄弟,为什么关羽会被后世一路加封,经历“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过程,而张飞却只能被看作莽夫?

经典是固定了的文本,思想不能被它禁锢,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学习,既不拒绝,也不迷信。学习经典,更不能让它代替独立思考。批判的姿态,才是阅读人文经典著作应有的姿态,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要善于提出疑问,挖掘值得反思的地方,创造性地解答疑问。不能以为读了经典,就能解释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的任何现象,就能解决现实世界的新问题。

2.科学发展历程——体会质疑和扬弃的过程。

批判需要独立理性的思考。批判已有理论或成果,是一个不断向自己提出问题并着力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非随意向别人提问。批判他人的同时,也要批判自己下过的结论,甚至批判自己的批判。如是,对以往的成果进行合理扬弃,而非简单“师承”,方为批判应有的态度。

例如,对很多人而言,“相对论”是个不容易理解的神秘概念,甚至难以分清它到底是科学还是科幻。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实验,宣告了新科学的诞生,后来牛顿提出空间是相对的。这让人们摆脱了绝对空间的概念。时至今日,牛顿定律仍是现代科学的重要基础,以它为代表的一系列理论被称为经典物理学。

经典物理学认为运动都是相对的,那光速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就应该是不一样的,可所有精确的测量仪器都显示出,无论观测者怎样运动,光速都是惊人的一致,分毫不差,这是怎么回事呢?光速有限的发现让人们对牛顿定律产生了质疑,各种科学解释纷纷涌现,似乎都有道理,但又都不能自圆其说。直到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一种颠覆性的解释——只要抛弃绝对时间的观念,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爱因斯坦在1915年将相对论扩展到包住了万有引力,为了和之前的理论相区别,他将新理论称之为“广义相对论”,而将之前的称为“狭义相对论”。

可以看出,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质疑和扬弃的过程,其中批判性思维贯穿始终。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带领学生了解、学习科学的发展历程,学习科学家们敢于质疑、勇于批判的精神,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

三、鉴别媒体信息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要培养信息意识,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初衷之一就是让学生具备辨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从而在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能够运用理性实现自我的主导。媒体,是批判性思维训练的重要情境;媒体信息,是批判性思维训练的重要材料。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能否适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选择?是否养成经常询问“为什么是这样”的习惯呢?

1.热点事件。

对待社会热点事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价。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认识这些评价,并给出自己的评价。这些热点事件离学生的生活很近,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资源。通过培养,希望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做出的判断是有充分理由支持的判断。学生不再满足于自己未经反思的观点,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别人的观点,他们懂得可以最终认可一个合理的、相互尊重的分歧。

例如,“水泥妹”曾作为一个十分励志的形象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但是网络上也有另一番言论说是团队幕后策划的。那么,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理清下面几个问题:这到底是励志还是炒作?发布该消息的主体是个人还是机构?这些言论背后的目的又是什么?为什么有人支持一家之言?这些网络信息被扭曲了吗?如果要平衡某个观点,你会给出什么样的信息?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年代,在没有得到相关证实的情况下,不能偏听偏信,更不能以讹传讹。我们要教学生去判断信息来源是否可靠,要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还要教给学生批判的方法,让他们懂得“向谁批判”“批判什么”和“怎样批判”。

2.“科学”理论。

在生活中充斥着各种“科学”理论,这些理论足够科学吗?科学以求真为要务,而结论的真要用证据与逻辑来支撑。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科学”理论,让其成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资源。

例如,对“我们只运用了大脑的10%,剩下的90%都尚未开发”这一“理论”,大部分人都认为是真的。事实上,这个看似令人信服的精确数据论断,是对19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观点的误读,詹姆斯说,我们大多数人是不能开发我们全部的脑力潜能的。詹姆斯的话意味着这是一项挑战,而并非控诉我们大脑较少的使用率。但这个误会一直困扰着大家,教师可以用这样的“理论”来引导学生批判,让学生明白一个结论是否正确,只能拿证据和逻辑说话,即使是权威的结论,同样可以批评和质疑。

批判性思维是通过理解、质疑、查证和推理等探究活动考察观点及论证的可靠性,从而决定应当信什么或做什么的思维。批判性思维教学资源是多方面的,除了本文提到的教材文本、文化精粹、媒体信息外,还有很多。在日常阅读中,在与人交往中,处处都有批判性思维教学资源。国外也有一些著名的批判性思维网站,这些网站包括在线测试以及批判性理论,都可以供我们借鉴。

在批判性思维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应注意资源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切忌过深、过难;要选择各方面的典型性的素材;要能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要注重资源的导向性,传递情感正能量。更有必要深入理解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各种方法引领学生善于向老师和同学批判,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其价值,并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使批判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

猜你喜欢
批判性直线教学资源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民用飞机航电系统虚拟教学资源建设
画直线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画直线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网建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