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学校叫“同道”

2019-01-14 02:51魏晋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同道棚户区科技

魏晋

坐火车从呼和浩特到包头,进入包头东河区时,铁路的北侧呈现出一片赭红色的楼群,这楼群和楼顶上的大字“北梁南区”异常醒目。

崭新的同道小学就隐藏在这片崭新的楼群里。

虽然今日之北梁与昔日之北梁在地理上已经毫无关联,但人们沿用了这个名字,因为,北梁,是一页历史;北梁,也是一个符号——城市棚户区代名词。

棚户区原本不是棚户区,它是包头历史文化的发祥地,学界素有包头“根在东河,魂在北梁”之说。从残存的四合院,精致的砖雕、影壁,足可以想像当年的繁盛。北梁,有浓厚的走西口文化遗迹——晋陕风格的民宅,街巷交错,召庙林立,参差十万人家,假如从康熙年间算起,它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历史走进新世纪,北梁的简陋与寒酸,北梁的“贫民窟”面相,与高楼林立、街衢纵横的其他地域形成鲜明对比:清末民国时期的青砖灰瓦建筑与上世纪60—80年代的临时建筑拥挤在一起。弱势群体多,人居条件差,70%的人没有固定收入,900个人才平均一个公厕,三代同堂住十几平方米的陋室。现代城市功能严重匮乏,街巷狭窄弯曲,百年老院里拥挤着简陋的临时栖身建筑……

据称,包头市北梁棚户区是当时全国城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最典型的连片棚户区。

2011年,北梁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特别关注”,他说:“不能让城市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棚户区”“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此后,李克强两度深入北梁棚户区,推动了一个全国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棚户区一个光屁股的孩子顽皮地从旧立柜里钻出来的镜头出现在《新闻联播》中……

□“同道小学”背后的世界

去包头市东河区的同道小学采访,原本是源于它的科学教育比较出色:从自媒体或其他渠道,隔几天就可以看到他们科学课和科技社团活动的小视频。

不料采访过程中萌生出一个更大、更深刻,也更沉重的话题——棚户区的改造,仅仅是居住环境的改善吗?怎么给他们的孩子一个大致均衡的教育环境?如何通过教育这个杠杆撬动社会公平正义的车轮,从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2016年才开始招生的同道小学,既是城市棚户区改造的产物,也是为实现社会“教育均衡,起点公平”而努力的模板。

李镇西在《我想办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中曾说:我们面对的是好多学校不喜欢的孩子——当地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弟。面对这些孩子,我们就不是什么“特色”,而是一个个具体的难题:有的孩子为什么上课心不在焉?他上课为什么听不懂?有的学生为什么要辍学打工?孩子的家长为什么不愿意来开家长会?怎样才能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如果考不上高中,他将来能够做什么?怎么让一部分聪颖的孩子最大程度地获得知识,最大限度地提升能力,最大限度地得到發展乃至极致……

同道小学似乎也面临这样的难题。

有资料显示:东河区登记在册失业人员70%以上居住在北梁地区;东河区低保人员40%以上集中在北梁地区。这个数据背后的现实就是:家长受教育程度低,他们每天为生计而奔波,对下一代教育的关注度、期望值都会变得弱化和无奈。

段思明校长说:我们学校面对的就是穷人家的孩子,刚开始那两年,家长有固定职业、固定收入的基本没有,这两年家长有固定职业和收入的才逐渐增多了了。

同道小学承担着让这个群体的孩子,从“优居”到“优教”的历史使命。

□从“优居”到“优教”

北梁棚户区改造分为南区和北区,北区的孩子到环城路小学巴东校区上学,南区的孩子到同道小学读书。在“义教均衡发展”背景下诞生的同道小学就硬件而言,丝毫不差于任何“名校”。学校基建投入2300万元,设备投入300多万元。自2016年5月开学至今,已经招了4届学生,24个班。学生数已经达到了1180人,到明年秋季,就是一所完整的六年制小学了。

学生彬彬有礼,见到校长和记者,一律问好,尽管有的自然,有的羞涩;大厅里陈列着的展板上是孩子们的“树叶画”,其造型的别致,想像的奇特,色调的搭配,落叶残枝取舍的浑然天成,让成年人都会感到惊讶。走廊里悬挂着主题为“北梁印象”的水粉画,内容上全是儿童眼中的北梁,无意中为消失的北梁做了一份文化档案:唱晋剧的旦角,戴着小白帽的回族老人,四合院的门楼,卖大碗茶的“伙计”……色彩、造型、构图、用光,有夸张,有变形,居然在稚嫩中隐隐地见出印象派的风格。

段校长两次问记者:我们的学生有没有农村孩子的痕迹?

“基本看不出,偶尔有痕迹。”因为与学生的座谈会变成了“警察式”询问,原本很优秀、能在全国竞赛中获奖的孩子,却拘谨和胆怯,反映着孩子们的内心还缺乏足够的自信。

父母文化程度低、收入低,每天为生计而艰难地奔波。“改变孩子的不良生活习惯,就是文明化的过程,就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之一。”段校长以及学校的老师们是这样理解教育的要义的。

“学校就是想从最基本的小事抓起,如每周检查一次个人卫生,曾发现学生沙眼率比较高,为什么呢?手洗不干净,还老揉眼睛。于是就从洗手、剪指甲这样的生活小事儿做起。”段校长说。

他讲了个亲历的故事:一天早晨,一个女孩因没剪指甲哭着不进校门,家长推搡着问:咋拉?指甲长就不能上课哩?后来还是一位女老师掏出指甲剪为她剪了,洗了手,才平息了“风波”。

这些孩子需要加倍的关爱!

同道小学的老师们对学生的熟悉程度是惊人的——记者一说起某个学生,段校长、刘霞书记和一些老师们都会脱口而出:“你说的是那个谁吧?哦,他家里是这么个情况……”

段校长送给我他们编辑的一本《同道故事》,上面收录的全是老师们的教育叙事,有喜怒哀乐,有酸甜苦辣,有调侃诙谐。以后他们将每年编一本。时间长了,就成了一部教师和学校的成长史。

《同道故事》中记录着的是故事,折射出的则是老师们的学生观、课堂观、学习观……

杜晓娜老师,为了学生主动打招呼简单的六个字,两度流泪——我们班有一个拒绝说话的小男孩,不论是表扬还是批评,他都是低着头,连眼神交流一下都不敢。发现他的不正常后,就利用家长会了解其中的原委。爷爷流着泪和我讲述着他的不幸,而身为母亲的我也流下了热泪。从那一刻开始,我决定一定要亲近他,要给予他关爱,不让他觉得老师陌生、威严,每每和他说话时我都会摸着他的头,或是搂着他的肩膀。有一天,他终于敢看着我的眼睛说:“杜老师,下午好!”

白雪老师为一个“追着给老师讲题”的女孩而感动:大部分的孩子学习要老师督促去完成,可她却督促老师听她讲题。有一天,我忙到没时间听她讲题,她整整追了我一天,一下课就来问我是否有时间,讲完后让她回去上课,她嘟囔着说“我还想讲几道题” ……

冯帅的学生观——学困生可能是自己比我们还痛苦的人。他们学习没开窍,但有其他闪光点。有读课文的声音好听的,有会缝缝补补、给布娃娃做件衣服的,有老实、憨厚热爱劳动的……给他们一点时间,静待花开吧。

刘苓老师的课堂观——那节课,我原本想展示自己的 “风采”。无奈,本应成为我的“捧哏”的那些“熊孩子们”,却非要来“逗哏”。怎么办?把“展示”的想法放在一边吧。我实在没有精力去和一帮“熊孩子”抢风采,那就不妨让我成为“捧哏”吧,把舞台的“C位”让出来。结果,课堂却收获了预料之外的精彩,孩子们的思维激发了我的灵感,我的即兴发挥又促进了他们的探究,课堂中的对话让我惊喜连连……

此外,董惠茹老师的教材观、朱惠民老师 “善良的谎言”、乔沛文老师和“熊孩子”的斗智、从高中“下嫁”小学教语文的刘娜老师所经历的学生向她道歉的故事……无不让人感到,同道小学有这样一个群体:虽然整体上有些稚嫩,但教育观、学习观、学生观、评价观却甚为正确,这无疑对学生享受“优教”有了基本保障。

□“科技创新教育,重在唤醒”

小学的科学课程,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极易被边缘化。

当多数小学科学课开不齐、开不足,更谈不上“开好”的时候,这所新生的小学居然把科技教育做得有声有色:学生多次获包头市、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奖项,科学课不是仅仅挂在课表上“供检查、参观之用”,而是实实在在的每周两节课。他们有个理念叫“科技创新教育,重在唤醒”。“唤醒”什么?用段校长的话说,就是“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和那种与生俱来的对科学技术的热爱”,“让科技兴趣伴随他们一生”。

建校短短的三年中,同道小学配备了科技教室、创客空间、劳技教室、电脑编程教室四个完备独立活动场所,总面积达200多平方米。随之而来的是多个科技社团的诞生,大量贴近学生的科学活动和竞赛开展起来了——

2017年,学校开始建立科学实验养殖室,培养了一批小小“饲养员”,陆生、水生、两栖动物养了不少,其中白玉蜗牛居然培养出了第二代,大头蚁培养出了完整群落。在养殖的过程当中,“饲养员”们学到了很多动植物的相关知识,见识了难得见到的蚂蚁卵和白玉蜗牛卵,这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科学兴趣,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求知欲。让学生敢自由思想,会发散思维,能持之以恒地探究感兴趣的现实问题。不到两年的时间,学校教师所带学生在内蒙古最高规格的科技创新大赛中成绩优异,跃居成为东河科技教育亮点校。

没有专业的科学课教师,但这不能怪小学,而是我们师范教育体制导致的。高等师范院校培养了科学课师资了吗?全国除湖南怀化师范学院设立了“科学教育系”外,其他高师一律空白,现在小学的科学课教师大都是由分科化的理科教师承担的。

同道小学四位科学教师也是如此。

王斌,本科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的是美术教育,但自幼喜欢机械制造。当年还是小学生的他,鼓捣家里的“随身听”还发生了爆炸。可是父母竟没有打骂他,反而鼓励他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原本是学工科的料,后来学了美术,现在又爱上了人工智能。他曾在包头市东河区组织过一个民间组织“爱迪生俱乐部”。

采访时,他正在电脑前为下午的课《声音的秘密》备课。现在他代美术和科学两门课程,还带着三个社团(航模、舰模、机器人),于是成了“美术老师中最爱科技制作的,科学教师中画画得最好的人”。

白玲玉,一个白白净净的年轻女教师,大学学的是生物学,现在代数学课和科学课。采访那天,她在实验室上了一节《物质的溶解比较》,学生的参与度甚高。

周老师,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学校科学课程的兼职教师。采访那天下午,她上课的内容是《月相》。课堂上她把自己买的饼干分给学生做月相对比,饼干是夹心的,一黑一白,黑可以理解为天空,白可以理解为变化的月亮。可惜那饼干太干了、太脆了、太香了,虽实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但呈现的却是课堂本来的面目,也等于告诫学生,科学实验失败是家常便饭,只有锲而不舍,才能有所发现。

自2017年起,同道小学每年必参加的活动就是科技创新大赛。学生将生活中的好想法、小发明付诸行动,形成科技创新作品。第33届科技创新大赛学校虽然仅有两名学生参赛,但是分别获得了包头市一等奖、三等奖和内蒙古自治区二等奖的好成绩。以赛促学,极大激发了学生参加科创活动的兴趣。第34届科技创大赛时,参加了其中的五个项目,每个项目均有获奖,其中包含了2个自治区一等奖,5个自治区二等奖,3个自治区三等奖的好成绩。记者采访后不久,2019年包头市第35届科技创新大赛落下帷幕,同道小学的选手们成绩斐然:包头赛区,“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意编程”四个一等奖;“青少年机器人创意比赛项目三个一等奖”;“科技创新成果”2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截稿时,又有两位学生赴宁波参加全国第七届青少年电子信息智能创新大賽……

在一年一年的参赛过程当中,孩子们获得了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和能力,思维得到了发展。随着获奖人数的增多,更多的孩子愿意努力一试,科技辅导员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陪着孩子们一起成长。家长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多次获奖的四年级的小男生马端泽,今年暑假里父亲带着他去察右后旗观看火山遗址,收集了火山石标本;学生王可也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喜欢科技产品和科幻电影与书籍,参加了社团后,不仅没有耽误学习,还感觉变得聪明了……

同道科技社团、人工智能编程社团、同道小讲堂栏目及同道小科协都已成为推动学校科技普及工作的重要抓手,引领更多的学生热爱动手动脑的科学探究。因此,2019年,在各级各类科技比赛中,同道小学链条式发展,多点开花,出现多项冠军头衔,成为内蒙古地区的佼佼者。

那天早晨,记者观看了同道小学的 “学习准备型跑操”,规模大、全员参与,铿锵有力。起初以为无非是简单模仿普通高中的跑操罢了,全国一窝蜂跟着衡水中学走。后来得知,这背后是有教育理念支撑的。

同道小学校长段思明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约翰·瑞迪和埃里克·哈格曼合著的《运动改造大脑》,书上面有不少处他的勾画圈点。段校长说:是这部书启示了自己——干了20年教育,从来没有这样深刻地认识体育和智育的关系,原来“运动后的知识学习效果更好”。于是,他安排了全校雷打不动“学习准备型跑操”,从一年级就开始。起始时,家长反对,怕累坏了自家孩子,如今却成了学校的常规,学生体质增强了,冬季患感冒的、请假的少了;同道小学敢把体育课安排在早晨的第一、第二节。开始时,教师觉得反常而有异议,“哪有第一二节就上体育课的呢?学生刚运动完,怎么静下心来上课?应该是上数学、语文课啊?”两年下来,教师和家长一律认可了:运动,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反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同道”是个极好的校名,命名者一定是个厚积薄发、学养高深的人,它包含“道常为而无不为”“道不同不相与谋”“同道之人做同道之事”的意思,也包含着“让不同家庭出身的孩子有相同的、相近的人生之路”的愿景。五年、十年、二十年,当同道的孩子们走向广阔的社会时,他们或许会感喟:是北梁棚户区的改造拓展了他们几代人的生存空间,是同道小学的教育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猜你喜欢
同道棚户区科技
同行 同道 共研 逐梦
——广州市阮铭健名教师工作室
王春书
棚户区改造被设限
廖凡 赵涛 江湖儿女,同道殊途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关于鼓励企业自主进行棚户区改造的探讨
棚户区改造方案——PPP模式初探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