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问题及思考

2019-01-16 03:19戎红仁
山西青年 2019年23期
关键词:毕业设计青年教师论文

石 佶 戎红仁

(常州大学教务处,江苏 常州 213164)

一、运行管理现状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一般由学校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全面管理,大致包含了重要时间节点协调与发布、毕设管理系统维护与服务、各阶段检查与抽查、论文检测系统维护与监控、毕设成绩检查与整理、各级毕设评优与抽检工作等事项。

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一)态度上不够重视

教师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中,若要保证质量,不仅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还需要贴补经费。而学校生均补贴一般只有300元左右,部分教师从经济效益与功利角度上考虑,认为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不划算,从而不够重视该工作。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往往处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与学习阶段,容易放松课题学习与探索,最终导致进度拖沓,只能临时突击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二)精力上缺乏投入

影响指导教师精力投入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职业压力、生活压力及指导学生数量。

职业压力包括教学、教研、科研及职称评聘等方面。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在教研、科研、职称评聘中,并且这些项目的含“金”量更足。青年教师承受着教学任务、教研任务、科研任务“三座大山”的压力,既要努力达成教学目标,又要在科研与教研中拿到成果,达到职称评定的要求。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就很难获得充足的精力投入。

生活压力主要体现在青年教师身上。据麦克思统计,2016年大学教师平均月收入5478元,职称越低,收入越低。而青年教师往往职称都是助教或讲师。同时,青年教师被给予了专业建设、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救火员”的角色,往往劳动付出与经济收入并不一致。

热门专业的招生数多,造成了教师数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教师需要同时指导十几名甚至更多的学生。这些因素瓜分了教师的精力,导致了教师的时间碎片化,无法完全兼顾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

学生在参与毕业设计(论文)学习中,面临着工作压力和深造压力。有些学生在找寻合适的工作机会,参与各种招考;有些学生备考研究生或者申请国外留学机会。在长达半年乃至一年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教师、学生两者都有不可避免的事务,双方时间精力的分配常常存在错位,不能按时、及时完成各阶段目标,过程不连贯,内容不充实[1]。

(三)实践能力缺乏训练

学校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大量的理论课程,占据了学生大一到大三约70%课时,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创新的机会较少。独立设置的实验课、课程内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创新能力提升不显著。研究性创新性实验项目设置少,受限于教师和设备,学生缺乏开放实验机会。课程内实验项目更多的是对理论的重复验证和感性理解,学生完成即可。课程设计逐渐采用信息化的设计方案,学生间更容易互相借鉴、复制,质量控制难度增大。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难以与企事业单位深入合作,一直处于“浅尝辄止”的状态。加上实践类课程的考核相对宽松,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创新能力普遍较弱。

大学教师在求学时期一般经历了7-10年的专业和学术训练,而过去学生阶段的培养过程普遍侧重基础理论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2],这使得他们缺乏实践能力的系统训练,特别是企业生产实践,实践能力相对较弱。

三、质量管理的问题分析

(一)质量规范不成熟

首先,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规范建立存在时间阶段的局限性。随着学校专业数量及内涵的发展,学校办学定位的变化和调整,教务处制定的规范逐渐不能满足管理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第二,学院的质量规范缺乏针对性及创新性。学院根据学校的要求,参照学校的规范建立了自身的质量标准。部分学院的规范与学校规范大同小异,或者在字数、汇报指导记录数量等方面大作文章,流于形式,未能针对专业特点制定新规范。

(二)管理缺乏落实

第一,落实难度大。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在内容和场地方面较复杂、多样、多变,给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和落实带来了难度,在状态收集和效果反馈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困难。质量管理及人才培养理念一直在修订,内涵一直在创新和深化,但未能有效结合机构、管理等运行情况,难以落地执行。

第二,管理人员少。相对理论教学,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监控难度大,往往也缺乏过程管理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通常直接被摊派给教务秘书等工作人员,一人多职,工作人员疲于奔命,缺乏助力与思考,容易造成管理疏忽。同时秘书与专业负责人、指导教师、学生也会信息沟通不畅,导致各种状况发生。

第三,管理水平低。实践教学理念在发展,教学环境和形式在进步。部分人员不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墨守成规,或只是上传下达,“依葫芦画瓢”。各种管理系统已经在高校中被广泛的应用,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提高了信息化办公水平和监控力度,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教学元素的多样,一些工具已经在模式和响应上满足不了新要求。

四、教学内涵建设问题分析

(一)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

办学历史较长的学术型大学对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这些大学经常采用论文的形式开展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办学历史较短的新建本科院校通常会借鉴论文的形式和做法。虽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高校普遍重视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质量,但是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始终以论文为主。论文形式着重理论研究,难以保证应用质量。

(二)质量评价形式单一

第一,评价阶段单一。目前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集中在答辩阶段,缺乏对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有效评价。

第二,评价角度单一。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学习,缺乏对教师指导、院系管理等其他方面的评价,评价内容较片面。并且缺乏社会机构和合作企业等外部对象,缺乏客观及发展应用的角度。

(三)未能与产业结合

第一,内容脱离生产实际。部分课题从选题到毕业设计(论文)完成,完全与生产实际相脱节,闭门造车。课题大都交由教师拟定,导致学生选题相似度高,选题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性和经济价值,学生容易出现论文抄袭的现象,学术创新力低下。

第二,“重科研,轻教学”的管理导向制约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学校忽略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的培养,缺少对青年教师进行系统全面的业务技能和专业实践的培养。另外,在没有“卓越计划”的学校,缺乏较好的契机培养教师、学生与产业结合。

(四)“专业孤岛”及“专业老化”现象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完善学校办学历史较早的专业,也会根据社会需求和招生形势,开设新的专业。这样不仅扩大了招生规模,也提高了学校的综合发展程度。或多或少,长期或暂时,有新设的专业与其他专业几乎没有任何学术关系与实践交流,平时科研与教学活动相对封闭,在学校变成了“专业孤岛”。

同时,有一些专业开办时间较久,知识相对比较陈旧,社会影响较弱且各项研究缺乏创新,教职人员缺少新鲜血液补充,教学与实践方式方法固定。专业在日常活动中,展现出“暮气沉沉”的面貌,产生了“专业老化”现象。有“专业孤岛”与“专业老化”现象的专业缺乏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条件,这必然影响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质量。

五、结语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作为常州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最终环节,其包含的影响因素不仅仅只局限在毕设阶段的场景中,也涉及到学校教学、人事及规划管理等因素。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结合校情,综合深入地思考问题的成因,勇于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改革,推动大学教育回归初心。

猜你喜欢
毕业设计青年教师论文
普洱学院烹饪与营养专业2022 届毕业设计作品选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用人文关怀激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高等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设计探究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应用型院校“导师组”毕业设计实践与研究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