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创新高职院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

2019-01-16 03:19
山西青年 2019年23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入党立德

李 茜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江苏省教育系统党建研究会课题“立德树人视角下高职院党员教育管理路径研究——以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7年7月启动,项目编号:2017JYDJ-YB0099)的研究成果。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校之本。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指引,创新高职院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对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提升高职院校党建水平和教育水平,培养优秀的共产党员和业务工作者,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内涵丰富,“立德”是根本,“树人”是目标。“德”内涵丰富,涉及个人自身、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包括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立德”就是要坚持“德”字为先,通过教育引导,培养德行,树立高尚的品德。“树人”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塑造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总书记的讲话为高校德育建设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也要以“立德”为本,以“树人”为核心,将“立德树人”内化落实到学生管理工作的各环节各方面,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入党动机功利化

高职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等原因,思想处于成长期,还不够成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产生波动。部分学生出于评优评先、就业晋升等现实利益的考虑,将“入党”视为跨入个人发展快速通道的“砝码”,入党纯粹为了获取利益;一部分学生属于“随大流”型,对党的认识不清晰,没有明确的入党动机,只是被动陷入同学们递交入党申请书的热潮中,没有做到“从思想上入党”。

(二)发展考察不够系统化

对高职院学生的发展考察不全面,多集中于学习成绩、奖状荣誉、思想品德等方面,忽略了思想认识、政治表现的考察,发展的要求落实不到位,考察指标较为模糊,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发展轻考察”的现象。

(三)转正期间实践要求淡化

转正期间是预备党员接受党组织考察的重要关键期。转正期间的实践活动是预备党员践行身份,发挥作用的重要证明。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党员转正期间的实践要求普遍不高,数量上有要求,但质量上无标准,且缺乏质量跟踪和效果分析。

(四)转正后再教育弱化

学生党员的转正并不意味着培养工作的结束,而是教育管理工作新的“开始”。少数学生党员认为转正后就进入了“保险箱”,放松了自我要求。除“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外,对转正党员也没有特别的要求。转正后再教育的弱化易导致部分学生党员缺乏动力,从而削弱党支部的战斗力。

(五)实习期间思想教育虚化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生必须顶岗实习一年。在此期间,学生党员分布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脱离党组织的视野,党组织“鞭长莫及”。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限于网上学习交流、党组织下点看望学生等形式,政治教育难以深入,处于相对“真空”。

(六)专业和思政课程的协同作用弱化

高职教育的专业课课时长、任务重,与学业、就业、职业密切关联。与之相对的是,思想政治课程课时较短,授课频次不密集。专业课是学生掌握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主线”,思政课程是学生“立德”、学校“树人”的“主线”,这两条“主线”相对平行孤立,没有被拧在一起发挥更大的协同效力。

三、落实“立德树人”,加强和改进高职院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

(一)严把入口关,严格考察关,严防入党动机功利化

甄别学生的入党动机,严格培养期间的全面考察,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发展体系。高职院校应要求二级院系部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学生党员发展过程量化指标体系》,细化学生党员发展标准,从思想政治、师生评价、学业状况、实践活动、表彰奖励、特殊贡献等方面构建易于量化的指标,通过量化打分的形式,使学生党员发展过程具体化、指标化、科学化,并有效甄别出入党动机不纯、现实表现不佳的学生。量化分数将作为发展学生党员的重要参考,推动实现发展党员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发展标准由模糊向科学清晰的转变,凸显和考量学生的综合素养,严把入口关和考察关,确保将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

(二)结合学生专业,发挥党员特长,强化立德树人实践环节

立德树人靠以文化人,以德育人,重在实践。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实践活动,要紧密结合学生专业优势,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走进社区、街道,与相关行业单位积极开展党建共建,引导学生党员发挥所学专长,施展才华,服务群众,奉献社会。预备党员转正期间的实践活动既要明确数量要求,又要重视活动成效及党员学生的实际表现。高职院校要对学生党员参加实践活动开展质量跟踪和效果评估,为每位学生党员实践活动建档立卡。加强对学生党员实践活动的考核,以此激发学生党员积极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升华思想,先进性得到发挥。

(三)加强教育衔接,发挥协同作用,实现教育全方面覆盖

党员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发展期间的教育管理将随着学生身份的转变逐步递进深入。一方面,要以学院、二级院系部两级党校为主阵地主渠道,实现不同阶段教育的衔接,构建发展党员“入校后启蒙教育”、党校强化教育、党校重点教育”的三级教育培训体系,实现党员发展过程中的动态教育全覆盖,让党员在完善的课程体系中接受理论充电,在服务师生实践中锤炼党性。另一方面,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拧成一股绳”,加强两者的交叉融合。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课的理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专业课堂中,形成协同效应,以无形教育塑有形之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四)灵活教育形式,发挥朋辈带动作用加强实习期间的教育管理

实习期间,党员和党组织联系相对弱化,甚至游离于组织之外。加强实习期间的教育管理,首先要将学生党员纳入方便监管的党组织,使党员学生正常参加实习单位党组织的组织生活,确保组织生活不掉线;3名以上学生党员在同一实习地点可以成立临时党小组,由实习单位的党组织负责领导和管理。其次,充分发挥朋辈带动作用,学生党员和发展对象或入党积极分子结对,让学生党员在实习工作、党组织生活、政治学习等方面传帮带,提升党员学生的向心力和党组织的凝聚力。

(五)实现教育转变,强化党员意识,推动后续教育常态化

要实现党员教育的转变,打通“入党前”与“入党后”的教育壁垒,将“入党积极分子到发展对象,再到预备党员”的阶段性教育,向“正式党员组织生活的全过程”即常态化教育转变,重视“三会一课”、固定党员活动日、主题党日活动等组织生活的质量,构建党员后续教育与管理的新模式,解决学生入党前后判若两人、作用发挥持续性不够等问题。同时,要强化党员意识,实现从将优秀学生吸收到党组织中来的“发展党员”过程,到党员自身在作用发挥中彰显价值、实现自我发展的“党员发展”过程的转变,积极提供发挥学生党员作用的平台和载体,强化党员身份意识和角色意识,带动党员先进性的发挥。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入党立德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路径研究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憨娃入党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高校学生党员党内生活常态化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