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语课程设计的学习者需求分析:以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选修课为例

2019-01-18 01:07王青羽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德语平均值课程设计

王青羽

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大学外语作为高校重要的公共课程,其重要性已经成为外语教育界共识。作为第二外语的非英语语种课程是公共外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2010年教育部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具有学校特色的个性化第二外语课程是高等教育“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的体现之一。实现“个性化”的第一步就是充分了解课程参与主体的需求。“个性化课程”应具有不同于同类课程的自身特点,也应该充分发挥课程参与个体的主体性。本文将以问卷调查的形式采集数据,分析中医药大学公共选修课《大学德语》学习者需求,并就此讨论如何突出学校特色,发挥课程学习者主体性,以服务于《大学德语》课程设计实践。

二、理论基础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needs assessment)”是指对现状和需求间差距的系统调查论证过程(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eds_assessment)。具体操作中可通过文献阅读、问卷调查、测试、专家访谈、个案研究等方式进行(Dubin&Olshtain:1986)。

外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用于“专门用途英语/语言”的教学研究。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分析模型理论有Munby于1978年以具体职业和学业目标为分析构架的目标情景分析(TSA),有Allwright于1982年提出以识别欠缺知识并进行针对性分析的目前情境分析(PSA)(陈冰冰,2009)。目标情景分析和目前情境分析重视学业、职业客观情境因素决定的目标需求,对学习者自身的主体性没有进行深入探讨。

80年代后期,语言教学转向普通教育理论中的课程研究,“开启了语言课程全面系统的整合性研究与实践”(刘炜,2010)。受这一时期课程开发理念的影响,需求分析成为“课程设计”这一动态系统内的必要环节之一,对“需求”的界定也随之扩大深化,不但关注语言情境的需求,还关注学习过程、学习者情感、学习环境等因素。

Dubin&Olshtain在1986年出版《课程设计》(Course Design)。在书中两位作者指出需求分析在课程设计中处于最基础地位,是课程设计的起点(Dubin&Olshtain:1986)。他们将需求分析阶段称为“社会实情分析”和“事实寻找阶段”,区分了目的语的使用背景、现有教学模式、学习者态度和社会政治因素(Dubin&Olshtain,1986)。Dubin&Olshtain 的分析模式兼顾宏观和微观,不但讨论了历史和现行国家政策对语言教育可能产生的影响,也讨论了社区和具体教育机构在语言教育中的角色;不仅考虑到课堂外因素,还考虑了教学环境、方法、教师和学习者等课堂内因素。

Brown在1995年推出《语言教学大纲要素:课程设计系统法》(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提出需求分析信息来源不仅来自学习者,还应包括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家长等。他将需求区分为形式和语言的需求、主观和客观的需求,内容和过程的需求,以二元划分法呈现了需求的复杂性和系统性。Brown在综合多位学者理论的基础上认为:需求分析使用的信息应包括主观和客观信息,需求分析应服务于合理的课程目标(defensible curriculum purposes),分析结论不是绝对的,需要不断验证(define and validate)以证明其有效性(Brown:1995)。

根据上述理论框架,本文笔者认为:从现代语言课程设计观看,课程需求分析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根据Brown的分类方法,本研究的调查维度包括学习者外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评价、态度、偏好、预期,属于学习者的主观需求;问卷项目全部与第二外语学习相关,属于学习者语言需求;问卷项目包括学习动机、自我评价、学习方法,属于学习过程需求,问卷还包括语言技能、课程内容、专门用途外语等维度,属于学习内容需求。

问卷内容高度重视学习者的主体特性,与第二外语学习过程直接相关,我们应该予以特别重视。同时我们还“必须明确需求分析的目的,因为它决定着评估的重点、方法与结果。(余卫华,2002)”学习者是教学的中心,为了帮助课程设计者决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材料,形成教学风格特点,必须首先充分了解学习者需求,这是进行个性化《大学德语》课程设计的重要参考和关键步骤。

三、调查目的和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自编学习者问卷,调查了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选修课《大学德语》选课学生(德语零起点)对第二外语(本文中的第二外语都是指德语)学习方法、学习内容、跨文化能力等方面的需求。调查在每学期第一次上课时学期由教师发放问卷进行。《大学德语》课程周期为108课时,问卷调查在两个选修班进行,包括22个问题,以语义区分形式调查学习者态度和需求,采用5级区分法。共发放140份问卷,回收120份问卷,回收率85.7%。有效问卷120份。问卷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和差异分析。

下面将根据调查结果展开讨论。

四、调查结果讨论

(一)学生基本信息

学生基本信息如下表显示:

性别 专业分布女生 男生 医学药学类 医学英语专业 经贸管理类78.3% 21.7% 43.3% 26.7% 30%

(二)信度分析

可靠性统计基于标准化项目的克克隆巴赫系数 隆巴赫系数 项数.686 .710 13 KMO和巴特利特检验KMO取样适切性量数。 .644 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 上次读取的卡方 547.071自由度 78显著性 .000

由表可见,问卷的内部信度系数为0.686,符合通用标准,表明各问题属于对同一概念的测量;外部信度系数为0.644,且通过球形检验,表明各问题回答一致。

(三)学习需求的总体描述

1.对当前外语学习状态的自我评价

问卷调查了学习者对外语价值和自我学习方法的评价(此处一外指英语,二外指德语)。

表一

由表一可见,学习者对外语价值评价的平均值4.47(在5分量表中5是最大值),对外语学习的价值非常认同。我国主流教育体系中,英语学业成绩一直占有很高权重;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化的社会大背景也使得外语能力成为取得学业和职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外语以及第二外语必然在价值上受到学习者重视。学习者对自我学习方法的评价均值2.87,低于中位数3,整体分值偏小。对学习方法的评价介于“没有”和“很好”之间。研究者认为:每一个学习者在多年的外语学习中事实上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评价均值趋向“没有”有可能出于以下原因:(1)学习者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没有明确认知(2)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产生的学习效果不满意。对外语价值的高评价将成为学习第二外语的强烈内在动因,对学习方法的低评价反映学习者在外语学习具体策略的上困惑。

研究者还调查了学习者针对第一外语(本文指英语)对第二外语学习可能存在影响的看法。

由表一可见,学习者认为一外英语对第二外语的影响的平均值、中位数均接近中间值3,因此总体来看,学习者认为英语对第二外语学习没有影响。对此,研究者认为:“语言迁移”是二语习得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英语和德语同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在语音、词形、句法等方面具有大量语际共性,充分利用已有的英语知识非常有利于德语学习。同时,第一外语对第二外语学习的影响还体现在学习方法、跨文化能力等方面。研究者认为表一调查结果的原因在于:1)学习者是第二外语零起点,还没有利用英语和第二外语语际共性提高语言学习效率的体验2)在既往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同样未曾体验到母语和英语间语际共性的存在及其实践价值。

2.学习目标需求

问卷调查了学习者第二外语可投入时间、第二外语证书的重要性、预期第二外语水平。

表二

表二可见,学习者对第二外语学习可投入时间相对较少(平均值2.95),但同时认为语言证书的重要性(平均值3.69)和预期第二外语水平(平均值3.19)相对较高。

学习者对第二外语学习时间的预算较低有其现实原因:(1)大学英语的学业压力(2)专业学习任务繁重。但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学习者普遍认同外语学习的价值,因此对取得语言证书的重要性、预期第二外语水平给出了较高分值。这一矛盾内的差距可以由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及辅助手段予以弥补。

研究者还运用单因素方差检验分析了二外学习时间与二外语言证书、预期水平的关系。二外语言证书

alpha的子集=0.05二外学习时间 N 1 1 14 3.29 3 38 3.37 2 31 3.61 4 21 4.24 5 16 4.25显著性 .062二外预期水平Student-Newman-Keulsa,b alpha的子集=0.05二外学习时间 N 1 2 3 1 14 2.36 2 31 2.84 2.84 3 38 3.32 3.32 5 16 3.50 3.50 4 21 3.81显著性 .126 .091 .258

Student-Newman-Keulsa,b由SNK表(二外语言证书)可以看出,其sig值为0.062,接近0.05的显著性水平,总来看来,学习者预期的二外学习时间越长,越认为二外考级证书重要。

由SNK表(二外预期水平)可以看出,二外学习时间的组间具有显著差异,学习时间为1、2组的同学,其预期水平最低;学习时间为3、5的同学,其预期水平中等;学习时间为4的同学,其预期水平最高。总来看来,预期二外学习时间越长,其预期水平越高。

3.语言技能需求、学习方法需求、学习内容需求。

表三

问卷调查了学习者在第二外语语言技能方面的需求,包括对听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等三种语言技能的重要程度。

表三可见,学习者对听说能力的需求最高(平均值4.15),其次分别是阅读理解能力(平均值3.90)和写作表达(平均值3.53)。对此,研究者认为原因在于:大多数学习者预期可投入二外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在这一前提下,以交际场景对话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训练不但内容实用、有趣,而且教学效果明显,学习者能够体验到强烈的成就感。而阅读和写作能力在时间投入、训练的辛苦程度依次递增,时间不足的学习者在后两种技能上的需求是非常有限的。

学习方法需求方面,研究者调查了学习者对模仿教师教材、制作PPT报告、选择填空、概括续写四种练习形式的态度。

学习方法需求

表四

表四可见,从高到低依次是模仿教师教材(平均值4.05)、选择填空(平均值3.60)、概括续写(平均值3.54)、制作PPT报告(平均值3.21)。上述四种练习形式可以划分为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或封闭式练习、开放式练习。其中“模仿教师教材”属于口头封闭式练习,“选择填空”属于笔头封闭式练习。封闭式练习的形式和解答清晰明了,有正确答案可参考,便于直接快速评价练习效果,并且可以针对非常具体的知识点进行操练。学习者偏好口头练习与他们对听说能力的高需求一致。学习者偏好封闭式练习,研究者认为一方面是来自英语学习的惯性,另一方面是初学者出于实际语言水平的考虑。

学习内容方面,问卷调查了学习者对课程内容构成的需求。学习者首先在“知识点系统”或“拼图式呈现”两极做出评价,对前者的偏好指向语言结构,对后者的偏好指向交际或主题。

学习内容需求

表五

表五可见,学习者对课程内容需求平均值2.93,偏好知识点系统型内容。对知识点系统型课程内容的偏好说明学习者首先将外语学习理解为语言结构的学习。

问卷还调查了学习者对医学专门用途外语的态度。作为医学院校学生,医学外语作为专门用途外语得到了3.87的分值,标准偏差0.987,组内分歧小,学习者比较一致的认同医学专门用途英语的重要性。

4.跨文化需求

问卷调查了学习者在第二外语课程内的跨文化需求。学者张红玲将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标分为初级目标(语言文学目标)和高级目标(社会人文目标)(张红玲,2007)。问卷项目“用第二外语进行日常交流”和“用第二外语工作学习阅读文献”即属于上述初级目标,也是公共选修课可实现的务实目标。

表六

由表六可见,“用第二外语进行日常交流”需求平均值3.26,“用第二外语工作学习阅读文献”需求平均值3.21,学习者对上述两种需求的态度偏向“重要”。标准偏差1.387和1.340,组内差异较大。因此分组观察不同专业学习者的需求差异。

参与问卷的学习者按专业分组后,可见下表:

表七

表七所示,三类专业比较,医学英语专业的学习者对“用第二外语日常交流”的需求相对最高(平均值3.41),对“医学专门用途外语”的需求相对最高(平均值3.94)。研究者认为原因在于:虽然参与调查的所有学习者都对外语的听说能力表达了很高需求(平均值4.51,见表三),但英语专业学习者尤其对第二外语的需求高于其他专业。英语专业学生在升学测试(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需要参加第二外语测试;同时在劳动力市场,掌握多门外语言也日益成为语言类毕业生必要的综合素质之一。因此,外语专业学习者对第二外语的需求必然超过其他专业类型。

医学药学专业背景学习者对“使用第二外语工作学习阅读文献”的需求相对其他两类专业最高(平均值3.27)。研究者认为:医学药学专业学生对第二外语需求的动力并非来自毕业或升学考试(四六级和研究生入学均为英语考试),也不是来自劳动力市场,而是主要出于学习者学术研究交流的需要,具体体现例如阅读外文文献、国外访学工作等。虽然语言学习必须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但这里看到的是医学药学专业学习者对这一需求的关注程度。

问卷还调查了与跨文化外语教学高级目标相关的态度倾向,即“多视角的”“与不同文化群体进行交际”(张红玲,2007)的态度倾向。

表八

由表八可见,对于“外国人能否理解中医”(指向对异质文化的宽容移情能力)平均值均大于中位数3,偏向可能;同样,“对于中医表达是否可译”(指向对本国文化的反思能力)平均值均大于中位数3,偏向可能。研究者认为:虽然公共选修课无法在教学实践上深入跨文化外语教学高级目标的实现,但是学习者表现出的开放认同倾向对语言层面的教学实践必然会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五、结论和建议

根据问卷数据的描述与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学习者普遍重视外语,对第二外语学习持积极态度。

(2)学习者普遍对第二外语语言水平预期较高,对第二外语语言证书需求较大,但同时第二外语学习时间少,在学习方法上需要教师指导。

(3)学习者普遍偏好编排系统的知识点作为学习内容;更重视第二外语听说能力和日常交流;普遍重视医学专门用途外语,但对于使用第二外语工作学习阅读文献的需求不高。

(4)学习者普遍对封闭性练习形式需求高。

(5)学习者普遍对跨文化交流保持开放认同态度。

(6)医学英语专业学生对第二外语需求高于其他专业,医学药学专业学生对“使用第二外语工作学习阅读文献”的需求高于其他专业。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针对中医药大学的公选课《大学德语》课程设计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从学习者活动的角度看,可有意识促进学习者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

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学习者在学习方法上自我评价低、学习时间有限,但预期学习效果高。

学习时间是客观环境因素。学习方法自我评价低说明学习者对学习方法的高需求,预期学习效果高说明学习者对学习成绩的高需求。学者文秋芳高度评价了学习策略的意义“当其他条件相同时,英语学习策略的差异对成绩有决定性影响。(文秋芳,1995)”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授课、布置作业的机会对学生的学习策略运用起到示范促进作用(文秋芳,王立非,2004)。英语德语之间存在大量的语际共性。在问卷调查中,学习者对英德语际共性普遍以及英语学习可能对二外德语发生的影响认识不足。德语课应充分利用英语和德语、汉语和德语之间的语际共性,对学生的第二外语学习产生正面影响。此外学生对封闭性练习形式需求高。对外语初学者而言,模仿教师是掌握语音语调的主要途径,提供有限个正确答案的习题可以确切的检查学习者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同时,教师可以在可能的范围内,进行开放性练习。这两种形式的结合可以极大的提高学习者积极性和成就感。

第二从教师活动的角度看,建议:

1.维持学习者兴趣

公共选修课程通常不被纳入本科生教学计划,考查成绩与奖学金升学等并无直接关联。学习者完全出于个人兴趣选课。问卷调查在课程开始时进行,学习者对第二外语学习显示出很高的积极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种正面情绪多体现为“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对语言课的热情、自我实现感和成就感”(Dubin&Olshtain,1986)。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有意识的保护这种学习热情,一方面通过精心设计课程,让学习者体验趣味和成就感;另一方面,采取必要的约束措施(例如考勤等),帮助学习者克服惰性,坚持学完课程。

2.兼顾学习者间差异

问卷调查不仅显示了学习者整体在某一维度的需求偏好,而且也显示了组内的需求多样性(各个维度的标准偏差值在0.788至1.387之间波动)。学者余卫华认为“外语教学计划中应该包含允许不同需求的学习者相互之间讨论与协商的内容(余卫华,2002)”我们也认为:问卷调查的目的并非以数据决定课程设计,而是通过数据了解学习者,作为课程设计的参考。例如学习者整体对系统知识点需求较高,教师应当对此予以重视;但这一维度标准偏差1.203,有29%的学习者对拼图式呈现的主题内容需求高。二者并无优劣之分,语法知识通过具体场景的语言运用传达,以交际能力为导向,二者兼顾。又如学习者普遍重视医学专用途外语,可以用专题形式专门介绍,结合教师的翻译经验,图文并茂,配以播放翻译现场短视频,阅读经过文字难度降低改写的目的语医学报道等。对于学习者的证书考级需要可以特别介绍及辅导。对于学有余力、有深层兴趣的学生可以推荐阅读书籍、推荐公众号、App等。

3.整合教学材料

教学材料包括教材、工具书、参考书、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教学辅助技术等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信息资源。各种材料运用于教学时不是简单的截取使用,而是应体现连续性和一致性。具体而言,学习者学习时间少,同时对封闭式练习需求高,教材应配套丰富的多媒体资源,

便于自学;学习者对语言水平证书需求较高,教学材料难易程度应适合,知识点有系统;学习者对听说能力需求高,教学材料应体现当代主流的交际教学法和跨文化教学法,重视语言运用,重视语言现象和文化背景的对比;包含医学主题的内容,例如医学词汇、中医翻译视频等;课堂学习与课后自学结合;纸质书本与本校网络学习平台结合;教师授课与网络公开课资源结合。

4.平衡教学大纲、学校、学习者、教师间需求的差距

我们的问卷调查了学习者在第二外语学习方面的主观需求。课程设计的需求分析还应包括教师、教学管理者等教学活动的其他参与者,除了关注来自各方参与者的微观角度,还应参考教育管理部门、国家社会等宏观角度对课程的需求(Brown;1995;王海啸,2004)。课程设计并非为迎合学习者需求而设计。教学大纲、大学的专业培养计划、教师的专业知识都是课程设计过程需要考虑的因素。

六、结语

本研究旨在帮助课程设计者尽可能了解学习者的第二外语学习需求。问卷调查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但可以帮助课程设计者利用现有学习环境扬长避短。大学外语是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重要环节。个性化的公共选修课《大学德语》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也将为中医药大学培养国际化的中医药人才贡献微薄的力量。

猜你喜欢
德语平均值课程设计
平均值的一组新不等式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
平面图形中构造调和平均值几例
基于电流平均值的改进无功检测法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