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书画家鲜于枢诗歌的隐逸之风

2019-01-27 12:11沈盼盼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名作欣赏 2019年33期
关键词:文化圈题画陶渊明

⊙沈盼盼[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鲜于枢(1246—1302),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又号西溪子、虎林隐吏等。原籍渔阳(河北蓟县),后徙汴梁(河南开封)。鲜于枢为人正直刚强,与上司不和,仕途不如意。元初以“北人”的身份到江南做官,与高克恭、梁曾等人皆长于吟咏,并善书画,受到世人推重,在文坛影响较广泛。

鲜于枢所著《困学斋杂录》,今存。《全金元词》录其词4首,《太和正音谱》列其名于“俱是杰作”一百五十人中,散曲见《全元散曲》,生平见《书史会要》卷七、《两浙名贤录》卷五十四、《元诗选》二集《困学斋集》、《元诗纪事》卷八。《元诗选·困学斋集》选录鲜于枢诗44首,杨镰主编的《全元诗》收录其诗69首。鲜于枢在当时文坛的影响颇大,与赵孟頫同为元代书法巨擘,人称“南赵北鲜”。遗憾的是,当代学术界对鲜于枢的研究寥寥无几。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鲜于枢不同类型的诗歌,研究其隐逸之风的表现、成因和影响,探究鲜于枢的内心世界,希望能为略显薄弱的元代诗歌研究添砖加瓦。

一、“纪游”“题画”——鲜于枢隐逸之风的表现

任士林言:“隐者之道有二:其身隐,其道为天下后世用而不可泯也;其心隐,其迹在朝市进退间而不可窥也。”很显然,鲜于枢的隐逸之风属于后者。表面上他虽不得志,但仍是庙堂之官;实际上他的心早已飞向远离是非的深林。这主要表现在他的记游诗和题画诗中。

(一)纪游话心

元代文化史上形成了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文化圈和以杭州为中心的江南文化圈,鲜于枢的一生恰好跨越了这两大文化圈。他的前期生活主要游历于北方文化圈,至元十四年(1277)以“北人”身份到江南做官,继而结识了赵孟頫等人,在文坛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据笔者统计,鲜于枢所存69首诗中,13首为记游诗,或观山,或游水,或登寺,或游洞。譬如《湖上新居》中,“吾爱吾庐好,临池构小亭”,庙宇高堂何须羡,吾庐虽小,却依山傍湖,于此淡云流水度平生,岂不美哉,不禁感慨“吾衰岂名世,讵肯苦劳形”;又如《建德溪行》中,诗人见山路迂回,流水潺潺,鸟飞清嶂,人语翠微,恰似想象中的桃花源一般,感叹“平生苦行役,乐此不欲归”;再如《游智者寺》,身心俱疲的诗人来到智者寺,听禅打坐,也会有感“游子心随仙境化,老禅诗似石泉清”,只想尽抛心外事,常年来此学无生。诸如此类的记游诗还有很多,多表现劳形之苦,向往平淡自然。

(二)题画谈意

清陈邦彦辑《历代题画诗类》收唐至明题画诗近9000首,元一代有3798首,占总数约42%,查洪德先生认为画家诗人或诗书画兼善之士的大量出现以及书画收藏及鉴赏风气的形成,是元代题画诗风盛行的条件。鲜于枢恰恰身兼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鉴藏家的多重身份,《全元诗》中收集了他11首题画诗。

诗与画相似的一面在于其形象性与情感性,绘画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给读者以视觉的冲击,诗歌则是通过语言符号唤起读者的联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一体。鲜于枢多为山水画、人物画题诗,抒发自己远离世俗、寄情山水的情思。例如《题董北苑山水》起句“爱山不得山中住,长日空吟忆山句”便直言性本爱丘山,但因有所待,无法逍遥游,只能空吟忆山诗,见董源所作山水画中阴崖绝壑、苍藤老木、岸石激水、疑似无路,有观危桥入云、古屋依林,寻思“是中宜有避世者,我欲径去投冠簪”,可是最终诗人还是从画中走了出来,“谁怜龌龊百僚底,双鬓尘埃对此图”,官场失意,年岁衰老,欲寄情山水却求而不得,何其悲凉。又如《题巨然秋山渔艇图卷》,烟波缭绕、一叶孤舟、渔人垂钓,秋鲈春鳜,如此诗情画意的境界令人神往,诗人也忍不住感慨“不将浮世钓浮名”,同姜太公钓鱼钓得丞相之位不同,垂钓者钓的是情怀而非尘世功名利禄,表现自己远离浮世的迫切愿望,显示其隐逸情操。诸如此类的诗歌还有《题高房山画》《方方壶仓颉作字图》《范宽雪山图》等等。

二、鲜于枢诗歌隐逸之风的成因

(一)元代特殊的文化政策

元朝把统治下的人们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汉人与南人地位较为低下,除了赵孟頫等几个为数不多的汉人表面一路升迁,而实际上饱受蒙古人的猜测怀疑外,很少有汉人可以担任高官。赵孟頫《寄鲜于伯机》诗说“廊庙不乏才,江湖多隐沦”,揭示了元代多隐士的事实。事实上,鲜于枢心系庙堂,心系百姓。《水荒子歌》曰:“辞危调苦不忍闻,妻奴散尽余一身。城中米贵丐者重,崎岖一饱经千门。”水荒子因灾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乞讨为生。他哀叹民生疾苦,控诉“区区吏弊何时无”的政治腐败,但同时又劝诫水荒子“行歌乞食良不恶,犹胜弄兵狱中死”,这是站在统治阶级维护国家政权、社会稳定的立场上的。诸如此类的诗还有《湖上曲》《过桐庐漏港滩示舟人》《华鲸引》等等。虽然如此,但鲜于枢为人正直、性情刚烈,与上司不和,仕途不顺,逼着他身在庙堂,心系江湖。

(二)陶渊明隐逸思想的影响

在《全元诗》收录的鲜于枢69首诗中,据笔者统计,有6首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望峄山》中“悔不绝粒巢云松,失身误落尘网中”用典陶渊明“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其一》),极言对官场的厌恶、出仕的悔恨;《建德溪行》“玄圃参差是,桃源想象同”向往渊明笔下桃花源的理想世界;《高尚书夜山图》“耳绝城市喧,心息声利机”化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饮酒·其五》),描述恬静悠然的心境;《湖上新居》“吾衰岂名世,讵肯苦劳形”中“劳形”出自“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并序》),表达不愿意自己的心灵被形体所役使,渴望精神的自由;《支离叟序并诗》“有用常先伐,不才终自全”暗含渊明“守拙”的思想,不愿锋芒毕露,不汲汲于名利;最后,在《九日诗帖》中,“我爱陶彭泽,无钱对菊花”直抒胸臆,抒发对渊明思想的喜爱,可见渊明对其影响之深。

(三)佛老思想的影响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陈垣先生说:“佛教并非出自中国,然元时佛教之入中国,一千三百余年,本分禅、教两大宗,其禅宗早已成为华化。”元代文人自然也就受这两种宗教思想的影响。据笔者统计,在《全元诗》所录鲜于枢诗歌中,有11首诗歌直接或间接显示了佛老思想对其影响。比如《望峄山》中提到“群仙”“神仙”,《华鲸引》中言及“北溟鱼”“天池鹏”,《赤乌行》提到“九转丹”,《石桥山留题》涉及“长生”问题等等,这些是道教思想对其隐逸之风的影响。除此之外,鲜于枢对佛教情怀也颇为向往,他经常在庙堂送客,时常出入庙堂,留下了很多题壁诗。以寺名为题的诗歌就有9首,分别为《游智者寺》《留题广严寺》《高亭道中一绝留题净慧壁》《净慧壁四绝》《又戏题广严僧房壁》《宝林寺》,佛家的“空无”思想势必启发诗人对人生荣辱的思考。

三、鲜于枢隐逸诗风的多元影响

因为心向隐逸,鲜于枢虽为官员,却身兼书法家、诗人、画家、鉴藏家等多重身份,又加上他跨越元代两大文化圈,使得鲜于枢的影响将是多元的、跨界的。作为官员,他虽追求隐逸,却仍心系国家、心系民众,这从鲜于枢的咏物抒怀诗中可以窥探;作为书法家,他结交赵孟頫、邓文原等人,交流思想,不断完善,共同推动了元代书法的发展,并且鲜于枢的书法在清代也广受欢迎;作为诗人,他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为读者展现元代百姓的生活状况,题画诗、记游诗反映了元代文人的内心世界,为后人研究元代历史及诗人状况提供了材料;作为画家、鉴藏家,他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物;跨越两大文化圈,与不同名人交游,他较为有力地促进了南北文化圈的交融。书画诗人鲜于枢在元代广受推重,影响广泛,但由于官职低微、过早逝世等原因,导致后人对其研究不够充分,本文通过分析鲜于枢诗歌隐逸之风的表现、成因和影响,旨在让更多读者了解鲜于枢,了解元代诗歌。

①永瑢、纪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松乡集》,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第1196册,第548页。

② 杨镰:《全元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3册,第124页。(本文所引鲜于枢诗歌均出自此书,下不一一注明,以避烦冗)

③查洪德:《元代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19页。

④ 永瑢、纪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松雪斋集》,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第1196册,第610页。

⑤ 陶渊明:《陶渊明诗集》,徐正英、阮素雯注评,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77页。(本文所引陶渊明诗歌均出自此书,不再一一注明,以避烦冗)

⑥ 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猜你喜欢
文化圈题画陶渊明
题画二首
郑板桥《题画兰竹石》?
苏轼题画诗
题画诗册页
陶渊明失败了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圈里事儿
打好文化牌,拓展南海“朋友圈”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
不为五斗米折腰